郭平坦:為了親人的那句遺言
【老台胞故事集】
【老台胞故事集】編按: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如果不是我二姐夫,或許我也不會走上革命道路。」郭平坦說。
郭平坦的二姐夫鄭海樹,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曾任台南市委書記。1950年,因叛徒出賣被捕。為了搭救女婿,身為台南紡織業巨賈的郭爸爸也曾焦急地試圖找主管人「疏通」,想破財免災,把人贖出來。但是警方說,別人可以,他不行,他是一把手,不殺他不可以殺別人,拿多少錢也沒用,最終還是被槍斃,犧牲時年僅31歲。郭平坦說:「二姐夫與我二姐結婚剛三個月就被捕了。他在日本留學時,與我家就有來往。後來他的遺物帶到日本,有一封遺書,上寫著『相信自有後來人』。我看了很激動,發誓要替他報仇,要打倒國民黨。」
1933年初,郭平坦出生在台南市一個工商家庭。父母經營紡織廠、做布匹生意。上有三個姐姐,下有弟妹各一個,他是這個殷實人家的長子。雖然家境富足,但「小時候在台灣感受比較深的是,台灣人受日本人欺負,日本員警很殘暴,經常抓住台灣人打」。1941年,郭家從台灣搬到日本神戶,郭平坦的父親在福井開了家紡織廠。日本戰敗,這位實業家又回到台灣重開生意,幾個孩子留在日本上學,郭平坦的求學之路,是在日本走完的。
就在二姐夫被害的那一年,17歲的郭平坦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部,開始了大學生活。「我們住的宿舍叫『清華寮』」,郭平坦說,「這裡住的大多是二戰之前從台灣到日本留學的學生,其中少數是進步學生,多數是中間派,沒有一個主張台獨。我當時年齡最小,常被他們帶去看蘇聯大使館放的電影,閱讀斯諾的《西行漫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或毛澤東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書籍,開始對共產主義有了一定的認識。那時,我一心想要給姐夫報仇,自然傾向新中國。」就這樣,郭平坦積極參加進步學生活動,漸漸成為留日進步學生組織的骨幹。1951年,他參加了五一勞動節百萬人大遊行。在遊行隊伍中,中國留日學生抬著毛澤東像、唱著國際歌,大聲呼喊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口號。
1953年11月,郭平坦有機會以旅日華僑留學生同學總會副主席兼東京同學會主席的身份作為代表,乘船護送戰爭期間被日本侵略者抓到日本做勞工的工人和留學生返回大陸。在北京短暫盤桓期間,看見大陸朝氣蓬勃的新景象,恰逢第一次僑務擴大會議召開,郭平坦和其他代表進入中南海懷仁堂參會,他的心情十分激動,「當時就下定決心跟著共產黨走,一定要參加建設強大的祖國。」
1956年,已是中國留日同學會主席的郭平坦收到了大陸時任中僑委主任廖承志的親筆信,鼓勵年輕學子回大陸參加建設。「收到廖公的信大家心情都很激動」,郭平坦說,「有人跟我說你應該做出表率啊。恰好當時我因做乘船代表的事上了國民黨的『黑名單』,已經回不了台灣,於是,便決定回到大陸來。」時年23歲的台灣富家子就這樣帶著全家到了北京。
回大陸後,住慣了甲子園附近小樓的郭平坦突然搬進了什麼傢俱都沒有的宿舍,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剛回國的時候我們住的宿舍,屋子裡連洗手間都沒有。」郭平坦笑著說,「但是回來仍然是開心的。工作上大家一視同仁,這讓我感覺到自己真是回家了。」他被分配到中央高級領導機關,從事對日本的調查研究工作。郭平坦說:「我的工作是調查研究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我的領導及同事當時學歷並不高,但卻大都經過革命鬥爭考驗,並且都是從事這項工作多年的專家。我雖然是研究生,但要想真正進入角色還需要同事手把手教。當時領導給我們定的口號是:『三年入門,五年行家,七年成專家』。我埋頭苦幹四五年,確實提高不少。」當然,這期間郭平坦也經歷了不少政治運動,脫胎換骨,受到磨練。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沒受大的衝擊,但因家庭出身問題,入黨的心願長期沒能實現。直到1974年,才如願,這一年,他41歲。
1972年,郭平坦被借調到大陸外交部參加中日邦交正常化工作。1973年,參加農業部中日漁業協定談判。1972至1975年,還曾接待日本來華訪問的各種代表團。1975年,被調入中國旅行社總社,擔任亞非處副處長,重點接待來自日本的台灣人。1978年,又調到大陸駐日本大阪總領事館擔任僑務領事。「這項工作對我而言可說是得心應手」,郭平坦說:「因為我曾是久居神戶的台灣人,有天然優勢,這裡的台灣人,老一輩都是我父親的朋友,年輕的都是我在同學會時期的老戰友,我不但日語精通,而且環境熟悉。這段時間,我深入華僑台胞,關心他們,向他們介紹大陸國內的大好形勢,鼓勵並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信心。我的工作很受歡迎,各方面的評價很高。」這一階段從事的外事及僑務工作也為郭平坦後來到台聯從事聯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3年,郭平坦結束任期回到大陸。從1984年10月進入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工作。全國台聯創立之初,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具有開創性,但給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做黨外和民進黨工作。
在民進黨成立之前,全國台聯在美國就與彭明敏、黃信介、許信良等人有過接觸。民進黨人最早來大陸的是「國大代表」吳哲朗和台灣新竹市長施性忠等人。1991年以來,全國台聯先後接待了陳水扁、呂秀蓮、謝長廷、許信良、黃信介、蔡同榮、姚嘉文、李鴻禧、張俊宏、陳菊以及台灣省主席范光群、林光華等民進黨頭面人物,均由郭平坦安排接待。
郭平坦回憶說:「接待的整個過程包括參觀遊覽,根據他們的要求拜會學術機構與專家座談,視情況或請國台辦,或請中央統戰部等接見、宴請等。我們工作認真負責,以禮相待,但掌握分寸,嚴格按照黨的相關政策,所以不僅效果好,各方面都滿意,一直受到有關領導的表揚。具體效果像許信良、謝長廷、黃信介,張俊宏、陳菊等人對我方比較友好,堅持台獨立場的只有蔡同榮、姚嘉文和陳水扁等人。做民進黨的工作當然也遇到了一些風險,但是,我都能夠堅持原則,據理力爭,堅持實事求是,因勢利導,努力扭轉局面,化險為夷。」
郭平坦至今還記得一些細節:1993年,謝長廷等人組成「台灣知名人士赴大陸考察團」,從深圳入境,經東莞、廈門、上海,抵達北京。作為接待方的郭平坦對這些台灣「精英」以禮相待,時任全國台聯會長的張克輝出面在人民大會堂西藏廳設宴款待他們。「他們都很能喝啊,茅台喝了好幾瓶。」郭平坦笑著說。鄉親情誼,加上醉人的美酒,讓大家發現不少共同語言。而令人忍俊的是,一行人中,姚嘉文卻時時處處都要表現自己的台獨立場,吃飯說、旅行說、走路也說。「說到最後,連他們團體內部都反感了,同行的柯建銘連連對他說,你少說兩句!」
從這些細節,讓郭平坦意識到,台灣民眾,即使是傾向「綠營」的民眾,對兩岸統一的態度也並非鐵板一塊。郭平坦說:「我們應該理解台灣民眾愛家鄉、愛故土的感情。其實,這種感情同中華民族的共同情懷並不矛盾。把島內民眾的『台灣意識』統一到民眾共同認識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統一大業,要依靠人民。」
作為一個台灣人,長期從事一線對台工作,郭平坦有不少心得和體會,無論在職還是退休後,都曾不失時機地向大陸有關部門提出過建議和不同意見,包括:深入瞭解台灣民眾的思想,準確地理解他們的思想意識;台灣意識並不等於台獨意識,台灣民眾具有濃厚的中國意識;對台灣人民要求「出頭天」的意願應該正確理解。民進黨不是鐵板一塊,它代表部分台灣人民,可以做工作。這些建議和意見均被採納,成為中央制定對台方針政策的參考。這讓他感到欣慰。
【您可能有興趣】
‧ 張澄生:一個台灣原住民的解放軍歲月
‧ 反抗強權鬥士:陳峰龍的東瀛歲月
‧ 參加大陸革命的台灣人 追風(謝南光)之女憶追風
‧ 電影《雲水謠》主角 聽九旬老翁吟哦「過去的歌謠」
‧ 周苓仲:我是落花生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