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羅主義200年:美國如何從偽孤立主義走向帝國主義(上)|海外通訊

By 花俊雄 / 2024-03-08 19:09:46 /
歷史
美國
拉丁美洲
門羅主義
摘要:

在美國提出「門羅主義」200周年之際,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撰寫系列文章,指出在「東升西降」之際,中美對待拉丁美洲的方式,呈現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現代化道路與思維方式。本文介紹美國「門羅主義」的來龍去脈與提出時的國際背景,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犇報編按】


2023年12月2日是美國宣告「門羅主義」200周年。1823年12月2日,美國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一、美國不干預現存的歐洲殖民地;二、不參與歐洲國家內部事務;三、歐洲國家如果進一步對北美或南美的土地進行殖民,對其政權進行干預都將被視為對美國國安威脅的侵略行為,美國政府將會介入。這三項宣言要義後來被稱為「門羅主義」。

在美國提出「門羅主義」200周年之際,「東升西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迎來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和世界之變。當中國以互信互助、互利互惠、互學互鑒作為與拉美往來的準則,並成為新時期南南合作的典範時,美國仍以200年前提出的「門羅主義」作為與拉美互動的方針。

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花俊雄為此撰寫系列文章,指出在此「東升西降」之際,中美對待拉丁美洲的方式,呈現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現代化道路與思維方式。本文介紹美國「門羅主義」的來龍去脈與提出時的國際背景,「門羅主義」在不斷發展下,歷經從「美洲人之美洲」到「美國人之美洲」再到「美國人之世界」的發展過程。

如今,越來越多拉美國家對美國說「不」,敲響美國「新門羅主義」的喪鐘。美國若仍以「門羅主義」經營對拉交往關係,將可能是徒勞無功。本文因篇幅關係分為上下篇,本文為上篇。

xxx呈現「門羅主義」的漫畫。圖源:網路圖片

門羅主義200年:美國如何從偽孤立主義走向帝國主義(上)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2023年12月2日標誌著美國宣告「門羅主義」200周年。1823年12月2日,美國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在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咨文》中宣稱,美國不干預現存的歐洲殖民地,也不參與歐洲國家內部事務,但若歐洲國家如果進一步對北美或南美的土地進行殖民,對其政權進行干預都將被視為對美國之國安威脅的侵略行為,美國政府將會介入。這三項宣言要義後來被稱為「門羅主義」。儘管這三項宣言要義被冠以「門羅主義」,但這並非出自門羅總統自己的主意,而是他的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私下添加進去的。

xxx當時的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後也成為美國總統。圖源:維基百科

「門羅主義」所揭櫫的政策對美國而言並不完全是新穎的。1808年第三任總統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已經聲明過:在「從西半球排斥一切歐洲的影響」這一點上,美國和西班牙美洲各國是休戚相關的。還在1786年,傑斐遜總統表示當時美國政治領袖們普遍存在著擴張主義思想時就已經說過:「我們的聯邦必須看作一個巢窟,從這裡開始,我們向整個南北美洲移民。」他還提到美國「要一片一片地」吞併西班牙的殖民地。同時,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號召過併吞「魁北克、聖約翰、那佛斯科的亞、百慕達、東西佛羅里達和巴哈馬群島」,認為這對美國的安全是「絕對必要的」。遵循這種普遍的吞併主義的精神,美國國會就在1811年通過一項決議反對轉讓美洲任何土地給歐洲列強。1820年,美國國務卿亨利‧克萊(Henry Clay)給他所謂美洲人類自由聯盟制定一項計劃,該聯盟系概括自哈德遜灣至合恩角之間的一切國家而成。克萊肯定地預料美國將會統治整個西半球。「門羅主義」就是這種傾向的當然後果。

xxx美國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圖源:網路圖片

美國產生門羅宣言的國際背景


產生門羅宣言時的局勢是複雜且危險的。西班牙帝國在新大陸上的勢力,隨著拿破崙戰爭於1815年結束而瓦解。1815年至1820年間,何塞‧德‧聖馬丁(Jose de San Martin)引領阿根廷、智利與秘魯走向獨立;而與之同被稱為「美洲的解放者」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西蒙‧玻利瓦爾(Simon Bolivar)則領導自己的國家走出殖民主義,在他有生之年領導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巴拿馬、秘魯和委內瑞拉取得獨立。拉丁美洲各國幾乎完全獲得了解放,這一事實重新引起歐洲列強的垂涎,它們喜出望外,以為正好把這些新進得到解放但還很微弱的共和國一口吞吃下去,變為自己的殖民地。

xxx1818年,智利發表獨立宣言。圖源:維基百科

其中以來自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組成的「神聖同盟」(Holy Alliance)的危險最大。這個反動的結合在拿破崙失敗後的1815年就已成立,到這時它正忙於在歐洲各地撲滅法國革命及拿破崙戰爭的後果所引起的革命運動。鑒於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成功,「神聖同盟」以「世界憲兵」的身份自居,立刻把消滅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運動並把各殖民地歸還衰敗沒落的西班牙引為自己的責任。

作為海上無敵的霸王,並在工業革命中領導全世界的英國這時正處於極盛時期。自從它的強大宿敵法國由於拿破崙的失敗陷入一蹶不振之後,征服的野心勃然上漲。因此,它認為「神聖同盟」的復辟行動對它在歐洲大陸和其他地方的權力是一種威脅。英國既然把拉丁美洲留作自己將來征服的地盤,所以它認為反對「神聖同盟」企圖重新奴役西班牙的殖民地的計劃是對自己有利的。

實際的情形是:英國在爭取和南美多數國家進行貿易以及擴大它的政治影響方面正大有進展,它打算繼續並發展這種局勢,對英國而言,一整個南美洲是個比美國更大的市場。當法俄兩國提議與大英帝國共同協助西班牙收回其位於新大陸的殖民地時遭到英國峻拒。

至於幼弱的美國,看到「神聖同盟」企圖重新奴役西班牙的殖民地,當然大為驚駭,認為這是對自己生存的嚴重威脅。它也看到英國策略對自己極為不利。美國民眾也有要和南美的新共和國團結一致的情緒。

英國面臨著「神聖同盟」要向它所垂涎的拉丁美洲地盤繼續咄咄逼人的侵犯,以及美國日盛一日的威脅,就在1823年8月通過首相坎寧(George Canning)尋求和美國發表聯合宣言,抗議把昔日西班牙殖民地移交給歐洲任何強國。傑斐遜和第四任總統麥迪遜(James Madison)鼓勵門羅接受此議,但是美國因為對1812年英軍放火焚燒白宮舊恨記憶猶新,且時任國務卿的約翰‧昆西‧亞當斯對英國的動機抱持懷疑態度,拒絕照辦。在1823年11月7日所舉行的內閣會議上,亞當斯反對坎寧之議,聲言「對法俄明白表示我們的政策,較充當英國戰艦艦艉之救生艇,為更坦率而有尊嚴的作法。」

亞當斯於會議中力戰群雄,終於說服全體閣員採用獨立政策。在門羅於1823年12月2日於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闡述了以上三點要義,即後世稱之為「門羅主義」。就實質而言,美利堅合眾國正告舊大陸上的列強。美洲不再開放給歐洲建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歐洲勢力至新大陸的作為。美利堅合眾國都將視之為「危及我國之和平與安全」。美國不會介入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也要求歐洲各國不插手美洲事務。

xxx1818年同英國的條約確立的邊界。圖源:永遠的草根

初提出門羅宣言之初,美國並沒有能力執行


英國萬般無奈地接受了「門羅主義」,對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和「神聖同盟」中的法俄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對年輕的美國則是一個不易的勝利。這對拉丁美洲各國也是有利的,因為它們處在虎視眈眈的歐洲列強中間,「門羅主義」多少給它們些許保護。

「門羅主義」在拉丁美洲普遍受到歡迎。阿根廷稱美國已成為在西半球的保證人;哥倫比亞副總統桑坦德(Francisco Santander)稱這個立場不愧為美洲自由的模範之邦的行為。玻利瓦爾接到宣言消息的時候正處於胡寧戰役(按即秘魯獨立鬥爭中的一次重要戰役)之前,他表示深受感動。

可是美國這個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此後60年中,因為忙於發展和開拓本國的龐大資源,既沒有心思也沒有力量來大力實現「門羅主義」所炫示的那樣捍衛西半球的打算。美國還沒有準備給自己構築一條西半球戰鬥防線,以抵御歐洲列強殖民的力量。這說明了為什麼當1825年「門羅主義」才宣布不久,約翰‧昆西‧亞當斯總統就聲明,即將召開的全美共和國巴拿馬代表大會,採取「每個國家在自己的地域內用自己的辦法,來防止歐洲將來建立任何殖民地」,並認為這一政策是可取的辦法。

xxx以門羅主義控制巴拿馬運河的美國獅子。圖源:網路圖片

歐洲列強干涉拉丁美洲新興國家,而美國未予以有效還擊的事件中,有許多次是受害的拉丁美洲國家向美國求援的。求援的國家包括:哥倫比亞,1824年;委內瑞拉、秘魯和厄瓜多爾,1846年;尼加拉瓜,1848年;又是尼加拉瓜,加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1849年;墨西哥,1862年;委內瑞拉,1876、1880、1881、1884 和1887年共5次;多明尼加共和國,1905年;阿根廷,1902-1903年。

對於1832年英國奪取福克蘭群島,美國也未加抗拒,它也沒有支持中美洲各國政府反對1835年英國把宏都拉斯淪為殖民地。1837年英國艦隊封鎖卡塔赫納,1838年法國封鎖維拉克魯茲,都沒有遭到美國的抵抗。1861年西班牙攻占多明尼加共和國,1864年炮轟法耳巴拉索,美國都沒有積極反對。歐洲國家對年輕的拉丁美洲各共和國所幹的劫掠勾當多得不可勝數,其中侵犯國家主權最嚴重的一次是1864年法國侵入墨西哥,推翻墨西哥政府,把法國傀儡奧國大公馬克西米連(Maximilian)擁上了王座。但這時美國內戰方酣,自顧不暇。

以上這些事跡都證明美國沒有能力實行「門羅主義」,沒有能力按照門羅總統的大膽聲明去保護拉丁美洲各新共和國不受歐洲列強的攻擊。可是美國資本主義並沒有放棄它統治拉丁美洲和加拿大的野心,這從1868年約翰遜(Andrew Johnson)總統的狂妄聲明裡可以得到證實。他說:「全面的國家政策似乎應該承認,盡快地取得大陸和島嶼上幾個鄰近國家,並把它們併入我們的聯邦。」

雖然「門羅主義」成為無可否認的政策需時數十年,約翰‧昆西‧亞當斯當下的確樹立了美國外交政策準則,此後歷任政府皆無法對之視而不見。必須指出的是,此政策在美國國力尚有不逮期間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符合美國與英國兩者之利益,而英國以皇家海軍支撐此政策長達50年之久。

從「門羅宣言」到「門羅主義」


門羅宣言在1823年發表後很多年內很少被提及。整個19世紀上半葉,美國的領土擴張皆以「西進運動」為主線。在這過程中,美國實力顯著增強。美國為了支持自19世紀40年代起的領土擴張,詹姆斯‧波爾克(James Polk)和其他擴張主義者復活了門羅宣言的原則,創造「門羅主義」一詞,並發展出「門羅主義」「波爾克推論」(Polk Corollary)。

1845年第11任美國總統波爾克在《國情咨文》中第一次引用門羅宣言的原則,來捍衛美國對俄勒岡領土的權利,聲稱英法提出的美洲「均勢」概念(一個強大的墨西哥,一個獨立的德克薩斯,一個強大的英屬北美包括俄勒岡海岸的很大一部分,甚至一個獨立的加利福尼亞),尤其是英國對俄勒岡領土的主張,與門羅宣言的原則是不一致的,提出必須在英國的影響力占主導地位而損害美國安全之前採取行動。

xxx美國第11任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圖源:網路圖片

這為美國吞併德克薩斯、占領「整個俄勒岡」、將德克薩斯邊界擴展到格蘭德河,以及收購加利福尼亞和尤卡坦半島提供了理由。「門羅主義」的「波爾克推論」不僅是美國對已存在的威脅進行干預的依據,也使對可能的威脅採取行動變得合理化。「門羅主義」由此開啟了美國對美洲,特別是拉美地區的進攻性政策。

波爾克最大的成就就是在1846至1848年的美墨戰爭中取得勝利,迫使墨西哥割讓今日的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亞利桑那、科羅拉多和懷俄明給美國。通過這場戰爭,美國奪取了墨西哥230萬公里的土地,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美國從此獲得了在美洲的主宰地位。

xxx波爾克總統領土擴張示意圖。圖源:網路圖片

直至1850年,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萊頓(John Clayton)與英國駐美大使亨利‧布爾沃(Henry Bulwer)簽署《克萊頓-布爾沃條約》,規定雙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控制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以及中美洲其他地方;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運河建成後將由兩國平等使用,借以弱化英國對拉美影響力,標誌著以門羅宣言為內核的「門羅主義」正式確立。

在19世紀,美國持續因領土擴張問題引用「門羅主義」。1870年企圖兼併多明尼加的第18任美國總統格蘭特(Ulysses Grant)為推動這一目標向參議院提出了「門羅主義」的「格蘭特推論」(Grant Corollary),宣布「這片大陸上的任何領土都不能轉讓給歐洲國家」。1895年在解決英屬圭亞那與委內瑞拉之間邊界爭端的過程中,時任美國國務卿的理查德‧奧爾尼(Richard Olney)提出了「門羅主義」的「奧爾尼推論」(Olney Corollary),宣稱「今天,美國在這片大陸上實際擁有主權,它的命令就是法律」。

由於受到美國的武力威脅,加之英國忙於歐洲的事務,英國被迫同意接受仲裁。此舉標誌著英國承認「門羅主義」和美國在西半球的霸權地位,由此,「奧爾尼推論」將「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實質上變成了「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

至1898年美西戰爭,美國戰勝,獲取了西班牙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美國將西班牙人趕出了美洲,美國基本完成了拉美的領土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紀末期,美國形成了「天定命運論」(predetermined destiny),根據這個理論,上天賜予美國統治這個世界,並且教導其他人應該如何生活。

進入20世紀之後,美國對拉美的戰略部署和政策規劃開始逐漸清晰。與此同時,「門羅主義」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從「美洲人之美洲」到「美國人之美洲」再到「美國人之世界」,美國的總統和政客們僅僅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但不變的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牢固地占據著「門羅主義」的底層邏輯,美國的歷史也由對拉美的擴張史向對拉美干涉史演變。

xxx美國領土擴張圖。圖源:網路圖片

從「美洲人之美洲」到「美國人之美洲」


1904年,多明尼加共和國遭到法、意、德、比等債權國武力索債,第26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在12月6日向國會發表第四份《國情咨文》中提出了他對「門羅主義」的推論(Roosevelt Corollary),他一方面反對歐洲國家武力恫嚇,並派遣海軍艦隊進入多明尼加領海;另一方面,他表示面對西半球國家的「妄為」「無能」,美國作為文明國家要進行干涉,行使「國際警察」的權力。

門羅宣言最初只是間接地提到美洲國家制度與歐洲不同,西奧多‧羅斯福明確提出美國可根據拉美國家的內政干涉拉美國家,將之視為美國的權利。在這一推論之下,在其他美洲國家未受到歐洲列強干預之時,美國也能夠積極主動地對其進行干預,這就將原本主要是防禦性的「門羅主義」原則發展為一個真正積極主動的區域霸權原則。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甚至提出了集體干涉的想法,他曾建議,必要時美國要「結束對其他國家內政的單槍匹馬干預。在其他(美洲)國家的合作下,我們將在這個半球有更多的秩序,減少敵意」。2001年美國推動美洲國家組織通過了《美洲民主憲章》,其中可以看到「羅斯福推論」的影子,由此為美國對拉美干涉披上了「集體行動」的外衣。

「羅斯福推論」開啟了美國干涉拉美內政的新時代。1898—1934年,美國對中美洲和加勒比國家的軍事干預達到30次以上。冷戰以後,「門羅主義」與美國反蘇反共政策聯繫起來。此時的「門羅主義」既有排斥域外大國的意圖,也有干涉拉美內政的內容。

xxx諷刺漫畫以老羅斯福拿著巨棒守護加勒比海,形容當時的「巨棒外交」。圖源:維基百科

「遏制政策」的提出者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1950年在遊歷拉美之後提出了「門羅主義」的「凱南推論」(Kennan Corollary),他認為拉美國家容易受到「共產主義滲透」,美國在「門羅主義」的方針下要用一切手段應對拉美出現共產主義威脅,包括利用拉美國家的獨裁政權。

因此,反對共產主義在拉美滲透成為冷戰時期美國頻繁干涉拉美的藉口。20世紀80年代,在中美洲國家內部動蕩的背景下,雷根政府時期任中央情報局情報斯司長的羅伯特‧蓋茨(Robert Gates)在1984年提交給局長凱西(William Joseph Casey)的一份備忘錄中表示,應該支持尼加拉瓜的反對派,否則就是放棄「門羅主義」。

美國對拉美的干涉是美國與拉美之間權力結構不平等的產物,其背景還有美國文化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北卡羅萊納大學榮譽教授拉爾斯‧舒爾茨(Lars Schoultz)在《美國之下:美國對拉丁美洲政策史》(Beneath the United States: A History of U.S.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一書中詳細羅列了美國對拉美的種族主義偏見。

19世紀文明等級論在歐美盛行,約翰‧昆西‧亞當斯及其同時代人認為,天主教徒不如新教徒,西班牙裔不如盎格魯人,黑皮膚不如白皮膚。在吞併墨西哥領土的過程中,美國打著「改善伊比利亞文明」的旗號來掩飾他們的貪婪行為。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多年後寫道:「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美國人民最終應該把墨西哥人從他們人口稀少的北方省份排擠出去。」

「羅斯福推論」還將美國的安全問題與拉丁美洲的劣等性假設結合起來,認為對拉美國家進行預防性干涉,以避免拉美可能成為「革命者、腐敗政府和掠奪性外國人的獵物」。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更是把美國對拉美的干涉看作是「國家的文明使命」,「將共和政府的好處延伸到世界上未開化和治理不善的國家目的是創造穩定,消除歐洲干預的基礎」。

◎下篇|門羅主義200年:美國如何從偽孤立主義走向帝國主義(下)|海外通訊

【門羅主義200年系列】
門羅主義200年:美國如何從偽孤立主義走向帝國主義(上)
門羅主義200年:美國如何從偽孤立主義走向帝國主義(下)
門羅主義200年給拉丁美洲帶來什麼?

中拉關係75年回顧與前瞻:從無足輕重到不可或缺

中美在拉丁美洲的博弈:「美洲增長倡議」與「一帶一路」倡議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全球南方現實主義而非道德主義的回歸,引發對西方強權的新批判
盧荻|「全球南方」有何寄望於中國?
面對曾經的殖民母國歐盟 拉美國家不避分歧、發出自己的聲音
反抗美國霸權 拉美尋求團結合作謀自主發展
美國封鎖古巴60年 盡顯霸權霸淩本性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