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了,美國在伊拉克留下的廢墟仍在

By 犇報編輯部 / 2023-03-23 12:38:36 /
美國
一帶一路
中東
反戰
摘要:

今年是伊拉克戰爭爆發20周年。2003年3月20日,美國打著「反恐」「民主」等旗號開始對伊拉克發動空襲。然而這場為美國戰略服務的戰爭,卻讓伊拉克20多萬無辜百姓死亡,直到2023年年初,伊拉克1/4的人口,約11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xxx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的一些地方,至今仍滿目瘡痍。圖為2021年1月18日,兩名當地老人坐在廢墟前。圖源:環球時報

今年是伊拉克戰爭爆發20周年。2003年3月20日,美國打著「反恐」「民主」等旗號開始對伊拉克發動空襲。華盛頓雖然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迅速推翻了薩達姆·海珊政權,但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戰爭不僅讓伊拉克和中東地區陷入長期動亂,還導致恐怖主義在該地區泛濫並向歐美外溢;入侵伊拉克給美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並使其國際信譽受到廣泛質疑;此外,這場戰爭使得跨大西洋聯盟裂痕加深、美歐民粹主義上升,給全球治理困境埋下伏筆。

有專家表示,伊拉克戰爭說明美國的外交和安全戰略給該國的長遠發展埋下禍根,然而華盛頓仍然在延續其霸權和冷戰思維,並未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恐懼」是伊拉克年輕人的童年記憶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市中心菲爾多斯廣場上的棕櫚樹高大挺拔,噴泉池中的水靜靜流動。

和20年前廣場上海珊雕像被推倒時的混亂相比,這裡似乎已恢復正常,然而大街上高大的混凝土防爆牆以及路邊的安全檢查站卻提醒著人們,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是它造成的累累傷痕仍隨處可見。

除了滿目的物理破壞外,美國發動的這場戰爭還給伊拉克人民特別是年輕人留下難以磨滅的痛苦記憶。

從美軍2003年的持續轟炸,到2007年因美國在伊拉克實行「政治配額制度」而造成的教派鬥爭,再到後來「伊斯蘭國」(IS)等極端組織在伊拉克以及其他中東國家「攻城略地」並四處發動襲擊,「恐懼」成為現在伊拉克大部分年輕人的共同回憶。

「2003年之後,我們就再也沒有過過好日子。」曾在當年3月20日經歷美國連環轟炸的艾哈邁德對英國《泰晤士報》說,那天他和家人躲在家具下,目睹了美軍導彈將伊拉克天空染紅。

3個月後,艾哈邁德的父親在美軍檢查時被殺。

一年後,他們位於巴格達市薩德爾城棚戶區的家被美軍坦克摧毀。

2007年9月6日美軍突襲巴格達時,哈桑還是一個孩子。

那天晚上母親半夜把他叫醒,他們在浴室裡躲了一晚。

第二天,哈桑發現美軍在他的社區殺死了14名平民。

今年22歲的哈桑表示,巷戰、汽車炸彈和大街上的屍體是他童年生活的「悲劇背景」,他叔叔2006年在出門購買食物後就再也沒回來。

xxx2004年5月25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名女孩手持父親的照片參加悼念儀式。她父親在美軍襲擊中身亡。圖源:新華社

伊拉克最大官方智庫「智慧宮」歷史研究院院長海德爾·塔米米18日受訪時表示,美國通過謊言發動的戰爭貽害至今。

這場戰爭意在為美國的戰略服務,卻讓伊拉克20多萬無辜百姓死亡,近千萬人流離失所。

2023年年初,伊拉克政府宣布該國1/4的人口,即大約11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如今,伊拉克依然受困於政治衝突和不安全環境。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稱,路邊炸彈、極端組織等安全問題,電力不足、醫療薄弱等民生問題,依然困擾著伊拉克人民,「這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本不應該是這樣的」。

改寫了中東政治版圖


美國打著「民主」等旗號發動伊拉克戰爭。

在戰爭剛爆發時,巴格達東部地區居民蓋斯問了周圍的人如何看待這一事件。

除富人之外,其他人都不認為暴力能帶來民主。

在其新書《身處自己城市中的陌生人:穿梭於中東的長期戰爭》中,蓋斯描述了伊拉克人如何看待美國向其他國家「輸出民主」。

他寫道,一名被美國火箭彈擊傷的男子走在街上時,其右臂鬆鬆垮垮地從肩膀上垂下來,而這時一名憤怒的伊拉克民眾大聲呼喊:「快拍下來,快拍下來,向世界展示美國的『民主』!」

xxx1月2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示威者揮舞伊拉克國旗。當日,大批伊拉克人在首都巴格達舉行抗議示威,要求美軍撤離伊拉克。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薩德爾當天呼籲採用一切和平方式敦促美軍撤離。圖源:新華社,哈利勒·達伍德攝

伊拉克戰爭還導致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上升。

路透社分析稱,海珊被推翻後,伊拉克執政者從遜尼派變成了什葉派,而以什葉派教徒為主的伊朗借此強化其在伊拉克以及中東地區的影響。

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國在伊拉克以及其他中東國家發動戰爭,導致華盛頓左支右絀,而俄羅斯則在敘利亞出手,與華盛頓在中東地區展開博弈。

塔米米表示,美國不僅摧毀了伊拉克,而且改寫了中東地區的政治版圖,他解釋說,美國入侵伊拉克導致了伊拉克政治、經濟和社會混亂,而這為滋生恐怖主義提供了溫床,導致中東地區極端組織迅速「崛起」,對該地區以及全球造成安全威脅。

據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報導,從2013年起,IS開始占領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大片領土。在美國及其盟友入侵伊拉克之前,伊拉克沒有報導稱該國存在恐怖分子,但到2014年年中,伊拉克大約1/3的領土被恐怖分子控制。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表示,美國在中東越反越恐,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美西方的外交和安全戰略並不是有利於全球安全治理的正確方案,各國應該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兩場戰爭,超過180萬退伍軍人永久傷殘。

「這段經歷(參戰)充滿暴力、壓力和悲傷。」曾指揮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坦克排參加伊拉克戰爭的老兵麥克勞克林對該國「攔截」新聞網這樣說。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不僅給伊拉克以及中東人民帶來災難,也給美國及其盟友帶來巨大損失。

xxx2003年4月14日,幾十架抵達科威特的美軍「黑鷹」及「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準備從科威特城港口起飛,增援伊拉克前線。圖源: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據《哈佛公報》報導,從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到2011年美國從伊拉克撤軍,8年間被部署到該地區的美軍超過100萬人次。

超過180萬被派駐到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國退伍軍人帶著永久性殘疾返回家園,其中近100萬人與精神健康和創傷性腦損傷有關。

在美國退伍軍人中,平均每天有20人自殺。

從2015年至2020年,美國現役軍人的自殺率增加約40%。

美國帶領其盟友捲入伊拉克戰爭以及後續的中東地區戰爭,代價是巨大的。

根據美國布朗大學研究人員估計,伊拉克戰爭和敘利亞戰爭已給美國帶來1.79萬億美元的損失。

20年來,美國軍隊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死亡人數為4599人,如果加上伊拉克和敘利亞平民等,死亡人數將達到55萬至58.4萬。

美國的信譽同樣遭受重創。

曾擔任美國駐伊拉克大使的克羅克說,2003年入侵伊拉克並沒有立即損害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影響力,但美國在2011年撤軍使得阿拉伯國家開始多面下注。

在中國的斡旋下,伊朗和沙烏地近期同意恢復外交關係,這就是美國影響力衰退的最新表現。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張勝軍稱,伊拉克戰爭不僅嚴重破壞了中東地區的權力平衡,導致IS崛起,也間接引發了「阿拉伯之春」和2015年的歐洲難民危機,從而導致美歐民粹主義上升,歐洲內部以及美歐之間裂痕增大,對全球治理產生極大破壞。

美國給伊拉克等國帶來的災難讓它們對華盛頓失去信任,為它們之後「轉向東方」打下基礎。

華盛頓沒有吸取教訓


美國入侵伊拉克給本國以及世界帶來嚴重危害,那麼華盛頓是否對此有所反思?

朱鋒稱,伊拉克戰爭爆發後,美國確實存在一股批評政府外交的聲浪,認為美國的外交政策在不斷走向帝國政治,即一國獨大、單極霸權。

美國的外交政策會隨著兩黨鬥爭的變化而變化,但總的來講,美國今天在全球單極霸權的力量結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華盛頓仍然在延續其帝國思維模式。

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皮勒稱,謊言已成為美國政治的重要部分,小布什政府曾不遺余力地向美國公眾兜售戰爭觀念,導致民眾錯誤地相信海珊參與了「9·11」恐怖襲擊。

在最近的「流浪氣球」事件中,美國政府依然沒有改變其誤導民眾的做法。

塔米米說,當前的國際局勢表明美國並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烏克蘭危機就是例證。

北約肆無忌憚的東擴行動激怒了俄羅斯,引發了軍事衝突,這也再次凸顯了美國國際政策中存在的痼疾,即過於依賴軍事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

張勝軍認為,美國現在所使用的「人權」等藉口都是服務於短期政治目標,這給國家長遠發展埋下了禍根。

美國的外交和安全戰略充斥著霸權和冷戰思維,這與該國強大的軍力密不可分,所以只要美國仍然保持著軍事優勢,華盛頓就不會反思。

xxx2021年5月2日,美軍士兵在阿富汗赫爾曼德省一處軍事基地降下美國國旗。圖源:新華社

「中國為我們帶來生機」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非政府組織「衝突中的平民中心」稱,美國入侵伊拉克給巴格達留下的除了平民傷亡外,還有被破壞殆盡的重要基礎設施。

32歲的伊拉克安全工程師瓦利德受訪時表示,20年前美國入侵伊拉克時,他還是一名學生,而現在伊拉克已從戰爭走向重建。

瓦利德稱,作為伊拉克學校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中國電力建設集團給伊拉克帶來希望,為伊拉克人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2021年年底,在伊拉克總理的見證下,伊拉克與中國電力建設集團以及中電國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兩家中企將幫助伊拉克修建1000所學校。

除修建學校外,中國還在幫助伊拉克修建港口,在曾被稱為「東方威尼斯」的伊拉克第一大港巴士拉,中交天津航道局員工正和當地人一起奮戰在新港口一期疏浚工程現場。

這是響應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重點工程,港池疏浚總面積約330萬平方米,總工程量約4800萬立方米,計劃於2025年7月完工。

屆時,伊拉克新港口將成為中東地區最大港口,徹底扭轉伊拉克海岸線短、港口吞吐能力差的狀況。

「自我記事以來,我的國家每天都在打仗,我們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家園。每個人都渴望戰後重建,渴望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參加新港口一期疏浚的伊拉克青年侯賽因表示,隨著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伊拉克新港口迎來了中國建設者,他們疏通航道、建造碼頭、鋪平道路,喚醒了這座沉睡40多年的港口。

伊拉克與中國的交往歷史源遠流長,古老的中華文明和兩河文明在古絲綢之路上相遇相知,歷史文獻中記載著大量伊中友好交往的故事。

伊拉克也是最早加入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阿拉伯國家之一。

xxx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圖

近年來,中交天津航道局本著「優先發展海外」戰略,為實現伊拉克戰後重建、經濟振興提供著「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項目施工員白翰學是侯賽因最好的中國朋友,他們年齡相仿,經常一起工作,一起聊天。

「白(翰學)帶我從基層崗位做起,面對面教,手把手示範,讓我從行業新人逐漸成長,與其說他是我的朋友,不如說他更像是我的老師!」侯賽因介紹說。

巴士拉被稱為「世界熱極」,夏季日平均溫度高達50攝氏度以上,工作環境較為艱苦。

作為當地人的侯賽因也主動幫助他的中國朋友們度過炎熱的夏季。

「每當看到中國的大船在海上施工時,我渾身就充滿干勁,船身每移動一米,我離夢想就近了一步,中國人是友誼的使者,為我們帶來生機,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侯賽因眺望著港口,激動地說道。

除了建學校、修碼頭外,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企業還在伊拉克參與油田、電站、水泥廠、水處理廠等建設項目。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歷史機遇,將是伊拉克經濟擺脫幾乎完全依賴石油出口收入的機會。」塔米米說,正在重建的伊拉克充滿希望並需要來自中國的經驗,通過「一帶一路」項目,伊拉克同中國的合作也將更加緊密。

◎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王觀生

【您可能有興趣】
一件影響世界的大事,沙烏地、伊朗在北京上演世紀大和解
前美國國務卿柯林.鮑威爾:一個戰犯和帝國主義者
令人感慨萬千!衛星直擊人群湧入機場的「喀布爾時刻」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陷落」,敲響美國霸權衰落的喪鐘
阿富汗,是美國國運走下坡的起點嗎?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