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築夢蒼穹!中國人建造自己的「太空家園」

By 犇報編輯部 / 2022-12-30 23:39:59 /
航太
中國空間站
摘要: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所說:「空間站的神聖使命,是成為太空中的中國國家實驗室,支持科學家從事前沿科學探索,空間技術研究和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最終目的是為全人類造福。」這是屬於中國的未來,也是屬於全人類的未來!

xxx2022年11月3日,夢天實驗艙完成轉位,與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形成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合體。圖源:中國載人航天

建造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
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中國載人航太


「從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發射到神舟十五號任務,19個月內,中國載人航太密集實施11次發射、2次飛船返回、7次航太員出艙,4個飛行乘組12名航太員接續在軌駐留,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如期完成,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堪稱完美,展現了中國載人航太30年發展的厚重積澱與強大實力,跑出了新時代中國航太發展的加速度。」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 季啟明

自1992年正式立項以來
30年間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如同一粒種子
實現從無到有
結下累累碩果
築夢蒼穹的過程
就是一棒接一棒的過程
2022年的築夢之旅,精彩紛呈——

神舟十三號


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4月16日,在為期半年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中,航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創造中國航太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以「感覺良好」狀態順利完成一系列創新性、突破性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任務。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圓滿完成。

xxx

神舟十四號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

3名航太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在軌駐留6個月期間,先後進⾏3次出艙活動,完成空間站艙內外設備及空間應⽤任務相關設施設備的安裝和調試,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在軌迎接2個空間站艙段、1艘載⼈飛船、1艘貨運飛船的來訪,與地⾯配合完成了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建造,與神⾈⼗五號航太員⾸次完成在軌交接班,⻅證了貨運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最快的世界紀錄等眾多歷史性時刻,並利⽤任務間隙,進⾏了1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以及⼀系列別具特⾊的科普教育和⽂化傳播活動。

xxx

01 天舟貨運飛船
2022年,天舟貨運飛船兩次發射,為乘組人員帶去物資:天舟四號貨運飛船裝載了神舟十四號3名航太員6個月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和樣品材料、備品備件及部分載荷等物資;天舟五號貨運飛船裝載了神舟十五號3名航太員6個月的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還搭載了「澳門學生科普衛星一號」、宇航用氫氧燃料電池等試驗項目,並於2022年11月12日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埠,首次實現了兩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創造了世界紀錄。

xxx

xxx

02 搭建「天橋」
第三次出艙活動期間,神舟十四號航太員完成了天和核心艙與問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天和核心艙與夢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安裝,搭建了一座三艙間艙外行走的「天橋」,航太員蔡旭哲通過「天橋」實現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

這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後的首次航太員出艙活動,檢驗了航太員與組合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

據介紹,問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長度約為3.2公尺,重約16公斤;夢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長度約為2.6公尺,重約15公斤,夢天實驗艙轉位完成標誌著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向著建成空間站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

xxx

xxx

天空浩瀚,征程漫漫
中國航太人奮楫星海的腳步從未停滯


神舟十五號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創下了我國在超低溫天氣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新紀錄。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號3名航太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與神舟十四號航太員乘組首次實現「太空會師」。

xxx

xxx神舟十五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兩個航天員乘組首次實現「太空會師」。圖源:新華社

正如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所說
「空間站的神聖使命是
成為太空中的中國國家實驗室
支持科學家從事前沿科學探索
空間技術研究和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最終目的是為全人類造福。」
這是屬於中國的未來
也是屬於全人類的未來

◎來源|新華社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國際首次!中國空間站種出水稻種子並帶回地球
中國航天: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將於2025、2026、2028年前後發射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第三次出艙活動既定任務圓滿完成!
為什麼中國空間站上只用中文?外國網友們的回覆精采了
看到中國空間站「時尚、寬敞」,美媒:時代變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