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編輯部
「欲救台灣,先救祖國」 台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跡攝影展線上開幕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75周年,「綠水青山待我還——台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跡攝影展」線上展覽開通儀式25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散落在台灣各地及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大量與台灣同胞抗日相關的遺址、遺跡,既是台灣同胞抗日歷史的重要載體和見證,也是歷史上日本對台灣進行侵略和殖民統治罪行的鐵證,為今人及後代瞭解那段歷史提供了最直觀的實物資料。
台灣各界遊行紀念光復75周年 籲重視紀念盼兩岸和平
台灣社會各界紀念台灣光復75周年活動,在25日光復節上午於台北中山堂的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前正式舉行。呼籲民進黨政府恢復光復節放假、舉辦隆重紀念儀式,並籌建抗日紀念館,希望台灣社會正視台灣光復歷史意義,期許兩岸重啟政治對話,促進兩岸和平穩定。
外媒眼中的中國「假日經濟」
今年中國大陸「十一」黃金周掀起的假日消費熱潮,受到世界關注。國際觀察人士認為,中國成功控制疫情,是中國人得以在黃金周放心旅遊消費的大前提。與此同時,假日消費熱潮也凸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及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釋放的發展動能。觀察人士認為,當前中國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
越來越多台灣青年跨海奔陸打拚
有一群台灣年輕人,跨過淺淺的台灣海峽,在大陸踩下奮鬥足跡,展開火熱青春。有人在大陸實現靠音樂工作的夢想、有人從「愣頭青」變成「過來人」、有人赴武漢求學,現在希望畢業後留在大陸就業。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大陸20個省市已批准設立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累計逾萬名台灣青年在基地和示範點實習就業創業。
3萬隻羊!中國正式接收蒙古國捐贈
蒙古國為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而捐贈的3萬隻羊來了。22日11時30分許,從蒙古國紮門烏德口岸出發的一輛輛貨車搭載首批4000隻羊,依次駛入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口岸。今年2月,蒙方為支持中方抗疫而表達贈羊意願,傳為中蒙友誼的佳話。在中蒙雙方緊密合作下,經過半年多精心籌備,蒙古國捐贈的3萬隻羊正式開始移交中方。
【犇報專題】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追蹤報導
【犇報專題】第十二屆海峽論壇追蹤報導
‧ 兩位台灣人的海峽論壇「心語」
‧ 福建:台人登陸第一家園
‧ 兩岸民間交流邁入「雲時代」
‧ 台灣青年暢談大陸創業機遇
‧ 兩岸公益人的「跨海守望」
第十二屆「重慶·台灣週」聚焦兩岸融合發展
第十二屆「重慶·台灣週」21日在重慶開幕,本屆台灣週以「攜手創新·融合發展」為主題,600餘名海峽兩岸嘉賓通過線上和線下參會的方式,共同探討兩岸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涉及經貿交流、文化體育學術交流、基層交流等系列活動。數據顯示,從2009年至今,「重慶·台灣週」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十一屆,前十一屆活動共簽約專案161個,簽約金額197.392億美元,實際落地專案97個,專案合同金額67.83億美元。
從大山深處到大河之畔——寧夏持續移民百萬「拔窮根」啟示
寧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曾十年九旱,廣種薄收,乾旱是這裡百年貧困最主要根源。「搬出大山,向水而遷」,為破解水困魔咒,自20世紀80年代起,一場百萬人口的大移民在這裡發生。歷時30多年,先後實施6次大規模易地移民,累計移民120多萬……在大陸中央大力支持下,「徙貧人不能自業者於寬地」,從六盤山、雲霧山深處搬遷到黃河之畔的「寬地」,移民群眾不再因水而困、因山而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他們興業樂業,改寫著命運。
三個「五天速度」 青島應對疫情創下三項紀錄
五天之內完成千萬人核酸檢測,五天之內找到「零號病人」,五天之內確定社區感染風險不存在……這三個「五天」是相同的五天。中國東部城市青島,在出現小規模新冠肺炎疫情後,以罕見的「五天速度」捍衛了中國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讓此次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理清了傳染源和傳染路徑,還公眾以安心,當地經濟生產和生活秩序井然。
大陸開通5G基地台超過60萬座,帶來哪些變革?
大陸工信部發佈數據顯示,中國已建成開通5G基站超過60萬座,5G網路用戶數、行業創新數均明顯增長。今年以來,疫情的倒逼加速了數位應用的落實,特別是在5G推動下,各類數位化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不斷湧現。產業數位化進程提速,就業與服務等新形態也在豐富。外賣運營師、酒店收益管理師、網約配送員……一年來,與數位經濟相關的新職業積極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