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編輯部
泰山「修復記」
有著「五嶽獨尊」美譽的泰山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1987年成為中國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2006年9月,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泰山著名的「迎客松」已被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名錄,樹齡超過500年。隨著包括泰山石整治、泰山水資源治理等在內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推進,泰山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森林保護等能力顯著增強。泰山目前的森林覆蓋率達95.8%、植被覆蓋率達到97%,成為一座巨大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種質資源庫。
【犇報專題】你懂「數字人民幣」嗎?
當大陸央行宣佈開始研發數字貨幣時,有不少人不理解,一度以為要出央行版的「比特幣」了。事實上,大陸對數字人民幣在研發工作上不預設技術路線,可以在市場上公平競爭選優,既可以考慮區塊鏈技術,也可採取在現有電子支付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新技術,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據此,不少大陸專家直言,數字貨幣的未來必須和「炒幣」分開,數字人民幣是用來流通使用,不是用來「炒幣」賺錢。
【犇報專題】美國種族問題的「至暗時刻」
美國種族問題的根源之一在於白人至上主義。本屆美國政府上台後,一些政客出於政治目的,非但無意彌合種族鴻溝,更是把身份政治、移民政策等當作政治角力的工具,導致美國社會白人至上主義越來越猖獗。排外主義和仇恨犯罪愈演愈烈,少數族裔處境更加艱難。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美國一些政客對移民的汙名化助長了仇外情緒,進一步加劇了民眾對外來移民的負面情緒。與此同時,美國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反種族歧視抗議席捲全美,而激進的白人至上主義者也走上街頭,種族矛盾日益激化。
西藏歷時8年摸清15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家底」
西藏歷時8年完成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掌握了150多種重要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的種類、數量、分佈、生存環境和保護管理狀況,填補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陸生野生動物調查研究的空白。此次調查成果豐碩,發現並命名了大型哺乳動物白頰獼猴和珍稀特有野生動物察隅湍蛙等新種,發現一批西藏分佈的新記錄物種。西藏地處「世界屋脊」,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寶庫,生態價值十分獨特。
西藏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
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西藏自然條件嚴酷,是中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也是全中國大陸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扶貧成本最高、脫貧難度最大的深度貧困地區。截至2019年底,西藏自治區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西藏大學教授圖登克珠表示,西藏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對中國脫貧攻堅具有標誌性意義,同時對世界減貧事業也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1.6萬餘名漁民上岸 四川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
截至目前,四川已有10257艘漁船回收處置,16480名漁民實現退捕上岸,四川已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在鞏固退捕成果下,將進入深化全面禁捕工作階段。長江禁捕退捕涉及四川4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和長江幹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大渡河等流域。退捕水域分佈在四川全省18個市(州)、115個縣(市、區)。
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
「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40年前,中國大陸創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這些特區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見證中國從極度困境到經濟發展的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長期經驗探索基礎上的重大理論總結和突破。既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也避免和消除了市場經濟的先天缺陷。本質上更是探索符合中國自身國情的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特區為中國快速發展提供一條新路,也為世界後發國家提供可資借鑒的發展方案。
恢復去年同期遊客量水準 大陸國慶連假民航運送旅客1326萬人次
中國大陸的高德地圖8日發佈大陸國慶連假旅遊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中國大陸十一連續假期國內遊及周邊遊強勢爆發,近300個5A、4A景區恢復至去年國慶遊客量水準。10月1日至8日,大陸民航共計運輸旅客1326萬人次,日均旅客運輸量恢復至2019年國慶假期的91.07%。大陸主要旅遊城市進出港旅客訂票量和客座率已接近或達到去年同期水準。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修復壁畫面積250餘平方公尺
阿爾寨石窟的壁畫以西夏和元代為主,因所處的自然條件惡劣,對壁畫修復可以延緩壁畫衰退,使壁畫實現長時間保存。阿爾寨石窟現有65個洞窟、22個浮雕石塔等遺存,其中41個洞窟保存完好,洞窟內壁畫繪有蒙古包、騎射、狩獵和喪葬習俗等場景,是中國草原地區唯一的集寺廟、石窟建築、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
我與一條河 | 讓每條河都歡快地流淌
【編按】「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的祖國》出自電影《上甘嶺》,導演沙蒙在邀請喬羽作詞時曾要求:「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只希望將來這部片子沒有人看了,這首歌還有人唱。」喬羽左思右想,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長江時的場景,才把歌詞寫了出來。沙蒙後來曾問為何不用「萬里長江」或「長江萬里」,喬羽也在後來的回憶解釋說道,「因為每個人記憶裡,家鄉都有一條大河,而這條河,就代表著祖國。」藉此,犇報轉載《人民日報》副刊「人民日報文藝」專欄的「我與一條河」專題,介紹四位作者與他們心中那條河流之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