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走向現代化 犛牛仍是藏族重要家畜
犛牛生活於青藏高原海拔3000公尺以上地區,藏語裡被稱為「諾兒」,意為「財富」或「寶貝」。隨著社會發展,機械開始代替犛牛工作,但對藏人來說,不管犛牛在生活中的角色如何變化,它們始終是最為親密的家畜。
中醫走向國際 港台青年北漂追逐中醫夢
由中國推動在國際ISO認證成立的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目前已發佈45個中醫藥國際標準,中醫藥正快步融入國際醫藥體系,為全球人類健康貢獻一己之力。與此同時,也有港台青年來到北京追逐中醫夢。
內蒙古搶救鄂溫克族瀕臨消失的傳統音樂
人口僅3萬的鄂溫克族,因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很多歷史文化都是口耳相傳。尼瑪罕是鄂溫克族古老的說唱故事形式,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藝術學院邀請說唱傳承人何秀芝老人錄製演唱資料,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音樂。
釣魚台討海人展覽開幕 世代傳承「拚無人島」精神
11月9日《釣魚台教育協會》與《蘇澳區漁會》共同舉辦「釣魚台討海人——凝視百年漁場記憶展」開幕記者會。此展覽透過訪談南方澳、頭城等地三十二位老漁民、漁業界頭人,梳理出台灣漁民與釣魚台海域的關係,透過「凝視百年漁場」系列計畫,結合釣魚台漁民的勞動記憶與歷史,讓學習向下紮根,往上滋長。
「蟹」逅美味:從「一蟹獨寵」到「百蟹競放」?
秋風起,蟹腳癢。備受關注的大陸陽澄湖大閘蟹近日開捕上市,大閘蟹市場隨之開啟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據大陸媒體報導,今年大閘蟹消費呈現「諸蟹並起」格局,除傳統的陽澄湖大閘蟹外,興化大閘蟹、固城湖大閘蟹、山東黃河口大閘蟹、盤錦稻田蟹等紛紛「攻城略地」,大陸消費者也開始回歸理性,從追逐品牌向注重性價比轉變。
【犇報專題】新中國70年的變遷
【編按】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大陸社會興起一波70年前後變化的討論。包括GDP增長超過170倍、財政收入增長近3000倍、糧食年產量增長5倍、快遞從零到全球第一、工業產值增長超970倍、7億多人擺脫貧困、航太發射次數從零到300+、人均生活用電量增長700倍、文盲佔八成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從吃飽吃好到吃健康、人均預期壽命翻一倍多、農民佔比少五成等各種面向。本期當代中國為台灣讀者介紹新中國70年的巨大變遷。
美國政府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程序
美國政府4日正式通知聯合國,要求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統計顯示,從2017年1月到今年9月初,川普政府已放鬆了128項環保法規。
面對新惠台26條:台灣當局只能手足無措地拚老梗嗎?
眼下台灣當局反倒像北風,不斷地與台灣人民較勁,不論是「中共代理人法」還是「國安五法」,皆是試圖藉修法嚇阻台灣民眾赴陸發展。我們都知道,北風最終失敗了,敗在太陽和煦的陽光下,台灣當局阻止兩岸交流,就是否定台灣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而那個只會斷交的外交部,卻還好意思拿「自由」來自打嘴巴。
中國大陸將向小行星探測發起挑戰
中國大陸正在開展小行星探測關鍵技術攻關,將通過一次發射探測兩個小天體:一顆名為2016HO3的近地小行星和一顆名為133P的主帶彗星。向全世界徵集科學載荷與搭載任務,有望為中國大陸小行星探測任務增添亮點,也體現了中國大陸在空間科學探索方面開放、包容的進取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