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 台灣人與台灣史
【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第四集:三角湧之戰
新北市三峽區台北大學附近,在1895年7月13日時,曾是隆恩埔戰役的古戰場! 當時日軍運糧隊到隆恩河的清水港時船隊暫時停靠,因天氣酷熱日軍官兵紛紛下水沖涼,此時埋伏在兩岸的800名抗日義軍展開襲擊!該日本小隊幾乎全隊覆滅損失31人,僅4名官兵倖存,是日軍澳底登陸以來單次戰鬥中死傷,僅次於基隆之役者。 如今因為大漢溪改道,當年的隆恩河已不復見,這段台灣抗日史料也從大家的記憶中消失。
【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第三集:台北城淪陷
大概很多人以為1895年6月7日上午是辜顯榮打開台北城北門歡迎日軍進城的?反而不清楚日軍是如何攻下北門, 讓部隊順利入城的?在第三集「台北城淪陷」影片中,我們會細說這段被人們誤解的台灣抗日史,其實另有其人協助日軍攻城! 《兩岸犇報》與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合作,分享【1895 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系列影片於「台灣人與台灣史」專欄,希望讓更多朋友看到這系列影片。
【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第二集:瑞芳之戰
1895年5月31日新任的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從澳底海灘上岸之後,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東武天皇)就日後攻台之對策進行說明,約定6月3日佔領基隆,以確定兵站基地。於是,北白川宮師團長擬定和常備艦隊對基隆海陸合擊之方法,以攻下基隆。 台灣抗日軍的傷亡據當時日本《讀賣新聞》的記載,一千五百人之浙江的寧波兵生還回寧波者僅百人,可見戰況之激烈。而日方為紀念戰死的日軍亡魂,在瑞芳建立日軍忠魂碑。
【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第一集:日軍澳底登陸
台灣軍事雜誌最老牌、最有名的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因看到當前台灣社會對日本殖民歷史充滿議論,因而特別製作1895年發生的乙未戰爭紀錄片,介紹這段鮮為人知卻極為重要的台灣歷史,還原台灣本土的重要記憶。《兩岸犇報》與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合作,分享【1895 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系列影片於「台灣人與台灣史」專欄,希望讓更多朋友看到這系列影片。
忠義簡大獅 堅持祖國意念的抗日志士
簡大獅的一生當過隘勇、礦工、義勇,及日本人與一般良民眼中的土匪,最後遭日人逮捕而結束一生。有關簡大獅的早期資料在正史少見,多見於文學散文。究竟簡大獅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電影《雲水謠》主角 聽九旬老翁吟哦「過去的歌謠」
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被遺忘的那場台灣學生運動:一九四九年四六慘案始末(下)
1949年,國共內戰打得如火如荼,社會主義思潮更是影響兩岸青年學子,抱有理想的學生們紛紛發起學生運動,參與進時代變動的洪流。70年前的4月6日,國民政府軍警直接進入台大與師大校園,逮捕數百名學生,史稱「四六事件」。
知名作家藍博洲於2015年出版小說《台北戀人》,即講述這場台灣最早的學運。
被遺忘的那場台灣學生運動:一九四九年四六慘案始末(上)
1949年,國共內戰打得如火如荼,社會主義思潮更是影響兩岸青年學子,抱有理想的學生們紛紛發起學生運動,參與進時代變動的洪流。70年前的4月6日,國民政府軍警直接進入台大與師大校園,逮捕數百名學生,史稱「四六事件」。知名作家藍博洲於2015年出版小說《台北戀人》,即講述這場台灣最早的學運。在「四六事件」70週年之際,兩岸犇報將陸續分享有關講述「四六事件」的文章,回顧「四六事件」之始末。
【「四六事件」70週年紀念】在虛構中探究真相──《臺北戀人》關於歷史真實的藝術表達
1949年,國共內戰打得如火如荼,社會主義思潮更是影響兩岸青年學子,抱有理想的學生們紛紛發起學生運動,參與進時代變動的洪流。70年前的4月6日,國民政府軍警直接進入台大與師大校園,逮捕數百名學生,史稱「四六事件」。知名作家藍博洲於2015年出版小說《台北戀人》,即講述這場台灣最早的學運。在「四六事件」70週年之際,兩岸犇報將陸續分享有關講述「四六事件」的文章,回顧「四六事件」之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