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 台灣人與台灣史

艋舺三百年

4 年前 / 0

建於咸豐六年(1856)的青山宮(位於今西園路和貴陽街交會處),則是供奉惠安人的守護神─青山靈安尊王。這是清咸豐四年(1854),發生了一場大瘟疫,福建惠安籍漁民特地由原鄉奉靈來台,藉以弭平瘟疫。今每年在其壽誕前兩天的農曆十月二十、二十一日舉行的「青山王暗訪」,每夜繞境半邊,目的是要掃除艋舺境內的瘴癘,這就是俗稱的萬華大拜拜。從此可見,艋舺三百年的歷史體現了台灣與對岸的不可分割。

淡水四百年的兩岸情懷

4 年前 / 0

有四百年歷史的淡水古鎮(今新北市淡水區),舊稱滬尾。今轄內的福佑宮(媽祖廟)前緊鄰淡水河岸的廣場,即清代往福建漳州、泉州各民船的碼頭舊址,現今已被規劃為金色水岸,成為熱門景點。淡水的歷史有如台灣史的縮影,多彩多姿、又可歌可泣,台灣歷史上發生過的幾乎都在淡水發生,難能可貴的是留下了不少的痕跡。

南迴鐵路巡禮記:值得致敬的偉大工程

4 年前 / 0

南迴鐵路因地勢較高,觀海的角度較佳;而且可一次欣賞太平洋和台灣海峽的風光,被評為風景最優美,氣勢最壯觀的一條鐵路。筆者從2004年開始,便慕南迴鐵路之名,多次造訪。和早期沒有鐵路相比,居民從台東到南台灣,要搭公路局的車子走南迴公路,頗受顛簸之苦。之後還要在枋寮過夜,隔天再繼續搭車前往。所以,在南迴鐵路電氣化全線完工後,民眾享受便利快速的同時,也應感念先人流血流汗、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地完成這偉大工程。

金門抗日史話(下)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4 年前 / 0

10月10日,假金門公學大操場舉行隆重慶祝金門縣重現光明暨抗戰勝利及國慶紀念大會典禮,典禮結束後遊行慶祝勝利,後浦城居民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老少歡呼,八年滄桑,從此告終。此時,日軍在金門軍部僅餘數十位的兵力,軍部已被國軍保安團圍住,不久日軍就在操場上將槍架起,列隊豎立站在槍後,緩緩降下太陽旗後,宣告日本手時代正式結束,隨即舉行升旗典禮,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終於又迎風飄揚在金門的晴空中。

金門抗日史話(上)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

4 年前 / 0

近期,台灣的政壇出現「中華民國台灣」的口號,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因中華民國的治權涵蓋台澎金馬;而金門和馬祖從明清時期到中華民國建立就隸屬福建省,開發歷史比台灣早上數百年;況且金門縣本島及附屬島嶼也和台灣、澎湖等一樣,從日本佔領地中吐還給中華民國的。中華民國金門地區稱日軍佔領時期為「日本手時代」,和台灣地區稱長達五十年的「日據時期」或「日治時期」有異曲同工之妙。

漫談清末到光復後台北的慈善事業 台大醫院院史室觀後感

4 年前 / 0

去年年底筆者陪家屬赴台大醫院東址做身體相關檢查時,參觀了院史室。發現台大醫院自1895年成立迄今,歷經百餘年的歲月,一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且在教學、研究、臨床醫學三方面均首屈一指的大型公立醫院,擁有豐富的院史史料。這些珍貴的院史史料透過有系統的整理與收集,建置完善的典藏環境,並透過生動活潑且具故事性的展覽,讓筆者從中見證台灣近代醫療史演進的歷程。例如,專責台大醫院膳食及營養相關業務的營養室,是從日據時期就有的。

還我祖靈:探訪烏來「高砂義勇隊紀念園區」

4 年前 / 0

台灣人如何看待被供奉於日本靖國神社的戰死親屬呢?1895年率軍侵犯台灣、殺死數萬台灣人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戰死的1,317位日本軍人,供奉在靖國神社正殿。台灣人再沒有骨氣,也不能祭拜殘殺祖先的仇人,正可代表台灣人不向日本殖民統治屈服的正氣。

氣壯黃海的北洋艦隊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觀後感

4 年前 / 0

其實,北洋海軍是很棒的,只是被當時腐朽的清廷內政給拖累。《男人們》劇中所透露當局給北洋海軍所運之媒多散碎,非真實五槽煤,導致汽力不足,進一步拉大與日本艦隊的航速差距。還有臨戰時,因砲彈的質劣和開花彈的不足,造成艦隊擁有大量20公分以上大口徑艦砲卻無法有效擊沉敵艦的窘境。連漢納根顧問都說這是腐敗造成的,真是讓人義憤填膺。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唯有從戰爭中吸取教訓,打擊貪腐,強大海軍的建設,才算真正強大的時候。

鹽水四百年的兩岸情懷

4 年前 / 0

有四百年歷史的台南市鹽水古鎮,自清代就流傳「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說法。鹽水古鎮無論是移民,及在地的歷史古蹟等,都和對岸的中國大陸,有不能割捨的情懷。橋南老街臨近鹽水月津港,店鋪行郊林立,成為清代鹽水最繁榮的商業街;而老街建築能逃過當年乙未戰爭的戰火和天災,保存到現在,實在不簡單。當局不該只重視日據時期所遺留下的中山路、中正路上的鹽水老街,應多把資源投入橋南老街的重建才對。

灣生回家的省思 台東的日本地名探查

5 年前 / 0

池上、大原、鹿野村,都是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在台灣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所建立頗具規模的移民村。這一頁日本移民台灣的歷史,到光復後移民全部引揚(遣返)回國,似乎就告一段落。但是當初住在日本移民村的農民,尤其出生在台灣的「灣生」,經過一甲子之後,對「故鄉」台灣的強烈感情與依戀,卻不斷發酵。這些情節由歷史的片段成為文學的藍本,再轉化為影像的呈現,其中不乏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其實,當時移民村的設置,是建立在台灣民眾的血淚史上。

第 11 頁,共 1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