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台灣會館的舊影新顏
福州台灣會館11月1日復建開館,其前身是清末專供台灣士子來福州參加科舉考試的棲息之所,如今將打造成兩岸交流新平台。福州台灣會館於1883年由晚清分巡台灣道劉璈倡建,並於1884年建成,為清末專供台灣士子參加福建鄉試、進京會試時棲息之所。時代變遷之下,兩郡試館原址已不存。
素有「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之稱的福州三坊七巷內,有一座特殊的老建築。推開厚重的木質門,繞過銅雕插屏門後,一座古樸的石橋首先映入眼簾,石橋另一頭的中堂內懸掛著下榻會館、以文會友、挑燈夜讀、赴考應試四幅動態畫卷。
這座宅邸是剛剛復建的福州台灣會館,原址位於福州貢院附近,當時是清末台灣士子參加福建鄉試、進京會試時的棲息之所。
史海鉤沉
福州台灣會館11月1日復建開館,其前身是清末專供台灣士子來福州參加科舉考試的棲息之所,如今將打造成兩岸交流新平台。福州台灣會館位於福州三坊七巷黃巷51號,建築總面積約480坪。它的前身福州台灣兩郡試館,位於福州市鼓樓區中山路原貢院附近,1883年由晚清分巡台灣道劉璈倡建,並於1884年建成,為清末專供台灣士子參加福建鄉試、進京會試時棲息之所。時代變遷之下,兩郡試館原址已不存。
復建後的福州台灣會館,宅院分為歷史主題展區、當代專題展區、交流活動區、配套功能區等四個區域,橫跨黃巷51號和麒麟弄3號院落,可以透過各方捐贈的史料文物,也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回溯閩台科舉制度的淵源,了解兩岸關係尤其是閩台關係發展的情況,完成一場從古至今的時空穿越。
「台南許南英曾三次參加鄉試,1882年鄉試時寫下《鼓山紀遊》全文800字,對鼓山情有獨鐘。1885年,他第三次來到福州時,對當地風土人情已十分熟悉,連賣藕小娃也倍感親切。」靜靜地站在福州台灣會館的歷史主題展區內,品讀著史料上對於曾祖父的記載,來自重慶的許沛女士百感交集。
福州台灣會館分別有台北郡試館、台南郡試館,因此又稱兩郡試館。光緒九年(1883年),由福建台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劉璈提議所建,原址在今福州市鼓樓區中山路原貢院附近。光緒十年(1884年)建成,光緒十一年(1885年)乙酉鄉試投入使用,共有3幢樓房可住300餘人。
據史料記載,清朝科舉制度在台實行的200多年間,台灣共考取了文進士33名、文舉人306名,分別排在清代福建14個府(州、衛)的第7、第8位,考取武進士10人以上、武舉人297人,留下父子、翁婿、舅甥進士和師生同榜、一門六舉人等佳話。
歷經時代變遷,兩郡試館原址已不存在。2018年,福州市決定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擇址重建福州台灣會館。得知福州台灣會館復建,許多台灣民間人士捐獻出了珍貴的文物史料,讓復建後的福州台灣會館既有歷史厚重感,又充滿了時代使命感。
古為今用
在會館徵集的2000多冊(份)文物史料中,最有歷史厚重感的展品是清代的《雍正末年福建台灣沿海輿圖》,它由台灣人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先生專程從台灣來捐贈。
「清政府先後於1684年和1885年在台灣設立府、省管轄機構,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祖國統一,這幅《雍正末年福建台灣沿海輿圖》再次證明了兩岸本就一家的事實。」前來觀展的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監事葉蔚南如是說。
一座老建築的活化,最為重要的是古為今用。在當代專題展區內,一份由台商蔡正堂先生供圖的台灣《自立晚報》首開先例刊登的福州專刊版面圖最具時代感。今年疫情期間,為了找到該報紙並確保圖片質量,返台的蔡先生多次到台北相關圖書館查詢、拍照。此外,原福州市台辦副主任鄭宗乾先生主動捐贈了珍藏多年的300餘份珍貴文獻史料。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珍貴文物史料再現了一幅幅鮮活的兩岸交流圖景,「訴說」著一件件台灣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溫情故事,讓觀展者更為真切地感受到兩岸割不斷的濃濃親情。
據了解,今後福州台灣會館將免費向民眾開放,並發揮收藏、聯誼聯絡、合作互動、學習交流和學術研究等多種功能,為兩岸開展文化、教育、經濟、青少年、人才、民間基層等多個領域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41期上線囉!
‧【犇報社評】RCEP協定,一個沒有美國的亞洲
‧ 福州台灣會館 台人赴陸考科舉必住之地
‧ 金門至廈門、馬祖至福州,台海通橋初步方案已出爐
‧ 變的豈止秋鬥 還有台灣的政治局勢
‧ 疫情下非洲經濟復甦之路艱難
‧ 百位非洲著名知識份子就疫情危機發表公開信:重新思考非洲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