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和大陸共同成長 台灣樂器產業群聚漳州
「我們是和大陸共同成長。」公司總經理呂孟哲坦言,和父親在漳州奮鬥的27年裡,公司「由家業到企業,由企業到產業」,背後離不開大陸發展帶來的紅利。在呂孟哲看來,公司最寶貴的資產始終是工人。如今企業車間裡,不乏工作25年以上的工人,其中有在廠裡相識相知的「夫妻檔」,有並肩打拼的兩代人。
《方向》的戰鬥,戰鬥的《方向》──悼念曾健民醫師
2020年8月13日,曾健民醫師在花蓮家宅出離遠逝,世壽70。曾醫師不但是專業,熱誠,技術嫻熟,左派朋友共同喜愛的牙醫師,也是執業之餘,全神貫注於左翼世界建設的好學深思,篤行實踐之士。曾醫師說,社會性質論決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為了變革社會,改造世界的實踐。
銘記歷史走向未來 「反殖民與台灣光復」圖文館在苗栗設館
「反殖民與台灣光復──-台灣民眾史(1895-1950)」圖文館於8月15日在苗栗西湖舉辦開館典禮,以簡單隆重的儀式,追悼為民族振興、國家興盛而奉獻犧牲的烈士先賢,警醒人們在世界變局的此時此刻,銘記歷史教訓,追求美好未來。台灣白色恐怖受難人賴子煥家屬無償提供祖宅,讓此展落地於此成為常設展。在歷經七個多月的摸索嘗試後,終於成功設立全台灣第一座以反殖民及台灣光復歷史為主題的愛國教育場館。
上海「雲聘會」助力台生就業
為期一個月的專場雲聘會啟動首日,150多家企業發佈的崗位需求總數超過2000個。截至當日7月16時,包括多位台港澳僑學子在內,已有200多位大學生向企業投遞了簡歷,應聘者與企業線上交流資訊超過250次。
昆山「渾身解術」對台招才
近日,海峽兩岸(昆山)人才交流合作大會舉行,江蘇昆山推出一系列對台招才實惠。台灣電電公會大陸首席代表顏素秋說,昆山推出一批創新舉措和惠企政策,吸引了大批台灣知名企業來到昆山投資,落地發展。
「四島經貿文化旅遊圈」:福建東山見證兩岸交流
碼頭喧鬧,漁港繁忙,30多年歷史的東山港興碼頭,在海風吹拂下略顯滄桑卻不掩其活力。在距其3公里處,面積5萬平方米的5000噸級新碼頭正逐漸成形,今年年底竣工後,它將對接大型船舶和對台直航的需求。位於東山銅陵鎮的台輪停泊點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是大陸最早設立的停泊點之一。
昆山台灣人手繪「精神家園」
一草一木皆為畫,一山一水盡是情。「筆墨傳情•藝術連心」台商家屬書畫展正在江蘇昆山舉行,168幅題材豐富、風格迥異的台商家屬書畫新作,或抒情花鳥,或寄情山水,或寫意人物,用筆墨傳遞對昆山的熱愛,用藝術表達對未來的追求。
為兩岸和平統一奮鬥 台灣統運重要人物王曉波、毛鑄倫相繼逝世
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毛鑄倫於7月28日因病逝世,享壽73歲,相隔不到兩日,台灣知名統運重要人物、《海峽評論》創辦人兼總編輯王曉波於7月30日病逝家中,享壽77歲。毛鑄倫、王曉波曾分別擔任台灣統派重要團體「中國統一聯盟」的主席和副主席,是台灣統一運動的先鋒旗手。毛鑄倫、王曉波等台灣統派代表人物接連逝世,體現一個世代正逐漸逝去。
上海崇明:小小粽子「包」進兩岸姐妹情
看到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台灣人劉若蘊笑得特別開心。劉若蘊兩年前來到上海,在這座城市經營著自己的舞蹈工作室。端午節前,她受邀參加在上海崇明舉行的「崇台一家親、花博聚『粽』情」端午包粽友誼賽,踏上了這座美麗的島嶼。
「台灣展園」簽約大陸第十屆花博會
6月中下旬,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台灣展園」在上海崇明完成簽約暨場地移交。11個月以後,人們將在這裡「零距離」感受台灣花卉園藝產業的活力和魅力。始辦於1987年的中國花卉博覽會是規模大、層次高、影響廣的全國性花事盛會,有著中國花卉界「奧林匹克」美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