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
解碼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四大「黑科技」
5月5日晚,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是中國首個採用一級半構型的新一代大型液體運載火箭,專門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為了當好運送空間站艙段的「專屬列車」,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克服了多項技術和創新,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
中國大陸完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無線聯試
每隔約26個月,地球與火星會運行至最近的位置,此時發射探測器將節省大量燃料,2020年即是火星探測活動的窗口期。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火星任務團隊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給聯試任務帶來的不利影響,按照工程時間節點圓滿完成全部既定專案,達到了聯試預期效果。
大陸航天2020年的長征之路
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佈了《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藍皮書》從世界航天發展態勢、中國航天發射活動、中國航天科技創新、中國航天應用服務、中國航天國際合作、中國商業航天進展等6個篇章對2019年大陸航天科技活動進行全面回顧。其中,最讓人不可忽視的成就是2019全年發射運載火箭34次,再次佔據全球榜首。
中國大陸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正式開放運行
「星辰大海,是他的征途,也是它的征途。」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經過三年調試後,終於正式對外開放運行。此射電望遠鏡也正式進入全球大射電望遠鏡行列中,並將逐步向全球科學界開放。這將有助於人類在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秘密上邁出新的重要一步。
胖五長征記:大陸長征五號發射成功
2019年12月27日晚上20時45分,大陸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搭載實踐二十號運載衛星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約2223秒後,與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分離,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今年截至長征5號發射之前,大陸已經進行了33次航天發射,超過俄羅斯的22次和美國的21次,連續第二年成為世界航天發射數量的冠軍。
科技全球化 集結全球人類智慧破解重大科學問題
科技全球化,是人類共同面對、攜手解決許多大科學問題必須團結的需求,是科學發展、技術進步必然全球串聯的要求。近年來人類科技大成果、大事件,無不呈現出全球性越發突出、國際合作更加深入的特點,科技全球化的浪潮勢不可擋。
中國大陸將向小行星探測發起挑戰
中國大陸正在開展小行星探測關鍵技術攻關,將通過一次發射探測兩個小天體:一顆名為2016HO3的近地小行星和一顆名為133P的主帶彗星。向全世界徵集科學載荷與搭載任務,有望為中國大陸小行星探測任務增添亮點,也體現了中國大陸在空間科學探索方面開放、包容的進取姿態。
中國大陸規劃發射更多科學衛星
中國大陸將在2023年前再開展4次科學衛星發射,並已遴選出為未來5到10年工程立項的5個科學衛星背景型號專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吳季表示:「比起擁有幾百顆科學衛星的美國、幾十顆科學衛星的歐空局、近20顆科學衛星的日本,中國空間科學衛星的數量還不多,但是每一顆品質都很高。相信中國會逐漸走到世界空間科學的中央。」
月球已近,火星尚遠 中國大陸航太工程師迎接新挑戰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開始論證嫦娥一號時,中國大陸僅有支持近地衛星的測控網,如何實現地月之間38萬公里的測控還是個難題。 如今,中國大陸計畫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次完成對火星的「繞、落、巡」。這樣形式的探測還沒有哪個國家實現過,這體現出中國大陸在空間技術發展中的「首創精神」,但難度非常大。
還有多少星星沒被看見?中國世界最大望遠鏡將尋找「新太陽的搖籃」
科學家估算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恆星,未來還會有多少恆星被點亮?科學家計畫利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尋找「新太陽的誕生地」,更深刻地認識恆星乃至生命組分如何形成等問題。 架設在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巨大天坑中的FAST於2016年9月竣工,經歷了3年的調試期,今年9月將正式投入使用。 這個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的望遠鏡,就像一隻龐大而靈敏的耳朵,將傾聽來自遙遠星塵最微弱的「呢喃」,洞察隱藏在宇宙深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