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侵華日軍化學戰第五一六部隊成員名冊首次被公開

2 年前 / 0 comments

在「8·15」日本戰敗並宣佈無條件投降77周年之際,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向社會公佈了《關東軍化學部留守名簿》,其中包含這個部隊414名成員的真實姓名和個人資訊。這是中國首次公開關東軍化學部成員資訊,為開展日本化學戰歷史及戰後影響研究提供了史料支援。

日本投降紀念日,日本侵略歷史成為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2 年前 / 0 comments

今天(8月15日)是第77個日本投降紀念日。戰火的硝煙隨著時間早已散去,但歷史遺留的問題,卻成為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在日本還有政府官員參拜靖國神社的今日,銘記歷史成為最好的教科書,昭昭前事惕惕後人。唯有記取戰爭的慘烈教訓,認識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問題,才能珍惜和平的寶貴。

南京玄奘寺供奉日軍戰犯牌位事件調查出爐 犯者被捕、住持遭撤換

2 年前 / 0 comments

日前,一大陸網友將玄奘寺供奉侵華日軍戰犯牌位的照片上傳到社群平台,被大量轉發,引起高度關注。後經調查核實,在玄奘寺供奉侵華日軍戰犯牌位者為現年32歲的吳啊萍,她得知松井石根等5名戰犯的罪行後,產生心理陰影,長期被噩夢纏繞;在接觸佛教後,產生通過供奉5名侵華日軍戰犯「解冤釋結」、「脫離苦難」的想法。

溫鐵軍:蘇聯道路、西方道路都走不通,中國只能走自己的路

2 年前 / 0 comments

【犇報編按】本文為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摘編自溫鐵軍教授在《人民公開課》一書裡的文章〈中國為何每次逢大危機總能力挽狂瀾?〉的書摘。溫鐵軍教授從清代起一直分析到當代,對所有資料不分黨派和政治傾向,也不分國內國外,打破意識形態的框架,試圖說清楚中國的問題。溫鐵軍教授在文中因此解釋了「中國國情」、「中國特色」,也因此解釋了為何中國歷經多次巨變,都能力挽狂瀾。儘管已是書摘,全文篇幅仍然過長,《兩岸犇報》特分為三篇轉載,以饗讀者。分別為:「中國資本從百年短缺到過剩的重大變化」、「中國百年工業化的真實經驗」、「蘇聯道路、西方道路都走不通,中國只能走自己的路」分別刊出。本文為最後一篇「蘇聯道路、西方道路都走不通,中國只能走自己的路」。

「謀殺是菩薩行為」:論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的恐怖謀殺現象

2 年前 / 0 comments

回溯近代日本歷史,其政壇上的謀殺恐怖行為不僅盛行,奇怪的是往往還會引起一定的社會同情和支持。作為一種歷史現象,近代日本社會的謀殺恐怖行為絕非某些狂人的癔病或痴迷,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對此加以分析研究,有助於揭示和把握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發展及實質,也有助於尋求近代日本不斷對外侵略的深層原因和社會根源。

溫鐵軍:中國百年工業化的真實經驗

2 年前 / 0 comments

【犇報編按】本文為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摘編自溫鐵軍教授在《人民公開課》一書裡的文章〈中國為何每次逢大危機總能力挽狂瀾?〉的書摘。溫鐵軍教授從清代起一直分析到當代,對所有資料不分黨派和政治傾向,也不分國內國外,打破意識形態的框架,試圖說清楚中國的問題。溫鐵軍教授在文中因此解釋了「中國國情」、「中國特色」,也因此解釋了為何中國歷經多次巨變,都能力挽狂瀾。儘管已是書摘,全文篇幅仍然過長,《兩岸犇報》特分為三篇轉載,以饗讀者。分別為:「中國資本從百年短缺到過剩的重大變化」、「中國百年工業化的真實經驗」、「蘇聯道路、西方道路都走不通,中國只能走自己的路」分別刊出。本文為第二篇「中國百年工業化的真實經驗」。

龍種與跳蚤:聞《血沃寶島》出版有感而做七言詩

2 年前 / 0 comments

《血沃寶島──中共台灣革命英烈》一書收錄了31位20世紀中葉在台灣投身隱蔽戰線,因遭國民黨破獲,終至被刑殺犧牲的先烈血史。引起我感慨的是「鮮為人知」這四個字,1950年代在台灣發生的白色恐怖,因著當時兩岸隔斷的形勢,在大陸鮮為人知是自然且當然的,該報導的記者所不知的是,這一頁革命血史,在台灣也是知者寥寥,甚且飽受扭曲。

「我」與歷史:藍博洲的敘事藝術與歷史哲學(下)

2 年前 / 0 comments

當藍博洲領悟「我彷佛感覺到,透過這歷史的調查,我勝過了絕望,超越了恐懼」時,他把握到的歷史,絕不是一般的歷史。歷史已經「斷裂」,但歷史以及歷史背後的「文學」的力量,可能正是連接過去與當下的橋樑,讓一代又一代的後來者,在曾經死亡和失敗的歷史「荒塚」中,找到根底性的「希望」和「力量」。

「我」與歷史:藍博洲的敘事藝術與歷史哲學(上)

2 年前 / 0 comments

藍博洲要追求的是——在嚴謹的「歷史」基礎上,產生「文學」,這個「文學」給歷史「荒塚」中死去的人物注入血液、體溫,注入撼動人心的理想、精神和靈魂,讓這些已經死去的屍身重新「復活」,並且,在這種「復活」的過程中,讓死去的人重新獲得歷史的「勝利」。從這個角度才能進一步理解,更多的涵納了藍博洲的「自我」的「文學」成分,在他的作品中的重要性。

古代沒有網路,謀士還「居家辦公」,他們是怎麼做到運籌帷幄的?

2 年前 / 0 comments

從國內外第一批門戶網站的創辦,到如今即將邁入5G時代的大門,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方式。而在沒有互聯網的古代社會,謀士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渠道相當有限,加上當時交通條件落後,他們基本只是宅在家裡或者辦公室。但我們常聽到一句古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既然環境限制那麼大,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

第 4 頁,共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