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俊雄:李顯龍對美國的忠告|海外通訊

By 花俊雄 / 2022-04-22 17:13:36 /
國際
美國
東盟
摘要:

新加坡作為一個深度嵌入全球化的國家,尤其經受不起大國地緣政治的對抗。這兩年,新加坡政要在各種場合發出警告稱,亞太地區正在向非常危險的方向發展,並多次向美國喊話,呼籲美國接受中國崛起,「放小國一條生路」,同時強調,這也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但這種理性的聲音,往往在華盛頓被自動過濾掉了。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xxx3月29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的一場雙邊會晤中接待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圖片來源:翻攝自美國駐華大使館,圖源Ap Photo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月26日至4月2日對美國進行了工作訪問。他在到訪華盛頓期間於3月29日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了會談,並在會談後共同舉行了記者招待會。3月30日到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參與會談。4月1日出席與《華爾街日報》編輯部對話會。期間這個被美國定位為「主要的安全合作伙伴」(Major Security Cooperation Partner of the U.S.),歐巴馬總統稱呼為「美國在亞洲區域存在的一個錨」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對美國提出了一系列的「忠告」。

李顯龍用「亞太」回應拜登的「印太」


3月29日,拜登與李顯龍會談持續了約1個小時,雙方討論了印太安全、烏克蘭衝突以及雙邊投資協議等議題。會談後在白宮東翼舉行了聯合記者招待會。其中一個細節被媒體捕捉到。拜登在發言中至少6次提到「印太地區」,稱「我們討論了對印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廣泛關切,確保該地區的所有國家,包括中國,都堅持實現自由和開放地區的原則」。而李顯龍則在發言中使用「亞太」一詞,稱他與拜登總統討論了美國在亞太地區同時加強戰略和經濟投入的重要性。有分析認為,李顯龍不接茬有深意在焉。

東南亞地區國家對美國「印太戰略」的目標、手段、政策重心等普遍感到不安。它們認為,「印太戰略」正在成為集團政治的代名詞。「印太戰略」的真正目的是搞印太版的北約,維護的是以美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衝擊的是以東盟為中心的區域合作架構,損害的是地區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這與地區國家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共同願景背道而馳。

出於對被邊緣化和被分裂的深刻擔憂,東盟選擇以地區共識的方式發布《東盟印太展望》,提出三個維護,包括維護東盟中心地位,維護其地區話語權,維護開放包容的地區架構。這既是對大國戰略舉措的積極回應及對東盟中心性的主動捍衛,也清晰地表達了這一中小國家聯合體對世界事務的共性認知,凸顯了東盟與美國在印太地區願景規劃方面的內在差異。

美國打著「促進地區合作」的旗號兜售「印太戰略」,玩弄的卻是地緣博弈的把戲。印尼外長蕾特諾就公開表示,東盟成員國不希望在美中競爭中選邊站隊,美國需要為印太地區制定更強有力的經濟議程,而不是只關注安全問題。他說:「我們的人民想要的是繁榮,而不是安全……我們的人民會問,如果它(美國的印太戰略)不能為人民帶來經濟利益,這個概念還有什麼意義?」而美國既不是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的成員,也不參加《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CPTTP),儘管提出了《印太經濟框架》,但只是空泛的口號,對亞太地區經濟也難起到實質性作用。

東盟對「印太戰略」的認知和反應,可能是使得李顯龍不願接招的主要原因。

xxx圖片來源:翻攝自美國總統拜登推特

李顯龍籲美方勿將中國踢出國際體系


3月30日,李顯龍出席華盛頓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對話會,活動由協會會長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s)主持。對話會就烏克蘭危機、國際安全框架和氣候危機等多個議題進行討論。李顯龍在對話會上,呼籲尋求預防印太熱戰的和平解決機制,並為堅持全球化背書、反對將中國踢出國際體系。

李顯龍表示,俄烏戰爭破壞了國際框架和全球合作體系,也加劇了美中緊張。李顯龍希望拜登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在最高層級的聯繫能促成理性決策,而雙方的關係也能保持下去,換句話說,他希望美中關係不會變得比現在更糟。如果美中關係惡化,將對整個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帶來更深遠的影響。亞太區域的框架與歐洲的框架不同。歐洲有北約、有第五條款、有前華沙條約國家、有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等。所以哪裡是界限,哪裡是不可觸及的紅線,情況都有所不同。

在亞洲,我們沒有北約,不過我們也有需要關注的熱點,有棘手的問題需要處理。我們需要機制讓處於對立的國家、對手與美國互動、中國互動、關係已密切的國家互動,讓我們能夠做出非常艱難的調整,那就是如何適應中國,一個更發達、體量更大、科技更先進,但同時不會對世界盛氣凌人,並能被當今全球主要軍事強國美國所接受的中國。李顯龍認為,如果美國要和中國切斷一切關係,美國不但不會打倒它,反而會嚴重地傷了自己。

李顯龍指出,中國要發展壯大,這股崛起的動能勢不可擋。問題是如何將其納入全球體系?你可以嘗試阻止它,拖延它的進度,這樣你也許可以稍微自我保護一陣,但長期下來反而會讓雙邊關係變得棘手。或者,你可以嘗試與他們合作,協助他們融入全球體系,他們從中受益,你也可以得益。長久下來,你希望有個建設性的進程會發生。

xxx圖為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北京人民大會堂會場擺放的中國與東盟十國國旗,以及東盟盟旗(右一)。圖片來源:時政新聞眼

李顯龍並不認為原本的預計是中國會成為一個民主國家,這也不是促成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或在多方面和中國接觸的原因。而是因為這麼做本身有好處,美國的經濟、消費者、跨國公司,都因為與中國合作而大大獲益。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他們會認為,中國獲益了壯大了,企業也蒸蒸日上,沒什麼需要改進的。

的確,雙方都得利了,可是如今平衡點已轉移。過去中國的經濟規模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如今它在某些領域已發展到和美國一樣大,論購買力平價,甚至可能更強大。這就必須做出相應調整,美國必須根據情勢調整。

李顯龍認為,首先,需要逐漸將中國視為一個不再只是發展中國家,而是越來越接近發達的經濟體。其次,需要給它一些空間,讓它可以對國際體系發揮一些作用。例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持有股份,或對世界銀行發揮影響力,你不需要改變現有的整個國際秩序體系或國際規則。這是大家都已經融入的框架,但現在來了個大國想要參與,你必須讓他們參與。

而如果你拒絕,他們會說:好吧,我大可自己來,我既然沒法在世界銀行擁有更大的投票權,那我就另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會有很多國家想加入(按截至2021年12月21日,亞投行共有105個成員國)。我也希望和鄰國合作,共同開展「一帶一路倡議」(按截至2022年2月,中國已經與148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 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李顯龍客觀、理性的言論被普遍認為代表東盟的主流看法,但一些美國政客和反華輿論卻覺得「刺耳」,《時代》雜誌記者金·多茲爾(Kim Dozier)稱他為「北京耳語者」。對此提法,李顯龍予以斷然否認。他說,「我們是個以華族占多數的東南亞國家,多元種族、多元宗教。有獨立國家利益和優先考慮事項。中國是如此看待我們,我們也提醒他們這點」。

xxx東南亞國家聯盟10國人口共計6.3億人,作為一個貿易集團,僅次於中國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位。 圖片來源:香港貿易發展局

李顯龍:美國在亞洲議題要有正確的戰略方針


4月1日,李顯龍出席了與《華爾街日報》編輯部對話會。李顯龍表示,烏克蘭危機對亞洲各種事態發展帶來眾多影響。亞洲面臨的一大考驗是,如何確保亞洲長遠下來有良好的機制,使我們能夠跨越潛在的敵對立場,致力於謀求共同利益、相互依存和防止分裂。

李顯龍分析,烏克蘭危機不會給台灣的前景帶來太大的影響。台灣問題有它自身的發展動態和歷史背景。

李顯龍呼籲,處理烏克蘭危機必須非常小心,不要順理成章地把烏克蘭問題定義為中國已經站在錯誤的一邊,讓這個問題變成一個民主主義與專制主義之間的鬥爭。李顯龍反對西方設置的所謂「民主-非民主」二元對立。他說,「如果涉及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問題,許多國家都會贊同和支持。就連中國也不會反對這一點,事實上他們私下對此堅決支持。但是我認為,你很難就此定義為—這是民主國家與普京獨裁政府之間的鬥爭。或說這是民主國家與多個獨裁政府之間的鬥爭,那就會把中國也歸入錯的陣營,從而讓局勢變得愈加復雜。」

李顯龍呼籲俄烏雙方恢復信任,建立溝通機制,緩解緊張局面。他強調,要如何做到這些,就需要獲得美國政府的關切。美國也知道,現在除了全神貫注處理烏克蘭問題,在其他亞洲的議題上,美國應該要有正確的戰略方針。

李顯龍還著重談到了美國政府信譽問題。他質疑,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下,一屆政府的政策不一定會延續到下一屆政府。這一屆的總統可以簽署一項命令,下一屆總統就可以簽署另一項命令,這會讓事情變得更復雜。

李顯龍認為,美國立場的穩定與一致性有好有壞。一個穩定但可惜且無益的層面是美國兩黨對於中美關係的立場。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無論是在美國國會兩院、智庫、甚至媒體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看法,那就是中國這個挑戰者很不一樣,如果現在不挑戰他,還要等什麼時候呢?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與川普政府大不相同,而關於這個問題的基本姿態,並沒有多大改變。所以說,你們在這方面有信譽,「但我認為更好的承諾是能保證即使無法共居,至少能在這世上共存。這是長期的共存,雙方都需要合作,確保不會一直給彼此造成傷害。」

xxx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圖片來源:翻攝自美國總統拜登推特

中美在同個全球框架內運作會更好


《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問道:「你認為他(習近平)在太平洋地區及其他地區的整體戰略是什麼?」李顯龍回應道,我想他們是把太平洋區域視為所謂的近鄰。這是他們的區域;他們與該區域有著密切的互動,而不僅僅在貿易方面。中國也是本區域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許多國家都在中國進行投資,新加坡當然也有,而中國也日益在這些國家進行對外投資。他們想交朋友,也想施展影響力。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歐巴馬總統任職期間就說─—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但問題是,這是意味它夠大,足以讓各國與中美兩國都建立友好關係?還是認為它夠大,兩個大國可以將之一分為二?中國曾表示,樂意見到一些國家與中美兩國都是友好關係,他們並且不贊成封閉、排他性的群組。但與此同時,他們也表示,區域事務應該由區域內的國家來解決。不過,區域外的國家也在某些全球性影響的區域課題上,有合法的利益,比如航行自由和區域穩定與安全等。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國家其實也會加入其中,或想要參與。我認為這是許多亞太國家希望看到的。

有記者質問道,中國加入國際組織是為了擴大其影響力,他不清楚為什麼美國會歡迎中國加入國際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李顯龍回應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在二戰後於布雷頓森林成立的。當時美國在世界處於領導地位。這兩個機構成立後,由歐洲人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並由美國認可的領導人擔任世界銀行行長。

當時,這兩個機構的股票權分配反映了各經濟體在當時的規模。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權力經歷了一些微改。因此,問題不是你為什麼要讓中國發揮更大影響力,而是這個機構的合法性是否有所改變,尤其是它成立時的經濟平衡情況和現在很不同,如果維持現狀又會帶來什麼影響,特別是我們無法避免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

你可以說,好吧,我就讓世界銀行維持現狀,讓我能在推選世行行長時有很大的話語權。那中國會說,好吧,我就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儘管這是個不同的銀行,但它為中國提供另一個與世界接觸的管道。這是否對世界更有利?如果我們都在一個全球框架內運作,那也許會更好。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說,不行,你不能這麼做,這是不對的?中國要和世界建立聯繫,要投資,要做生意,其他國家也想和他們做生意,而這個體制能讓他們這麼做。

xxx2021年9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訊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演講。圖片來源:新華社,攝影:黃敬文

美國真正的挑戰:能否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


有記者請教李顯龍說,美國是否認清本身的歷史意圖?您認為這些意圖是正確的嗎?同樣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身為一個抱有一定意圖和意義的歷史人物,您對他有何看法?李顯龍回答道,我想你們花費很多精力思考的是,到底要如何應付中國。你們很努力嘗試,並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但也覺得很困難。就算不能達成共識,至少也要開始建立聯繫。這有助於雙方處理問題,並朝更有建設性的方向前進,還要找到願意配合的中方伙伴,讓雙方的聯繫在超過一屆政府的任期仍有連貫性而不會難以預測。這對美國和整個區域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並讓你們無暇他顧。

至於中國方面,我無法知道習近平的想法,但我相信他有一種使命感。他們明確提出「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三大目標。毛澤東讓中國「站起來」,然後鄧小平再讓中國「富起來」,現在習近平要讓中國「強起來」。那「兩個一百年」又是什麼?他們剛慶祝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宣布中國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他們也立志在下一個百年,也就是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那年,成為現代化強國。

因此,你們所面對的挑戰是,能否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讓中國以有建設性而非破壞全球體系穩定的方式實現目標。

在21世紀初,也就是20年前,他們找人研究大國興衰的課題,然後將報告提交給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他們也以此制作了一部12集的紀錄片,介紹了所有大國的歷史,先是葡萄牙,然後是西班牙,之後也有提到法國、蘇聯和美國。最後,他們總結了所有大國的經歷並從中汲取教訓,即所有靠武力崛起的強國最終都會陷入困境,因此國家必須以更可持續的方式崛起。他們當時也在國內播出了這部紀錄片。這讓外界從頗有意思的角度,一窺他們當時對中國崛起的設想。

xxx2021年11月16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午在北京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訊會晤。圖片來源:新華社

被華盛頓自動過濾的「忠告」


作為一個深度嵌入全球化的國家,新加坡尤其經受不起大國地緣政治的對抗,尤其重視周邊環境的安全與穩定,因此它對地緣政治風險的嗅覺格外靈敏,對局勢的研判也具有一定前瞻性。這兩年,新加坡政要在各種場合發出警告稱,亞太地區正在向非常危險的方向發展,並多次向美國喊話,呼籲美國接受中國崛起,「放小國一條生路」,同時強調,這也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但這種理性的聲音,往往在華盛頓被自動過濾掉了。

然而無可回避的現實是:儘管美國千方百計想拉起一張圍堵中國的大網,但無論是「五眼聯盟」(英、美、加、澳、新)還是「四方機制」(美、澳、印、日)或者是「奧庫斯」(AUKUS)(澳、英、美),其中沒有一個東盟國家。美國想組建印太版的北約遭到東盟國家的抵制。

俗諺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李顯龍對美國的「忠告」很可能影響有限,因為現在美國對華所有涉及對抗競爭的議題已基本全部入法,國會通過總統簽署,成為了法律化的一套政策體系,不論兩黨哪位總統上台都將很難改變。

【您可能有興趣】
俄烏戰爭點燃了世界秩序重構——從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說起
近期中國密集外交活動,向國際展現維護和平的大國形象
中國與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意味著什麼?
以正義為名的邪惡:種族滅絕與戰爭宣傳
從地緣戰略看俄烏衝突:給和平一個機會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