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十年奮進,鑄就了工業強國之基|海外通訊
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強盛的國家和民族。中國國務院於2015年正式印發《中國製造2025》,10年過去了,中國宣告《中國製造2025 》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已經推動中國製造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強盛的國家和民族。打造具有國家競爭力的製造業,是中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了綜合國力,支撐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為使中國從勞動密集型的「車間」發展成為技術密集、附加值更高的製造業強國,中國國務院於2015年5月8日公布、19日正式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作為「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的一部分。《中國製造2025》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使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步,到2049年建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業超級大國
《中國製造2025》自2015年實施以來,已經推動中國製造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24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全球占比高達29%,幾乎等同於歐盟與美國製造業增加值的總和,這一數據充分證明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業超級大國。《中國製造2025》戰略通過聚焦10大重點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農機訊息整合系統、奈米高新材料和模組化建築及生物化學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系統性地提升了中國在先進製造領域的能力。

在具體行業表現上,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工業自動化水平顯著提升,2024年中國每1萬名員工擁有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了德國,標誌著中國在工業機器人普及率上已領先歐洲主要工業國家。船舶製造業方面,中國承接了全球約70%的新訂單;新能源汽車領域更是突飛猛進,中國品牌占據了全球電動汽車市場76%的份額;太陽能電池板產業掌控了全球8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政府協調一致的政策支持、補貼機制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提供的規模效應。
技術創新能力同樣獲得長足進步。製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從2015年的0.95% 增長至2023年的1.71%,超過了2025年1.68%的原定目標。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從2015年的58%提升至2024年的83.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從33%提高到64.9%,均達到或接近《中國製造2025》設定的2025年目標。寬帶普及率更是從2015年的50%飆升至2024年的115.9%,遠超82%的預期目標,為中國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部分領域已經實現從技術依賴到自主創新的轉變。以軌道交通為例,中國高鐵技術已實現高度自力更生,僅剩少量核心零部件如特殊軸承和螺絲仍需進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已建立起完整的本土供應鏈,電池等核心部件基本實現國產化。電力裝備方面,中國自主研發的16兆瓦風力渦輪機已成為全球已部署的容量最高的風力發電設備,110兆瓦的太陽能熱發電塔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然而,不同行業的發展並不均衡。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特別是半導體領域,中國仍面臨關鍵技術瓶頸,尤其是極紫外光刻機的製造能力缺失限制了最先進晶片的自主生產。航空航天領域,儘管C919客機成功首飛,但約90%的關鍵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供應商。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雖然國內替代產品數量增加,但在質量與安全方面和國際領先水平仍有差距。這種不均衡的發展態勢反映出產業政策在不同技術複雜度領域的實施效果存在的差異。
《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提升關鍵技術自主化水平,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技術自主化進程中的瓶頸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基礎科學研究與核心技術積累不足,如半導體設備製造涉及多學科交叉的極端精密技術,需要長期投入與經驗積累;其次是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像商用飛機這樣的產品,其供應鏈遍布數十個國家,完全本土化幾乎不可能;最後是創新生態系統的差距,特別是在需要持續創新的領域,如生物醫藥,中國仍缺乏能夠源源不斷產生突破性創新的生態環境。

西方遏制加速中國努力實現技術自力更生
10年過去了,中國宣告《中國製造2025 》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中國工程院的製造業綜合實力指數顯示,2012年,中國獲得89分,排名世界第四,美國(156分)、日本(126分)和德國(119分)位列前三。相比之下,根據2023年12月底發布的最新年代報告,中國在2023年仍排在第四位,但與其他三個國家的得分有所縮小。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的得分分別為182分、133分、126分和124分。中國工程院專門研究製造業戰略的學者臧繼元說:「中國基本上實現了10年前設定的願景。中國的製造業發展從未停滯不前,西方的遏制一直在加速中國實現技術自力更生的努力」。
美國學者認為,《中國製造2025》確定的260個目標中,86%以上已經實現。美國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Marco Rubio)認為,「中國已達成其產業戰略中為自身設定的目標」,且在造船業、高速鐵路、電動汽車、能源和發電4個領域的發展成果已經領先世界。魯比奧指出,中國在44項關鍵技術中的37項中處於研究領先地位,並在智能製造領域表現尤為突出。
。圖源、數據來源:AMiner科技情報平台.20f07d2d7c642594.png)
此外,中國繼續鞏固其在基礎工業投入方面的主導地位,在全球收入最大的企業排名中也占據重要位置,凸顯了「中國製造」在推動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方面的實際成效。美國國會研究部(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進一步肯定了中國做法在推動高科技領域的全價值鏈發展方面的規模和範圍,並指出,中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在關鍵的先進技術和新興技術領域(如半導體領域)「引領整個價值鏈,而非僅僅其中某些環節」。
《自然指數》認為,中國政府通過吸引外國研究人員和鼓勵中國本土研究人員回國,加強了中國在技術創新領域的表現。同時,中國積極鼓勵大學和研究機構申請專利並建立行業合作,使其在全球專利申請數量上居於領先地位。2022年,中國獲得的人工智能相關專利申請數量是美國的4倍。這些舉措顯示出「中國製造」在創新能力建設上的長期戰略布局。

「新質生產力」
在《中國製造2025》即將收官之時,中國共產黨黨中央又提出了另一項雄心勃勃的「發展新質生產力」計劃,作為《中國製造2025》的延續和擴展,代表著中國產業政策的戰略性調整與升級。「新質生產力」被定義為「因科學技術不斷突破而湧現出來的新生產力,其將在智能信息時代,推動可能帶來顛覆性技術進步的戰略性未來和新興產業」。
與《中國製造2025》相比,「新質生產力」展現出更廣泛的覆蓋範圍和更強的靈活性。它不再局限於原先設定的十大重點領域,而是鼓勵所有行業的中國企業追求高水平創新、質量發展和生產力躍升。2024年提出的「未來產業」倡議作為「新質生產力」框架下的具體政策,包含了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六大方向,既與《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有所重疊,又擴展至更前沿的科技領域。這種擴展使中國能夠更靈活地應對技術快速變革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公布11家最新「黑燈工廠」名單。全球「黑燈工廠」數量由103家上升到114家,位於中國的「黑燈工廠」增至42家。圖源:WEF.fe46c06ef70f915b.webp)
「新質生產力」與「雙循環」發展戰略形成了緊密的政策協同。「新質生產力」聚焦於技術能力的突破,而「雙循環」則強調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兩者共同服務於中國在經濟安全和技術自主方面的戰略目標。2024年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政策方向。這種協同效應意味著,未來中國可能會在更廣泛的領域采取類似《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工具,以培育本土技術能力。
習近平主席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這一時代命題下,中國正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以「智能製造」為旗幟,書寫著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蝶變的恢弘篇章。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智能化為特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目標的生產力躍遷。它不同於傳統依賴能源投入的增長模式,而是通過數位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領域的突破,重構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正如第四次工業革命所昭示的,智能化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新焦點,而中國正站在這一變革的最前沿。
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以民族品牌為閃亮名片,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勇毅前行,為人類科技進步和文明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中國從製造大國邁向智造強國
《中國製造2025》實施十年來,中國已崛起為全球製造業超級大國,在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電力裝備等多個領域取得領先地位,但技術自主化進程不均衡,半導體、航空發動機等核心領域仍存在瓶頸。外資企業角色從技術提供者向競爭者轉變,面臨日益複雜的市場環境。「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標誌著中國產業政策進入新階段,其更廣泛的框架旨在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應對產能過剩和全球貿易摩擦等挑戰。未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將在技術自主與全球合作、規模擴張與質量效益、安全保障與市場效率之間尋求平衡,這一過程將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工業化,是中國從製造大國邁向智造強國的必由之路。未來。中國需要以更加堅定的步伐、更前瞻性思維,不斷探索「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工業化的實踐路徑,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更強勁的新動能,在全球經濟與科技競爭的舞台上綻放「中國智造」的獨特光彩。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曾任職聯合國翻譯處30年)
◎編輯|陳迅
【您可能有興趣】
‧《中國製造2025》讓美國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 中國在美國全面制裁下如何自我砥礪
‧ 科技強則國家強!中國科技快速崛起令美國擔憂
‧ 中國最令美國忌憚的不是經濟體量和軍事實力,而是制度優勢
‧ 造船業成中美競爭的最新角力場,誰勝誰負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