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反映了國際秩序……」北極爭奪戰,硝煙已起!
戰爭重回北極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也已對該地區的人民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身在台灣的我們,隨著民進黨政府施行兩岸敵對的政策,也切身感受到戰爭越來越近的威脅,而來自北極升起的硝煙提醒我們,台海局勢決不是僅止於東亞的單一事件,放進全球視野,更凸顯美國霸權衰弱前的奮力掙扎。
犇報編按
「北極反映了國際秩序……」北極給人的印象,一般而言是北極熊、愛斯基摩人、冰山、海冰。但實際上,地球身為一個圓球形,北極圈在冷戰時期,是美國與蘇聯發射導彈擊中對方的最短途逕,且來往途中都必須經過格陵蘭。也因此,美國、蘇聯、到後來的俄羅斯,先後在北極圈內的加拿大、北極海床、可拉半島、北摩爾斯克等部署雷達站、軍事基地等軍事設施,充分體現北極的重要戰略地位。日前,隨著美國總統川普橫蠻地宣稱格陵蘭島屬於美國,是美國推動北極軍事化進程的一部分,加上千里之外的俄烏衝突,此刻,戰爭重回北極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也已對該地區的人民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身在台灣的我們,隨著民進黨政府施行兩岸敵對的政策,也切身感受到戰爭越來越近的威脅,而來自北極升起的硝煙提醒我們,台海局勢決不是僅止於東亞的單一事件,放進全球視野,更凸顯美國霸權衰弱前的奮力掙扎。本文原刊於美國社會主義雜誌《雅各賓》(Jacobin)上,由長期關注西方左派資訊的竇笨叟改譯,以饗讀者。

本文
◎作者|Huw Paige
◎改譯|竇笨叟
1950 年代,冷戰期間,美國在沒有取得負責格陵蘭島安全的主權國家丹麥的同意下,假借科研之名,逕直在格陵蘭島的冰層下挖掘佈建了縱橫交錯的坑道網絡──世紀營(Century Camp,又稱「冰下之城」)。依據華盛頓五角大廈的最高機密,這個代號「冰蟲」的計畫(Project Icewor)──是為了躲避蘇聯第一時間核武攻擊而設計構建的導彈發射井及軍隊駐紮的秘密基地。

1967年,世紀營這個遠大的計畫因多重因素的限制被放棄,但是考慮到運送原有裝置設備的費用太過昂貴,美國撤出了人員,卻將大量包括低放射性廢料等難以清理的汙染物,棄置在30米深的冰層下,這些汙染物在氣候暖化,冰帽溶解,冰川彎曲變形之後,必將暴露出地表,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留給之後的幾代人處理。

美國這種誇大荒誕的企圖,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北極長期的重要戰略地位。事實上,美國與蘇聯發射導彈擊中目標的最短途逕都必須經過格陵蘭。直到1980年,美國遠距先期警示系統(The Distant Early Warning system)的雷達站陣列絕大多數都設置在北極圈的加拿大,就充分顯示美國是如何慎重地對待來自世界之極的導彈威脅了。

冷戰結束後,這些裝備設置也大都除役,開始拆卸。但是基於戰略的考量,北極國家為了鞏固對這個區域的掌控,似乎永遠沒有想要撤離的意願。2007年,俄羅斯探險家(Artur Chilingarov)率領的探險隊在北極海床豎立了一桿俄羅斯國旗。此舉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注目並擴大了北極競賽(race for the Arctic.)的觀念。從那時起,俄羅斯又再度發展及現代化了好幾處冷戰的軍事基地。
儘管莫斯科的北海艦隊(Moscow’s Northern Fleet)沿著俄羅斯長段的海岸線巡弋北海航線,然而也面臨基礎設備老舊,難以維修的困境。就此而言,北極國家在還沒有因俄羅斯挑釁而激起行動之前 也很少袖手旁觀。俄羅斯北海艦隊的基地位於可拉半島(Kola Peninsula)西南方的北摩爾斯克(Severomorsk)。2024年,烏克蘭空軍報告,一架無人機命中了停放於半島另外一處奧來尼亞(Olenya)俄羅斯空軍基地的兩架轟炸機,奧來尼亞距烏克蘭前線超過1000公里。此刻,戰爭重回北極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俄羅斯曾利用奧來尼亞作為烏克蘭戰爭的基地,是毫無疑問的。雖然俄羅斯當局否認曾發生攻擊事件,但是從那之後,奧來尼亞停機坪上的飛機已覆蓋上輪胎,掩蔽烏克蘭的無人機來襲。在北極裝備設施一方面,執行民用的功能,一方面,理論上可為軍事目的服務的雙重用途(dual-use),是通用的準則。奧來尼亞是被捲入傳統戰爭的例子,但在這個區域展示的許多新軍事技術並沒有披上雙重用途的這層外衣。

美國和其盟友不斷叫囂中國與俄羅斯的基礎設施具有雙重用途的本質。因為氣象站潛藏了可以偵測導彈的功能,而以經濟目的為手段興建的港口則可以停泊軍艦。丹麥政府阻擋中國一家礦業公司收購格陵蘭南部一間廢棄的海軍設施「Grønnedal」(英文名:Kangilinnguit)也正是基於這種擔憂。然而,北約NATO的成員國卻仍然建造或採用這種雙重用途的設施,並且在使用時強調、讚揚它們的軍事功能。
依據挪威特羅摩索北極大學政治系主任(Barents Chair in Politics at the Arctic University of Norway in Tromsø)傑德索‧貝爾特森 (Rasmus Gjedssø Bertelsen)的說法:「我們可以察看保存好的美國北極科學關於雙重用途的歷史紀錄」。
「一般而言,強權的科學與技術經常都是戰略的科學與技術」。貝爾特森認為,所謂的「北極例外論」(Arctic exceptionalism)亦即,對北極孤立於國際政治潮流之外的描述,是長期來的錯解與誤導。他說:
「北極反映了國際秩序。……在冷戰年代當你有了核兩極,你就有了高度軍事化,高度核子化的兩極的北極。在單極的世界格局就有自由環繞北極的秩序。目前世界逐漸變得不再那麼單極,因此就會有弱單極的秩序了。 」
多極北極的安全
管理這個「弱單極化的北極」是一項重大挑戰,條約必須對應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俄羅斯依據1920 年簽訂的管轄條約,在挪威(Norwegia)的斯瓦爾巴群島(valbard archipelago),派有駐軍,該條約也明文禁止將群島用於「戰爭目的」。然而,那裡仍有還在運作的幾座設施,由挪威和俄羅斯控制著,如果兩國中任何一個決定違反或改變這項規則,這些設施就可能發揮軍事作用。科學站可以為軍事目的收集資料,斯瓦爾巴島的主要港口可以作為軍艦的加油站。
2022年1月,連接斯瓦爾巴群島和挪威大陸的一條通訊電纜被切斷。報導稱,此事與當時出現的兩艘俄羅斯拖網漁船有關。姑且不論真正的原因,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群島在衝突時的脆弱性。北極學者長期以來一直在評論這種脆弱性,幾乎每一篇關於北極安全的論文都提到了「GIUK Gap」。這個術語指的是隔開格陵蘭島(Greenland)與冰島(Iceland)以及冰島與英國之間的兩片海域。在斯瓦爾巴群島南部的熊島(Bear Island)和挪威大陸之間,橫亙著一道「熊峽」(Bear Gap)。


俄羅斯的「堡壘」防禦系統就是圍繞著這些「峽谷」運作的。這一系列核潛艇和防空部隊,旨在保護俄羅斯的北極並充當核威懾力量。在未來的任何衝突中,該系統都會是護衛俄羅斯進入北大西洋的重要工具,但它仍然是一種防禦手段。
北約成員國擔憂俄羅斯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控制北冰洋。但我們可以看到北美也在採取類似的舉措,美國正在考慮投資一系列新型破冰船。雖然因成本問題延遲了位於阿拉斯加(Alaska)最邊緣的諾姆(Nome)新深水港的建設,但該計畫也彰顯了美國要在北極增強影響力的意圖。
戰亂國家中的北極生活
儘管極端的雙重用途功能,絕大多數仍在設想階段,是值得慶幸的事,但熟悉的戰爭跡象也正在重返俄羅斯最東部的楚科奇地區(Chukotka)。隔開楚科奇與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峽,最窄處僅 55 英里寬。去年10月,中國和俄羅斯艦艇首次通過該海峽前往北冰洋進行聯合巡航。
冷戰期間,該地區設有雷達設施,甚至有專門為儲存核導彈設計建造的絕密城鎮。帶來自俄羅斯其他地區的大量移民湧入這個偏遠之地。楚科奇半島人口激增,原住民在這批新抵達家園的軍事人員中突然變成了少數。
這些年來,由於白令海峽的狩獵活動受到限制,約有 1,650人的北極原住民族群──西伯利亞‧尤皮克人(Siberian Yupik)承受著極其艱苦的生活。冷戰結束後,隨著維修軍火武器人員的離開,楚科奇半島的人口急劇下降,尤皮克人再次被遺棄。如今,俄羅斯徵募曾經在軍隊服役的尤皮克士兵到烏克蘭作戰,驅使當地人民遠離故土,命喪他鄉。一名十年前逃離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尤皮克族婦女,在平靜的與家鄉人交談時說:入侵的後果造成尤皮克族文化陷入倒退的危機。
第一次徵募只選當地人… 。我們的獵人追捕鯨魚和海豹,所以他們是熟練的狙擊手…然後,由於最優秀的精英獵人,即本土獵人被徵召,其他人也隨繼其後。因為他們成為了英雄。後繼者便想追隨他們的腳蹤。
德米特里·奧帕林(Dmitriy Oparin)是曾就讀於莫斯科國立大學(Moscow State University)的人類學家。2020年之前曾多次到楚科奇半島進行研究旅行,並與當地居民保持聯繫。他認為,儘管上述的圖景可能準確,但曾經在軍隊服役的人更有可能被招募。參軍可以成為一條逃離俄羅斯遠東地區艱苦環境的途徑,楚科奇半島上有幾名當地的退伍軍人。

新查普利諾(Novoe Chaplino)是一個尤皮克人佔多數的村莊,人口約四百人的小型定居點,有十到二十名男子自願或被招募到烏克蘭作戰。其中至少有五人已經死亡。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一直有人在盡力減少對當地生活的傷害。2022年10月4日,兩名西伯利亞男子為躲避徵兵動員,穿越白令海峽逃往阿拉斯加。一週後,楚科奇 WhatsApp 頻道上流傳的一條訊息,明確地將對原住民的徵兵動員與「這民族從地球表面消失」的風險聯繫在一起。

當年10月末,也許是認識到了這些擔憂,時任楚科奇州長的羅曼‧科平 (Roman Kopin) 在他的 Telegram 頁面上發布了一則聲明,宣布,「鑒於馴鹿放牧場和海上獵人社群,確保了該地區和農村居民的糧食安全,從事這些本土職業的人們將免於第二次軍隊動員」。但這宣告對那些已經在戰鬥的人們,毫無拯救作用。
由於許多獵人已經死亡,再加上俄羅斯政府公然漠視這地區,西伯利亞尤皮克文化很有可能會繼續衰落。關於「安全」和「斷裂」的抽象語言雖然有可能幫助人們了解隱藏著最惡劣情況的場景,卻也有意的忽略這些對人類造成衝擊的部分。
雖然北極絕對不是一個「例外」的和諧之地,但北極國家仍必須盡一切可能阻止軍事成長成為世界之極的統治邏輯。類似世紀營這樣的噱頭現在看來可能只是瘋狂時代的怪胎,但我們這個時代也沒有表現更加理智的跡象。
◎作者|Huw Paige
◎改譯|竇笨叟
◎原文來源|The Scramble for the Arctic Is Just Getting Started
【您可能有興趣】
‧ 一場充滿政治博弈的晶片世界之旅
‧ 當西方民主陷入危機,來自馬克思的解決方案
‧ 不知本末先後的工黨政府──來自英國的它山之石
‧ 川普夢想建立新美利堅帝國的歷史根源
‧ 川普夢想建立新美利堅帝國的戰略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