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專題】三峽大壩:「霸堅強」的考試季

By 犇報編輯部 / 2020-09-04 17:47:15 /
基礎建設
能源
摘要:

【編按】今年,大陸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歷了超長的「梅雨季」,且受大氣環流影響,南方其他不少地區也都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天氣,這使得這些地區的江河湖泊水位快速上漲,防汛壓力也隨之增大。近日,三峽水利樞紐成功處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據報導,三峽水利樞紐承受入庫洪水峰值達到72000立方米每秒,此前洪峰最大為2012年的71200立方米每秒。在台灣媒體眼中每年垮掉一次的三峽大壩,仍然屹立不搖,硬朗地每年接受長江洪峰的洗禮。三峽大壩既不可能被台灣嘲弄的口水擊垮,也沒有被嚴陣以待的洪水沖垮,它依然「壩堅強」的秘密是什麼呢?本報為讀者揭秘。

xxx三峽大壩洩洪(8月14日攝)。

揭秘三峽大壩如何應對汛期

今年入汛以來,三峽工程已成功應對多場次洪水,總攔蓄水量達146億立方米,相當於「兜」住了3.3個太湖水量。那麼,三峽水庫還能存多少洪水呢?

受長江上游流域多區域暴雨洪水疊加影響,「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於8月20日10時抵達三峽樞紐工程,為三峽大壩今年入汛以來面對的最大洪水。

三峽集團調整三峽水庫出庫流量,為長江中下游清江、洞庭湖區洪水行洪留出寶貴時間。同時,充分發揮梯級水庫調蓄功能,三峽集團所屬梯級水庫溪洛渡、向家壩配合三峽攔洪。

根據三峽集團長江電力三峽梯調中心的數據,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目前還剩下接近123.5億立方米的庫容空間,三峽水庫有充足的能力應對下一波洪水。

針對下游群眾關注的洩洪問題,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表示,「三峽工程防洪主要是針對上游來水通過攔洪、削峰和錯峰三種方式,而不是始終將洪水都留在三峽水庫裡。」

張曙光說,三峽工程通過這三種方式交替進行發揮防洪功能:一是攔洪,即攔蓄超過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確保三峽工程以下的長江河道行洪安全;二是削峰,在下遊防汛形勢緊張時,削減上游來的洪峰,減少水庫出庫流量,緩解下游的防洪壓力;三是錯峰,防止上游洪峰與下游洪峰相遭遇,加重下游的防洪壓力。一旦下游防汛形勢好轉,則抓住有利時機,加大出庫流量,降低水庫水位,騰出庫容應對下一次可能發生的大洪水。

xxx江水通過三峽大壩(無人機照片)。

每年汛期,長江上游都會來多次洪峰,所形成的洪水總量大大超過三峽的防洪庫容。「為了隨時能迎接新一輪洪水的來襲,三峽不能一次性蓄水到過高水位,而只是把那些超過水庫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洪水攔下來,同時洩洪時間、泄多少水量的把握一定是在確保長江中下游幹流河道有安全餘量的前提下進行。」張曙光說,「即使洩洪也不會超過入庫洪峰流量,不會額外增加下游防洪壓力。」

「三峽工程主要對長江上游(川江)來水進行攔蓄,重點保障中游荊江河段的防洪安全並兼顧城陵磯地區的防洪要求。因此,當長江流域發生上游型較大洪水時,憑藉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三峽水庫的防洪作用是十分顯著的。」張曙光說。

例如,2010年和2012年長江上游發生大洪水,針對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流量分別達到70000立方米每秒和71200立方米每秒,均超過1998年最大洪峰流量63300立方米每秒。三峽水庫通過攔洪、削峰和錯峰,成功控制下游沙市站水位未超過警戒水位,城陵磯站水位未超過保證水位。

xxx 三峽水庫洩洪為因長江汛情而滯留的船舶創造通行條件,及時疏散滯留船舶。圖為三峽大壩的五級船閘。

需要強調的是,「三峽水庫只能保長江中下游幹流河道的防洪安全,而不能解決支流洪水的問題。」張曙光說,如果支流發生洪災或者城市自身內澇嚴重,主要還得依靠支流上的水庫來調控,同時加強城市自身排澇設施建設。


長江各水壩是否運作如常?

近日,為緩解流域內防汛壓力,大陸部分地區的大壩或閘口開啟「洩洪模式」,而這些水利工程有不少都是建成於上個世紀,有的大壩甚至已到「花甲之年」,被大陸網友們親切稱為「壩堅強」。那麼,大壩、閘口都是怎樣發揮調蓄洪水作用的?洩洪是在什麼情況下決定的?洩洪會對壩體本身及下游群眾帶來哪些影響?

新安江水庫

「旅遊時叫它千島湖,洩洪了叫它新安江水庫。」今年7月8日,位於浙江省境內的新安江水庫因其在建成61年間首次開啟九孔洩洪,引發大陸網友關注。

本次新安江水庫開九孔洩洪,最大出庫流量7600立方米/秒(含發電流量1200立方米/秒)。本次洩洪歷時173小時,總出庫水量33.9億立方米(發電水量10.7億立方米,閘門洩洪水量23.2億立方米),為歷次洩洪總水量之首。

王家壩閘

王家壩閘於1953年1月興建,2003年進行了拆除重建,共13孔,每孔淨寬8米,閘孔高5.3米,底板高24.6米,為平板鋼閘門。

蒙窪蓄洪區是淮河幹流中游第一個蓄洪區,興建於1951年。蓄洪大堤長94.1公里,蓄洪區面積180.4平方公里,庫容7.5億立方米。自蓄洪區建成以來,今年已是第16次蓄洪,為削減淮河洪峰,確保淮河防洪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峽洩洪壩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三峽工程的建成,標誌著以三峽工程為骨幹的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基本形成。百年一遇的洪水使用三峽防洪庫容調蓄即可抵禦,千年一遇洪水需要配合使用分蓄洪區,使用荊江分蓄洪區的概率降至原來的1/10,大大降低了洪水造成的損失。

太浦閘

太浦閘於1959年建成,2012年原址重建,共10孔,每孔淨寬12米,總淨寬120米,採用平面直升鋼閘門配捲揚式啟閉機。

6月9日入梅以來,太湖流域已先後遭遇6次強降雨過程。太湖防總將防汛應急回應提升至Ⅰ級,水利部太湖局將水旱災害防禦應急回應提升至Ⅰ級。7月21日,太湖水位繼續上漲至4.78米。


有了三峽大壩,為什麼今年長江防汛還這麼緊張?

針對近日大陸輿論關於三峽大壩防洪能力的質疑,大陸官方給出的解釋是三峽工程雖然是長江防汛體系中的骨幹工程,但三峽工程並不能「包打天下」。

今年長江防汛緊張主要是長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降水多導致的。今年以來,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750毫米,較常年偏多近兩成。特別是進入主汛期以來,長江流域共發生9次明顯降雨過程,基本無間歇,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偏多四成,長江中下游較常年偏多六成,排名1961年以來第1位。

xxx這是在湖北省宜昌市拍攝的夕陽下的三峽,宛如一幅美麗畫卷(8月16日攝)。


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發生發展期間,三峽水庫連「踩」5次「刹車」,下泄流量從3.5萬立方米/秒降至1.9萬立方米/秒,有效避免了下游超過保證水位。6月以來,三峽水庫等控制性水工程已經為減輕中下游防洪壓力發揮了巨大作用。  

但是,有了三峽大壩並不意味著長江中下游防汛就可以高枕無憂。三峽工程本身有明確的防洪任務,主要是為了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堤防本身的10到2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提高下游附近地區的防洪能力,減少分蓄洪量。三峽工程攔蓄洪水的能力並不是無限大,其本身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而汛期長江上游來水多年平均有3000億立方米,攔蓄洪水的同時,需要擇機下泄騰庫。七八月份,三峽水庫要留出充足的防洪庫容來應對上游可能發生的更大洪水。

長江流域在進入「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後,流域降雨仍在繼續,三峽水庫又會迎來新一輪來水。據介紹,大陸官方已下發調令將三峽水庫的下泄流量由3.3萬立方米/秒提升到3.7萬立方米/秒,控制庫水位上漲幅度,以迎戰上游可能發生的洪水。

xxx三峽大壩洩洪(7月31日攝)。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35期上線囉!
【犇報社評】不隨新冷戰起舞,「民主同盟」不過是美好昔日的故技重施
一齣追索,再現,召喚的劇作-推薦《范天寒和他的兄弟們》
住在江邊的武漢人:想寫洪災,但真的沒洪災可寫
安徽省明代古橋遭洪水沖毀
大陸今年會不會來大洪水,接下來一個月非常關鍵
三峽電站「零非停」超三年 已經進入「青壯年」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