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專題】2035年,中國長怎樣?

By 犇報編輯部 / 2020-11-13 17:00:12 /
摘要:

據瞭解,「十四五」計畫提出之前,中共曾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並展開網上意見徵求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101.8萬條。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提出的報告認為,2021年後,中國大陸將從工業化過程中以「物質」效率供給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轉向深度城市化過程中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階段。

【編按】

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閉幕,在「五中全會公報」裡,中共不僅規劃了未來5年的工作(十四五),還一併提出了未來15年的工作目標(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美國CNN的報導說:「一些國家還在為下周工作安排冥思苦想,中國已敲定未來15年發展規劃」。據瞭解,「十四五」計畫提出之前,中共曾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並展開網上意見徵求活動,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101.8萬條。權威人士指出,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在「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完成後,依照法定程式交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准。


中國社科院:2033年中國人均GDP達2.4萬美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到2033年中國大陸人均GDP將達到2.4萬美元,2050年將達到4.1萬美元,該報告收錄在《宏觀經濟藍皮書: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9~2020)》中。

《宏觀經濟藍皮書》是長期研究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報告,今年的這份報告以長期經濟增長的「S」形增長路徑為命題,刻畫了中國大陸在追趕西方的階段性「規模收益遞增」特徵,探討了從工業化轉向城市化所導致的動力結構轉變、收益特性、政府干預、技術進步等,還探討了技術進步中的「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效應遞減、低成本要素提供不可持續、從「結構性加速」向「結構性減速」轉換的機理與挑戰等問題。該報告指出,依據最新的數據重新估計了中國大陸長期增長曲線,計算預測出經濟增長拐點將發生在2033年。即2034年以後,大陸人均GDP在經過數十年的高速和中高速增長後,將進入穩定增長期。

xxx中國的綠色發展,將加大力度保護自然資源。圖為遼寧省盤錦市紅海灘風光。

根據模型的預測值,以大陸2019年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為基數,以2020年名義增長率3.5%和匯率7為基準,並給出未來三個10年總體遞減的通貨膨脹率,計算預測未來30年的GDP增速。結果顯示,到2033年,大陸人均GDP將達到2.4萬美元,到2050年人均GDP將達到4.1萬美元。從現在到2050年,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將逐步進入發達國家模式,衡量財富水平的關鍵不再是速度,而是一國的經濟穩定和持續增長。

報告認為,2021年後,中國大陸將從工業化過程中以「物質」效率供給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轉向深度城市化過程中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即通過消費和服務提升「人」的質量,達到創新和效率提升。由城市化的經濟體系向福利社會體系轉型,為人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目前,中國大陸2019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4.38%。隨著戶籍改革深入,預計到203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將達到70%,而後城市化率將進入自然增長過程。到2050年,基本的城市化率將達到85%的水平。

xxx城鎮化是中國未來發展不可逆的方向。圖為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新縣城一景。(2019年6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


大陸「十四五」後的發展新動力何在?

近日,《文化縱橫》雜誌專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內容涉及大陸下一輪發展的新動力。

姚洋認為,中美「新型冷戰」已經開始,即使拜登上台,「新型冷戰」的局面也不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此處的「新型冷戰」,不是「冷戰」,「新型冷戰」與美蘇之間的冷戰有很大的不同:在美蘇冷戰期間,兩個國家沒有任何合作;但今天的中美兩國即使處在「新型冷戰」中,合作的餘地也還有很多。

姚洋提出的「新型冷戰」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意識形態、地緣政治、技術合作、經濟貿易。依據姚洋的判斷,美國還沒有形成統一、堅定的對抗中國的戰略方針。因為在意識形態、地緣政治、技術合作、經濟貿易四個方面,美國想和中國切割、脫鉤的堅決程度是不一樣的。在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這兩方面,美國大致認為中美兩國已無法達成共識。但是,在技術合作和經濟貿易這兩方面,美國內部並沒有形成統一意志。

xxx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止。圖為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落幕。

中美不會完全脫鉤

在技術合作上,中國與美國仍然有談判的餘地。如果美國已經有了一個統一對華技術封鎖戰略,它的執行力一定是很強的。儘管在高端芯片的設計和製造上中國受美國技術封鎖的制約很大,但美國現在並沒有把所有的門路統統堵死。華為之外的國產手機,比如小米、vivo、oppo等,其實都沒有受到美國制裁政策的影響。甚至中國一些芯片設計廠家也沒有受到影響,比如「寒武紀」並不在美國的實體清單上,仍然可以使用ARM等輔助設計軟件。這些都恰恰說明,美國目前沒有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對華技術封鎖戰略。目前,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制裁只對少數中國企業,比如在美國實體清單上的190多家企業、大學。但是,中國經濟的體量很大,這些受影響的企業、大學佔中國經濟總量的比例比較小。短期來看,美國對華技術封鎖並沒有給中國經濟帶來太大影響;當然,如果延續時間過長,確實會對產業升級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經濟貿易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經濟貿易有自己的邏輯,與地緣政治的邏輯不同,區別對待政治和經貿在歷史上非常常見。德國和英國曾經在地緣政治以及軍事上有過非常激烈的競爭,但兩國經貿上的合作卻並沒有因此終止。事實上,自2018年中美關係趨緊以來,兩國之間的經貿往來一直都沒有中斷,最近兩國之間的貿易額甚至還增長了。近兩年來,經貿爭端的確使中美貿易大幅度下降,去年比前年下降了10.7%,今年上半年比去年上半年下降了6.6%。但是,應該注意的是,疫情使得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也都出現了下降。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去年因為經貿爭端,中國已經不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是今年4月份開始,中國又重回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位置。從過去幾個月的數據來看,中美貿易甚至回到了歷史最高峰,8月份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比進口額高出近600億美元。所以,經貿領域的中美「脫鉤」實際上並沒有發生。

「一帶一路」倡議實體化

姚洋指出,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除了需要集中精力實現關鍵領域的技術自主,更應該看到,世界不只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組成的,它還存著廣闊的縱深地帶。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在非常具有前瞻性和預判性地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一帶一路」是中國第一次根據自己對國際形勢的判斷與全球發展的預期制定的國際戰略。從這方面來說,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非常廣闊的拓展空間。當然,中國在制定倡議後的施行階段,存在著推進得太猛、太急的問題。比如,在「一帶一路」中以低息貸款為主的援助模式,一方面被發達國家指責為「債務陷阱」,一方面受援國也會借此推卸債務。現在剛好到了一個節點,可以開始研究、反思、總結之前階段的經驗。

姚洋建議,「一帶一路」應該仿照發達國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成一個為發展中國家或南南國家的開放組織,並成為溝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橋樑,而不能像OECD那樣僅僅是富裕的、發達的工業國俱樂部。

「以國內循環為主」的意義

目前,「雙循環」在媒體上討論得特別熱烈,但姚洋表示,實質意義上的「雙循環」其實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開始了。從那時起,中國一直踐行的就是「國際循環+國內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從2001年到2008年,中國出口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長,7年時間增長了5倍,外匯儲備也激增。

受2008年金融危機及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此後中國經濟開始逐漸從外向型經濟朝著越來越關注內需的方向調整。在最近十餘年時間裡,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變化很大:出口佔GDP的比例以及出口對GDP貢獻的比例都在持續下降;消費佔GDP的比例在不斷上升,儲蓄率不斷下降。在疫情之前,出口對於中國GDP增長的貢獻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雙循環」中講到的「以國內循環為主」,在中國其實也已經進行了十年。

現階段大陸官方重點強調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姚洋認為,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當然是對的,外向型經濟不可能一直搞下去。隨著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國內的問題肯定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在強調國內循環的同時,也要警惕走向另一個極端。20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就是一個值得引以為鑒的案例。當時因為面臨著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東南沿海的軍事威脅,腹背受敵,所以決定把工業放到中西部的三線地區。最後發現在這些偏遠地區發展了近20年,除了個別成功案例,大部分投入都浪費了,最後不得不遷出來。未來推動「雙循環」不能重蹈「三線建設」的覆轍。

xxx未來中國將更加四通八達。圖為高鐵停靠在武漢,準備進行檢修和保溫作業。

「十四五規劃」的經濟增長新動能

姚洋認為,中國「十四五」期間,實現關鍵技術領域的技術自主是重中之重。長期來看,美國的技術封鎖必然會對中國的產業升級產生影響。如果美國的實體清單越拉越長,對高科技領域的影響其實很大,尤其是作為當代工業基礎的芯片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即使在芯片領域,美國要對中國實施全面封鎖也幾近不可能。就40nm以上的、比較「低端」的芯片而言,儘管在某些工序上中國仍然受制於人(比如晶圓材料的自給率還很低),但基本上可以自己生產製造。「十四五」提出把芯片的自給率從25%提高到70%,這個目標現在來看也是可期的,因此在40nm以上製成芯片領域擺脫美國的控制還是可能的。

其次,除了突破關鍵領域的技術自主外,姚洋表示,中國中西部地區的新一輪城市化和城市集群發展,會成為新的發展動力。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比如武漢、西安、咸陽、成都、重慶等,也會在這一輪發展中成為重要突破點,在這一過程中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也會逐步縮小。

xxx未來的中國農村與城市更接近。圖為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至柳州的高速公路,為農產品「借路出山」提供便捷通道。

此外,關於開拓國內市場、釋放中國經濟的增長潛能方面,姚洋說,目前中國名義城市化率是60%,但這包括了那些進了城卻沒有城市戶口的人。如果把這部分人去掉,中國的城市化率不足45%。但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卻只佔全部勞動力的28%。因此如果按勞動力佔比算,中國真正的城市化率應該達到72%以上才行。在這方面,中國下一步的目標是到2035年城市率達到75%~80%,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十四五」期間城市化率相應增速應該達到每年增長1.3%~1.4%。而過去40年裡,每年的城市化率增速才1%左右。

最後,「十四五」期間,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也將成為增長新動能。中國政府目前已經提出,中國將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即通過技術手段和植樹等自然手段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和減排的平衡。這是中國對全世界的承諾。所以未來在環境保護、清潔能源等方面,一定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去推動。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40期上線囉!
【犇報社評】後川普時代,拜登能夠找回「美國的靈魂」嗎?
【犇報專題】大陸小康建設調查追蹤
謹惕台獨挑起兩岸戰禍 2020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秋祭
開放美豬進口,蔡英文反對蔡英文
大陸醫保比台灣健保好?一位台灣姑娘引起的兩岸醫療爭論
歐洲力挺拜登的微妙信號:美歐再次合圍中國?
6.75億件!「雙11」當天快遞量再創新高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