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在新冠疫情「危中尋機」
疫情給全球生活生產方式帶來新挑戰,對製造業衝擊尤其大。不過,疫情作為「催化劑」,也進一步激發了生產線均由機器人操作、可實現關燈狀態下的全自動化作業的「熄燈工廠」、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製造轉型需求。全球製造業通過加速智能化、數位化轉型,「危中尋機」。
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國際市場震盪。從因疫情大範圍停工,到克服困難復工,全球製造業也在危機中尋求新出路。儘管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加,但全球範圍內,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仍是大勢所趨。
全球製造業「危中尋機」
疫情給全球生活生產方式帶來新挑戰,對製造業衝擊尤其大。製造業依賴全球產業鏈,但各國出於疫情防控需要,對企業用工數量和通航等進行了諸多限制,全球物資流通和企業生產受到巨大影響。
不過,疫情作為「催化劑」,也進一步激發了生產線均由機器人操作、可實現關燈狀態下的全自動化作業的「熄燈工廠」、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製造轉型需求。全球製造業通過加速智能化、數位化轉型,「危中尋機」。
美國工具公司首席執行官、美國《福布斯》雜誌撰稿人安娜此前在該雜誌上發表文章說,為減少病毒傳播,對於工人操作距離的要求明顯增加,這離不開製造業現代化,「我們可能在未來18個月看到過去許多年才會實現的創新,這將帶來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更少浪費」。
愛爾蘭研究與市場公司發佈的全球智能製造市場研究報告預計,到2020年年底,全球智能製造市場總額將達到1813億美元,到2025年將達到2204億美元。
目前,中國大陸疫情得到控制,但全球範圍內疫情仍在蔓延。在恢復生產的大背景下,如何解決跨國協作是製造業面臨的又一難題。通過與新興科技公司「聯姻」,以數位化、智能化新技術手段擺脫傳統人力對效能的束縛被認為是發展方向。
中國增強現實(AR)科創公司亮風台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廖春元說,今年以來,亮風台在製造業方面的業務需求,特別是在遠程裝配指導、遠程驗廠、遠程售後等增強現實協作方面的需求有明顯提升,而挑戰在於這些新技術手段能否與傳統製造業深度融合,最終成為行業的常規能力與常規需求。
「智能製造」如何再升級
抗疫之戰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持續,全球科技經貿交流何時回歸正軌尚不明朗,對中國製造業抗風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新冠疫情前,製造業強調全球戰略,裝備需求市場往往在一個地區或國家,裝備集成在另外一個地區或國家,而相關軟體、零部件分佈在其他地方,大家唇齒相依、共同發展。現在這種格局被疫情或人為破壞了。」北京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長聘教授劉辛軍說。
劉辛軍建議,中國製造業應抓緊補這段時間暴露的「短板」,比如機器人作業是切斷病毒與人接觸的有效途徑,但中國的機器人只在送餐、消毒等領域發揮了作用,而在最需要無人化作業的診斷、治療、護理等技術性領域發揮作用有限,這凸顯出中國醫工交叉研究嚴重不足,後期需要重點加強。
「工業機器人是個通用設備,具體能應用在哪兒,取決於具體需求和應用工藝。打通基礎研究、通用技術、專業知識和應用場景的無縫銜接十分必要。」劉辛軍說。
廖春元也坦言,新技術企業和傳統製造企業之間存在認知、模式、敘事方式等差異,二者需更深入交流,理解製造企業實際需求,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融合。
此外,中國工業智能化人才仍有很大缺口。既懂工業,又精通數據分析、網路資訊技術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高端複合型人才極度缺乏。劉辛軍指出,當前更需重視對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
受訪專家指出,除人才挑戰外,中國智能製造基礎研發能力相對較弱,特別是在基礎部件、智能製造標準、工業軟體、網路資訊安全方面尤其需要多下功夫,更多企業尚處於電氣化、自動化甚至機械化階段,因此要分區域、分領域、分階段推進智能製造,要以效果和解決問題為目標,切忌急功近利。
【延伸閱讀】
‧《兩岸犇報》第242期上線囉!
‧【犇報社評】百年變局,中國更應不驕不躁地「進京趕考」
‧ 5000年歷史的農業大國 中國新增4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 去爺爺的故鄉念大學 交了大陸朋友也放大了自己的世界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邁向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 8848.86公尺!中尼共同宣佈「地球之巔」最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