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俊雄:烏克蘭危機考驗中國的政治智慧|海外通訊

By 花俊雄 / 2022-01-05 11:10:36 /
美國
俄羅斯
烏克蘭
摘要:

烏克蘭危機顯示,俄羅斯面臨的戰略壓力到了最關鍵階段,如果不能頂住,中國將提前遭遇美國主導的西方戰略壓力,不得不在東西兩面與美國博弈。沒有俄羅斯從西方文明內部挑戰其所謂普世價值的話語霸權,那麽「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作用將大為下降,中國很難推動世界多極化。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xxx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烏克蘭危機是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與西方長期較量的最大危機。危機表面上看來是由烏克蘭與歐盟及北約的關係引起,實質上是美俄地緣政治的爭奪。2014年初至今,烏克蘭這個原本談不上起眼的國家成為了全球討論焦點。2014年2月,極力想要加入歐盟及北約的親西方烏克蘭人通過街頭革命推翻了親俄的前總統亞努科維奇。隨後情勢迅速發展並推向高潮:先是在俄羅斯軍事力量介入下,克里米亞(原屬於俄羅斯,1954年赫魯曉夫將它劃歸烏克蘭,因此居民以俄羅斯人為主體)公投宣布獨立並加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俄羅斯人武裝力量進行了以脫烏為目標的分離運動,以致烏克蘭內戰爆發。

烏克蘭衝突的背後,不僅涉及基輔與東部地區的關係(烏克蘭西部大多數居民為信奉天主教的烏克蘭人,東部大部分居民為信奉俄羅斯東正教的俄羅斯人),也不只是俄烏矛盾的升級,更是俄美之間的較量。烏克蘭內戰不僅源於「二月革命」後上台的親西方政府「選邊站」政策所導致的內部分裂,還是一場俄美代理人之爭。有證據表明俄美兩國都較深地介入到「二月革命」以來的烏克蘭衝突。美國是「二月革命」的參與策劃者和內亂中基輔政權的外部支持力量;而克里米亞公投和烏東武裝的分離運動,背後都有俄羅斯的影響。俄羅斯為烏東民兵組織提供了武器裝備,普京也承認俄「志願軍」進入烏東地區作戰。美國和北約已為烏克蘭政府軍提供不少武器裝備,北約「雇傭軍」也出現在烏克蘭政府軍部隊中。美國不僅訓練烏克蘭政府軍,還向烏克蘭派遣至少300名軍人。俄美在烏克蘭的衝突已逐漸從幕後走向台前。前總統歐巴馬承認美國對烏克蘭「二月革命」政權更迭存在政治介入,並公開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性武器;而普京在一次訪談中也承認克里米亞入俄是俄羅斯政府背後組織策劃的。

xxx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最初的十幾年中,熱切地希望融入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儘管葉爾欽推行的全盤西化政策讓俄羅斯度過了不堪回首的10年慘淡光景,但普京在前兩任期間仍未放棄與西方建立親密關係的努力。在普京與小布希政府的蜜月期中,俄羅斯強力支持美國的反恐戰略,將大量外交資源放在加強與西方的關係上。在一次北約演講中,他坦誠地表達了俄羅斯的想法:「我們從與世界的對抗中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俄羅斯正在重返文明國家的大家庭。她最需要的莫過於自己的意見被傾聽,自己的國家利益受到尊重。」

然而,一個外交和軍事具有完全自助能力的俄羅斯始終還是美國的擔憂,對其勢力範圍輻射至周邊獨聯體國家,並成為主導力量,美國更不能容忍,即便這並不會挑戰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國戰略界對冷戰的記憶及由此產生的對俄羅斯的敵意與防範,使美國錯過了將俄羅斯納入到西方國際體系的機會。美國不顧《華沙條約》解散時對俄羅斯私下做出的「北約不東擴」承諾,一步步蠶食原蘇聯的空間和勢力範圍。東歐、波羅的海三國先後被納入歐盟和北約,僅2004年一年就吸納了10個國家。

令俄羅斯更不能容忍的是,美國試圖通過政治滲透和顏色革命的方式控制獨聯體國家的政權。2003年11月,美國在格魯吉亞扶持親西方的政權通過「玫瑰革命」趕走親俄羅斯的政權;2004-2005年在烏克蘭如法炮制,助推了「橙色革命」支持親美的尤先科主政。正處於實力恢復期的俄羅斯對美國上述進攻性戰略,更多採取了忍耐態度或溫和而富有節制的抗議與反制。但在普京政府和多數俄羅斯人看來,美國的行為完全漠視俄羅斯的安全關切和作為地區大國對其周邊的合理訴求,不斷得寸進尺地擠壓和削弱俄羅斯生存和發展的戰略空間。在這次烏克蘭衝突爆發前,俄美關係的戰略信任基礎早已在這些年消磨殆盡。

xxx2003年11月,格魯吉亞因為議會選舉發生舞弊,大量群眾集會衝擊政府,爆發著名的「玫瑰革命」。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烏克蘭事件成為俄美關系急速惡化的導火線,使俄羅斯對美國在周邊的攻勢由溫和抵制變為強硬反擊,因為美國挑戰了普京政府的戰略底線。首先,俄羅斯不能坐視西方控制其周邊的戰略緩衝地帶的政局,使北約東擴到獨聯體國家威脅其邊境安全成為可能,尤其不能給美國任何機會將烏克蘭打造成為遏制俄羅斯的軍事橋頭堡。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永遠不是「外國」。俄羅斯的歷史發端於「基輔羅斯」,俄羅斯的宗教就從那裡起源。烏克蘭幾百年裡都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即便此後烏克蘭成為獨立的個體,也一直與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沒有了作為俄羅斯文明發源地的烏克蘭,俄羅斯將成為亞洲色彩更濃的歐亞國家,普京建立「歐亞聯盟」的理想將名存實亡。烏克蘭是「俄羅斯帝國的鑰匙」,這是西方政界的通識,也是華盛頓「策反」烏克蘭的主要動機。美國外交戰略家、前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烏克蘭對俄國的地緣政治意義:「失去了烏克蘭,俄羅斯將不再是個帝國;有了聽從使喚且服從(俄國)意志的烏克蘭,俄羅斯自動成為帝國。」美國通過烏克蘭內部變更政權,試圖趕走俄羅斯黑海艦隊,使之在克里米亞無法立足,砍斷俄羅斯藉此影響中東事務的地緣軍事途徑。這才是鬥爭的焦點。

xxx8月24日,烏克蘭獨立日閱兵式上的美國軍隊方陣。 圖片來源:環球時報

其次,在普京政府看來,美國通過助推顏色革命,急切地要將烏克蘭納進歐盟,是為破壞俄羅斯主導的「歐亞聯盟」。「歐亞聯盟」是普京第三任期的重要承諾,希望藉此實現獨聯體國家的市場一體化和資源整合重塑俄羅斯地區大國地位,而擁有4,500萬人口和良好製造業基礎的烏克蘭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美國和西方將「歐亞聯盟」計劃視為俄羅斯重新構建蘇俄帝國野心的體現,美國的全球霸權不能容納俄羅斯不肯放棄的地區大國夢想。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y Imperatives)一書中指出,歐亞大陸的聯合或為一種力量所支配,將成為真正的世界島。倘如此,兩面靠洋不再是美國的戰略優勢,而是戰略劣勢,因為美國將成為孤島,這將是美國的戰略噩夢。這就不難明白,作為海洋文明的美國,視歐亞大陸文明的復興為夢魘。為此,烏克蘭危機只是美國戰略三環之一部分:其一是徹底終結俄羅斯復興夢想;其二是離間俄歐,尤其是德俄關系。歐盟的戰略目標是建立從葡萄牙里斯本到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原中文名為「海參威」,1860年割給俄國後改為今名,俄語的意思是「控制東方」)的自貿區,讓夥伴國不必在莫斯科和布魯塞爾之間做出選擇,因為歐盟是歐洲歷史的終結選擇。換言之,俄羅斯加入歐盟,是歐盟的夢想;其三是離間俄中關係,此次烏克蘭危機中,中國努力不站隊,在聯合國安理會表決克里米亞公投時再次棄權,就部分達到了美國目的。

xxx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由總理亞努科維奇在第二次選舉舞弊所引爆。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烏克蘭危機的結局,很可能是俄羅斯贏回對烏克蘭影響力,阻止了烏克蘭加入歐盟或北約從而倒向西方。美國能否容忍這一結局?這取決於美國的戰略決心。基辛格認為,大家過多地把烏克蘭問題視作攤牌:烏克蘭究竟加入東方還是西方。但是,如果烏克蘭要繼續存在並蓬勃發展,就絕對不能成為一方與另一方對抗的前哨。它應該充當雙方之間的橋樑。布熱津斯基建議把烏克蘭「芬蘭化」—在經貿上同時維持與俄羅斯及西方的聯繫,但軍事上嚴守中立。烏克蘭危機顯示,俄羅斯面臨的戰略壓力到了最關鍵階段,如果不能頂住,中國將提前遭遇美國主導的西方戰略壓力,不得不在東西兩面與美國博弈。沒有俄羅斯從西方文明內部挑戰其所謂普世價值的話語霸權,沒有俄羅斯疲於應對西方的話,那麽「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作用將大為下降,中國很難推動世界多極化。俄羅斯在這次烏克蘭危機中的行動揭示,中俄在戰略上的互動和適當配合,可以適當牽制美國在亞太和歐洲的力量配比,要利用好中美俄三國博弈的精要。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的考驗


烏克蘭危機督促中國要運籌好中美俄關係。中國是烏克蘭第二大貿易夥伴國,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在烏克蘭農業領域也有很大投資。中烏關係隨著2013年12月習近平與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簽訂《進一步深化戰略夥伴關係》,兩國關係上了一個台階。

烏克蘭危機對中國產生了四重考驗:

其一是外交考驗:中國是否援烏,承認烏新政府?承認克里米亞獨立加入俄羅斯?國際媒體評論,烏克蘭革命給中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難題,因為北京方面與被罷免總統亞努科維奇的政府簽訂了《戰略夥伴關係》。在中國的中東歐戰略中,烏克蘭是一個關鍵部分。2013年11月以來公布的約190億美元投資和貸款協議中,有80億美元是和烏克蘭簽署的。

其二是經濟利益考驗: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烏克蘭有幾大價值。物流上,烏克蘭是一道通往中國巨大市場的大門,而中國希望通過「鋼鐵絲綢之路」擴大鐵路貨運出口。烏克蘭素有「歐洲糧倉」之稱,它的農田有助於保障中國的糧食進口,中烏已制定了龐大農田租賃計劃。兩國軍事關係密切,烏克蘭幫助中國製造戰鬥機發動機,此外雙方還根據戰略夥伴協議,在其他項目合作。2013年亞努科維奇訪華,與中方達成能源、基建、港口、航空、糧食等領域合作協議。最大的一筆交易,與中國企業家王靖有關,他簽署了價值30億美元的協議,投資克里米亞半島一個深水港建設項目的一期。這個港口項目旨在重新布局東方至歐洲的鐵路貨流,它可將目前航運路線縮短6,000公里。項目二期預計投資70億美元,將建設配備有升降機的糧食儲備區、原油儲備區和天然氣生產基地。

xxx2018年9月11日至12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赴俄羅斯出席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 圖片來源:新華社

其三是戰略考驗:普京需要中國支持,中國能否得罪西方?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騎牆還是勸和,考驗中國的外交智慧與外交能力。未在聯合國安理會支持俄羅斯,俄羅斯不會滿意。如何安撫俄羅斯,取得俄羅斯諒解,強化中俄戰略夥伴關系,考驗中國的外交技巧。

其四是意識形態考驗:烏克蘭危機再次證實顏色革命的威脅,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之「尊重核心利益」彌足珍貴。如果克里米亞公投之後,誘導更多的東烏克蘭地區起而仿效,最終分裂烏克蘭,甚至導致極端勢力在烏克蘭蔓延,將大大考驗中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在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時所聯合做出的維護烏克蘭領土完整乃至核安全的承諾。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會受到挑戰。種種考驗下,中國的戰略選擇何去何從?冷戰結束以來,中國奉行的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大戰略,包括簽訂中俄邊界協定,但美國重返亞太,逼中國「西進」,本指望通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將歐亞大陸相連,平衡海上全球化風險。烏克蘭這一環斷裂後,中國還能否繼續推行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尤其是俄羅斯戰略空間被擠壓到極限,難以抵擋西方的戰略攻勢後,中國還能如此超脫嗎?缺少了作為俄羅斯文明發源地的烏克蘭,俄羅斯將成為亞洲色彩更濃的歐亞國家,「歐亞聯盟」破產,文明道統無法挑戰西方。

中國可採取的作為


中國應認清西方虛偽性與美國基督教文明擴張的實質,利用美歐、美俄矛盾,借西方對俄制裁,強化中俄戰略關係的經濟基礎,積極運籌中美俄關係,重點是聯合德(歐)、俄,共同應對美國的霸權。為此,中國可以採取下列步驟:

第一,總體超脫,私下協調。加緊與美、歐、德斡旋,發揮危機的調停者角色。加強中德協調,爭取德國、法國對俄羅斯的諒解,破除西方制裁聯盟,推廣伊核問題P5+1模式(及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加德國),提升德國在世界事務中的發言權。

第二,安撫俄羅斯、穩住烏克蘭。西方對俄戰略擠壓及制裁,為強化中俄戰略夥伴關係提供了新的契機,為此可加速中俄能源談判,購買俄石油、天然氣充實國家儲備,提升與俄羅斯軍工合作,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時,爭取烏克蘭理解,確保中國投資、合作利益,釋放在烏克蘭局勢穩定後推進中烏合作以及援烏的積極信息。

第三,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探討亞歐自貿區的可能。借助歐盟建立從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貿易區戰略構想,向歐方闡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站是歐洲,爭取歐洲支持中歐自由貿易區建設,提升中歐戰略合作,聯合俄羅斯「歐亞聯盟」構想,共同經營亞歐自貿區。

第四,借助亞信峰會主場外交,提出中國大安全觀。倡導安全共享、安全共擔、安全共建、安全共贏理念,從觀念上分化、瓦解美國霸權體系,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您可能有興趣】
烏克蘭危機始末(上):《為何烏克蘭危機是西方的錯誤》
港女羨慕烏克蘭 烏克蘭女孩發表對香港看法
花俊雄:「民主峰會」擦亮美國的民主招牌了嗎?
重磅!中法俄英美五核國發表聯合聲明,中國推動寫入多一條
2022年,世界最觸目驚心的一份排名!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