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前英國首相布萊爾最新表態:西方應清醒應對中國崛起|海外通訊
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7月16日在倫敦西郊的迪奇利公園舉行的一場支持美國和歐洲結盟的論壇上,發表題為《烏克蘭之後,西方領導層現在得到什麼教訓?》的演講。布萊爾認為世界正處於歷史轉折點,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或蘇聯解體:只是這一次,西方國家顯然並不具優勢。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7月16日在倫敦西郊的迪奇利公園舉行的一場支持美國和歐洲結盟的論壇上,發表題為《烏克蘭之後,西方領導層現在得到什麼教訓?》(After Ukraine, What Lessons Now for Western Leadership?)的演講。布萊爾表示,烏克蘭戰爭顯示西方主導政治和經濟的時代即將結束,而中國與俄羅斯合作正在崛起,可望取得超級大國地位。布萊爾認為世界正處於歷史轉折點,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或蘇聯解體:只是這一次,西方國家顯然並不具優勢。
最大的地緣政治變化來自中國
1945年和1980年的這兩個轉折點下,至少按照各自的標準,都成功了。1945年,面對歐洲國家之間的衝突引起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西方不得不創建新的國際治理體系、防務機構和歐洲合作機構,歐洲和平了。1980年,在多年的核擴散壓力之後,西方推動蘇聯的最終解體和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勝利。直到本世紀初,西方民眾的生活水平和實際工資都有所提高。形勢在改善,西方很強大。
但在2022年,對於西方很大一部分人來說,生活水平停滯不前,數百萬人在基本生存線上掙扎,通貨膨脹壓低實際工資,造成的政治後果就是過去15年來民粹主義泛濫。傳統政黨眼看著自己被新一代的激進分子推翻,傳統政治被攪亂,被貼上「菁英」標籤遭到民眾譴責。右翼倒向民族主義,認為文化問題和經濟問題同等重要;左派想靠傳統國家權力解決不平等,拿身份政治推動激進主義。新的政黨不斷湧現,綠黨、中間派,還有極端的左翼和右翼。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西方政治陷入大混亂,陷入黨同伐異、醜陋、無效的惡鬥。這不能不影響到外交政策。今天與美國打交道的人都認為,美國國內政治劫持了對外政策,破壞政策連貫性。所有這一切的結果是,國內政治似乎功能失調,外交政策看起來不可預測。
布萊爾認為,今天,西方民主需要一個新的規劃,來指引方向、激發希望,對世界變化方式以及西方如何成功提供可信解釋。在國內政策方面,布萊爾認為關鍵是利用技術革命;在外交政策方面,烏克蘭應該成為重振西方使命感的支點,不僅是因為俄國,也因為這對中國也很重要。
布萊爾指出,本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變化將來自中國,而不是俄國。西方的政治和經濟主導地位即將結束。世界將至少是兩極的,甚至可能是多極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超級大國。俄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正如在烏克蘭所暴露的,俄國有軍事弱點,其經濟規模也僅是義大利的70%。中國則完全不同。中國人口超過14億,比歐洲和北美人口總和還要多。中國經濟規模接近美國水平。在過去20年裡,中國積極和成功地與世界接觸,拓展聯繫。可以看到,即使是美國的傳統盟友也極不願意放棄和中國的關係。
中國有古老的文明,創造了頂級的文化。中國民眾的教育水平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富裕。所以,中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地位是理所當然的。中國不是蘇聯。此外,中國現在已經在許多技術領域趕上了美國,並可能在其他領域超過美國。
「實力加接觸」的對華政策
這個新的轉折點與1945年或1980年的兩個轉折點有質的不同。這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東方能夠與西方平起平坐。在其他兩個轉折點上,西方民主世界基本上處於上升趨勢。
布萊爾強調在與美西方博弈時,中國不會孤軍奮戰。中國會有盟友,俄國是一個,可能還有伊朗。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在拉攏很多國家。在烏克蘭問題上,G20 內部的分歧應該讓西方警醒。有些國家傾向中國是出於利益,有些是因為不喜歡西方,有些是因為領導人傾向於非民主模式。布萊爾認為,中國只能拉攏一部分國家。但中國不僅會競爭權力,還會與西方的制度、治理和生活方式競爭。
布萊爾建議一種他稱之為「實力加接觸」的對華政策。西方應該有足夠力量來應對中國未來的任何傾向,這樣西方才能維護西方的制度和價值觀。但西方不應尋求全面「脫鉤」或關閉互動或合作渠道。西方是清醒的,但不是敵對。
就這一點來說,布萊爾的看法與G2概念的提出者、美國著名的經濟問題專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任弗雷德·伯格斯騰(Fred Bergsten)完全一致。看到美國政府越來越傾向於與中國「脫鉤」的走向,伯格斯騰最近向美國政府發出了警告:
美中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會帶來災難性後果,美國試圖與中國「脫鉤」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自作自受的笨拙嘗試。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已經大於美國,按照國際匯率計算的GDP今後幾年也將超過美國。「中國對美國在過去上百年的經濟霸主地位第一次構成真正的挑戰。」伯格斯騰認為,過去75年的自由主義國際經濟秩序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故事之一,中國是這個秩序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美國每年從這個秩序中多收益兩兆美元。
美國應該拒絕遏制中國的政策,避免新的冷戰,與盟友和中國合作,領導而不是摧毀世界經濟體系。美國的對華遏制政策不可能管用,中國太大,勢頭太強,其他國家不會加入美國遏華倡議。如果沒有美中兩個經濟超級大國的合作,國際經濟秩序就無法維持,世界應對共同挑戰就無法達到目標。
「脫鉤」是美國的一廂情願
伯格斯騰認為,「脫鉤」是美國的一廂情願,根本做不到。第一,全球經濟已經事實上一體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可以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已經形成。就拿美國來說,長期以來,美國製造業已經空心化,大多數都轉移到其他國家,美國除了掌握少數高端科技產業外,就剩下了虛擬經濟,其他幾乎所有的領域都依賴其他經濟體的供應鏈,特別是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很高,抗擊疫情所需的基本衛生醫療用品,都要從中國進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就更加離不開中國的供應了。美國如果與中國「脫鉤」就等於把自己的活路給堵死了。
第二,如果強行「脫鉤」,必然造成世界經濟體系崩潰,那簡直不亞於一場世界大戰。目前,除了中國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可以做到完全獨立自主外,大多數國家幾乎都不可能獨自求活。就拿這次俄烏戰爭來說吧,美國逼著歐洲與俄羅斯「脫鉤」,導致歐洲能源危機,老百姓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企業生產也受到了損害,假如中美再「脫鉤」,美國一定會逼著歐洲也與中國「脫鉤」,這樣,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都決裂了,這個世界就沒有好日子可過了。美國和歐洲都別想活下去。
第三,強行「脫鉤」,必然導致世界衝突加深,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很大。戰爭是政治、經濟的延伸。當經濟矛盾不可調和時,當政治利益衝突無法解決時,就要靠戰爭來解決了。因為,美國強行把中、俄列為對手,逼著歐洲選邊站,導致世界形成了新的冷戰格局,又要回到兩大陣營對壘的時期,這樣一來,戰爭隨時可能爆發,任何小的導火索,都足以點燃熊熊烈火,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伯格斯騰希望美國改變想「放倒中國」的思維,認識到中國已經在經濟上與美國並駕齊驅,不管你喜不喜歡,都要與中國合作,那意味著美國將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比如美國應當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美中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可以更好地合作,雙方可以對等地取消一些關稅等。伯格斯騰表示,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符合中國核心利益,是中國奇蹟的基礎,希望中國從自身的核心利益出發,與美國合作,在維護國際經濟秩序中發揮更大作用。
布萊爾認為,西方應該表明,他們接受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尊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2021年11月,他在接受彭博電視台采訪時也曾談及涉華問題。他當時表示,中美關係仍然是21世紀穩定的關鍵,西方對華交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不確定中方的意圖。因此,西方在面對中國時要「更強一點」,同時要接觸中國,了解中國,保持對華合作,避免雙方關係出現誤判。
「負責任利益攸關方」
17年前擔任小布什政府常務副國務卿時,佐立克(Robert Zoellick)曾提出希望中國成為「負責任利益攸關方」(Responsible Stakeholder)的概念,在美中接觸的時代風行一時,並被作為「美國無意遏制中國」的證據。如今,美國政府已經放棄對華接觸政策,戰略競爭成為美國對華戰略的核心。在對華戰略競爭成為美國政策主旋律的今天,美國的政策走向已經離伯格斯騰提出的G2越來越遠,美國要的是G1,誰不如我意,就制裁誰,就打壓誰,就遏制誰。如今,華盛頓的政治大環境不利於探索重建中美關係的新路,布萊爾和伯格斯騰的看法和建議,在華府可能會被視為「異端」。因此,佐立克的結論是:美國不會接受中國崛起,中國要據此自己行動。
【您可能有興趣】
‧ 中美能否在理性範圍內作為競爭對手?
‧ 中美的軟實力競賽誰將勝出?
‧ 中國以「結伴不結盟」抗衡美國的結盟軍事圍堵
‧ 這兩張在阿富汗的軍機照片,讓人看到中美最大的不同!
‧ 前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美國為維護霸權分裂世界的做法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