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馬克思:「一代宗師」是怎樣煉成的?
五月四日是中國的青年節,五月五日是馬克思誕辰日,這是歷史的巧合,不過也頗有意味。我們是唯物主義者,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革命導師也不是一天頓悟的,強如馬克思這種不世出的天才,生來也是abc123一點一點學起的。打遊戲的人都知道,看一些大神的replay、學習他們的操作和戰術,對於自己水平的提升很有幫助。在這個歷史當口,重溫一下偉大導師心路歷程的成長是非常有意義的。
◎來源|大浪淘沙
前言
五月四日是中國的青年節,五月五日是馬克思誕辰日,這是歷史的巧合,不過也頗有意味。我們是唯物主義者,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革命導師也不是一天頓悟的,強如馬克思這種不世出的天才,生來也是abc123一點一點學起的。打遊戲的人都知道,看一些大神的replay、學習他們的操作和戰術,對於自己水平的提升很有幫助。在這個歷史當口,重溫一下偉大導師心路歷程的成長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
夢和理想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的,但將永遠存在;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
上面這段話出自於馬克思17歲時的中學作文,一個未成年人就能有此深邃的思想、遠大的志向、優美的文筆,也不愧馬克思能成為馬克思。
馬克思出生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德國古老城市特里爾城。這座城市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劃歸法國,因此便按照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原則進行組織和管理,因此在足夠長的時間裡,這座城市都浸潤在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氛圍中,這種氛圍是德國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的。
用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理論講,任何事物都擁有共性與個性。童年和少年時代的馬克思有著全天下男孩子們共有的特性:打架和追女生。
小時候的馬克思就是個「混世魔王」,他們社區的孩子頭,打群架的時候都是要帶頭衝鋒、「英勇殺敵」的。不過當英雄的代價就是難免會掛彩,這時候馬克思也不必感慨「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搵英雄淚?」鄰居家的大姐姐燕妮每每都幫馬克思包紮傷口,這一來二去感情就非同一般了。當青春期到來,馬克思也經歷了所有男孩子的共性:從討厭女生、欺負女生變為了……對女生懵懂的衝動,於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他們也就順理成章地在了一起,十八歲時便迎娶了美麗的燕妮(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要知道,燕妮大小姐是貴族出身,被公認為是家鄉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貴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但燕妮不顧父母的反對,瞞著家人與馬克思私定終身,可見馬克思的人格魅力非同凡響。所以說啊,喜歡打架和女孩子是男孩的「共性」,但是打架每次都能打贏,結婚就能娶到家鄉最美的姑娘(還是貴族二代),那就是馬克思的「個性」了,不服不行。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馬克思以三步並成兩步的速度完成了前兩個進度,可以安心地騰出時間來搞定下兩個目標了。從上面的作文就可以看到,中學時代馬克思就懷有卓越超群的理想抱負、高尚的道德信仰和理念。但是馬克思要成為馬克思,還有下面幾步走。
(二)
人和弒神
在古希臘和北歐神話中,經常存在「弒神」的情節。有時候是神弒神,有時候是半神弒神,有時候是人弒神。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弒神」成為了一種特殊的藝術符號,象徵著普通人掙破命運的枷鎖、權力的羅網、宗教的束縛,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真正意義上的「人」。
馬克思的成長經歷也存在著弒神情節,先殺死的「神」是宗教。馬克思中學時期的幾篇文章,都透露著人應有的價值、自由、尊嚴、幸福等終極價值的關懷,年少便有非凡的鴻鵠之志,但依然存在著基督教傳統道德的影子。不過馬克思在大學學習中,迅速的拋棄了宗教思想,成為了一位無神論者。
馬克思弒的第二個神,是黑格爾。也可以算是他的思想啟蒙導師。
馬克思在博士畢業之後擔任《萊茵報》的主編,最初他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論派,基本就是黑格爾那些形而上的思想。促使馬克思把關注重點轉移到國家、法制和社會現實關系問題的認識上的一個重要契機,是普魯士當局的書報檢查制度。按照黑格爾的觀點,國家是作為「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和「具體自由的實現」,黑格爾認為國家是自由的最高定在,是意識到自身的理性的定在,是「自在自為的道德主體」。因此,黑格爾所認為的最高自由,是蘊於國家的理念,是理性精神的絕對自由。
但理論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馬克思不免嘀咕啊,你黑格爾說國家是絕對道德、絕對自由,但我自己本來也就探討一些理論上的東西,寫一篇被刪、寫一篇被禁,擱誰誰也受不了啊。於是就誕生了那篇大名鼎鼎的《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這篇文章也是被認為馬克思由理論轉而進行革命實踐的里程碑。
馬克思指出,書報檢查令是把自由賦於政府機關、當權者,這是在扼殺人民的自由。書報檢查令根本不是理性國家的體現,而是同理性國家的本性相違背的。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通過分析了在萊茵省議會辯論中諸侯等級、貴族等級、市民等級和農民等級對出版自由的不同態度,進一步提出了社會等級地位對思想觀念的影響。這些緊密結合社會客觀現實的觀點,顯然是與黑格爾的國家觀不同的(同時期還有一篇相關的文章《關於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這表明馬克思的思想正在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逐漸走向辯證唯物主義這另一座高峰。
另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文章是《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當時普魯士萊茵省政府頒布了一項法律,認為窮人拾取私有林場樹木掉落的枯樹枝算是犯罪,理由是侵犯私有財產。這就非常王八蛋了是不是,窮人家撿點枯樹枝燒火取暖都不成,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笑指負薪人,不信生德國。馬克思眼裡可揉不下沙子,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洋洋灑灑一篇文章,把《林木盜竊法》批判了一番。
對那些要求把撿拾枯枝的行為當作「盜竊」罪一樣來嚴懲重罰的言論,馬克思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並揭露了這場法律辯論背後的剝削關系和階級實質: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把用斧頭和用鋸子這兩個相似行為區分開來,要求對用鋸子代替斧頭砍伐林木者加重治罪;把撿拾枯枝和盜竊林木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行為混為一談,要求對撿拾枯枝的人也按「盜竊」來論罪。馬克思指出,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既得利益者們不惜把許多無辜的貧民百姓「從活生生的道德之樹上砍下來,把他們當作枯樹拋入犯罪、恥辱和貧困的地獄」。馬克思認為,農民撿拾枯枝敗葉是其作為普通人的合法權利,理應受到保護。而普魯士政府企圖通過林木盜竊法來剝奪農民的共享生存權反倒是一種違法行為。
在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馬克思首次遇到了物質利益的難題,在隨後的《摩賽爾記者的辯護》中,馬克思目睹了摩塞爾地區人民貧困生活,洞察了人民貧困背後普魯士官僚主義的黑暗,批判當時普魯士政府對摩塞爾河沿岸地區人民的貧苦生活的漠視。現實問題讓馬克思對他所信仰的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國家觀產生了很大疑惑:國家和法律的背後究竟保障的是誰的權利?人民群眾的普遍權利是否真的受到保障?資本家與無產階級的利益衝突、人民生活的極度貧苦的根源在哪裡?
馬克思發現,無論是黑格爾還是康德的理論,都無法合理回答這些問題。那好吧,既然先賢們無法解答這些問題,那就由我來吧。
在這之後,馬克思就像張三豐離了少林寺,成為了自己開宗立派的大宗師。在二十六歲的時候發表著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我反復說來說去的著名的「異化」理論就出自這篇著作;二十七歲時發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首次將辯證法與唯物論相結合;二十八歲時發表《德意志意識形態》——全面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
1848年,三十歲的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綱領,大名鼎鼎的《共產黨宣言》橫空出世。我們可能很難去想像,構建了這樣宏偉哲學體系的馬克思,此時僅僅三十歲,算是個標準的「青年人」(再一次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至此,「馬克思主義」這把倚天劍淬火而生。
(三)
詩和遠方
青年馬克思,也是一位詩人馬克思。馬克思在少年時期便對詩歌熱愛有加,一度有作詩人的願望。在15歲時(1833年),馬克思便寫下了《查理大帝》《人生》等詩篇。而青年時期是馬克思詩歌創作的巔峰,現存詩歌共116首,6冊詩集,其中4冊是由馬克思親自編訂的,(另外兩冊則是由馬克思的姐姐索菲婭編訂的)。馬克思編訂的4冊包括:《愛之書》第一、第二部;《歌之書》和《獻給父親的冊》。前三冊詩集都被馬克思加了副標題:獻給我永遠愛著的燕妮。
在大學時德國浪漫派最主要的領導者施萊格爾是馬克思的一位老師,另一位浪漫主義詩壇領袖海涅與他亦師亦友。有這兩位巨頭的親自提點,馬克思的詩作水平自然不會差到哪去。不過魯迅先生說過:翻譯的詩不值一讀。確實,詩歌的翻譯從來都是文學界的一個難題。我們來看幾首馬克思的詩,也不必去體會什麼文筆了,主要看思想和意境。真要懂德語的話可以去看看原文,馬克思的文筆絕對沒得說,看《共產黨宣言》開頭第一句:一個幽靈,共產主義幽靈,在歐洲徘徊——妥妥的詩意筆法。
那時的馬克思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熊熊烈火般的激情在胸中燃燒。他那按捺不住的激情,為人類干一番偉大事業的理想,只適宜於用詩的形式來表達:
多麼熾熱呵,創作的火焰,
它從你的胸口向外蔓延,
我的心很快就和這情火,
熔化在一起匯成一片。
情火響起金豎琴的聲音,
給心頭的火焰披上柔情的罩衫。
我聽到,那遙遠的陣陣聲浪,
已經匯成一支樂曲在回蕩。
我看到,萬里長空,金光閃閃,
一忽兒上升、一忽兒又下降。
我抑制住我內心的矛盾,
把快樂和痛苦注入詩章。
——《獻給父親》
我掙斷了枷鎖邁上征途。
——你上哪兒?我想尋找新的世界。
——難道這周圍美景還少?!
下邊有波濤怒吼,上面有繁星閃耀。
——《尋覓》
我在與風浪搏鬥中鍛煉成長,
並不指望上帝來給我幫忙,
我揚起船帆信心滿懷,
仰賴可靠的星辰引航。
——《海上船夫歌》
我在打破所有的鎖鏈,
我要向萬里長空飛翔,
我燃燒著烈焰般激情,
要把全世界緊緊擁抱。
——《暴風雨之歌》
馬克思創作的這些詩歌,主要集中在十八歲前後。可以看到,每一首都是志存高遠、胸懷天下。此時的他雖然沒有革命的理論,但已經充滿了革命的情懷。
不過馬克思的父親在寫給他的信中曾這樣寫到:「你的(寫詩)天分著實使我感到高興,對它我寄予很多期望。但是,如果看到你成了一個平庸的詩人,我會感到傷心的。」這像極了魯迅先生的遺言:「莫作空頭文學家」。馬克思的父親確實是一位好父親,馬克思也受父親的敦促,從形而上的詩歌更多地轉向了形而下的實踐。詩人馬克思告一段落,哲學家馬克思、革命家馬克思走上了歷史的舞台。
(四)
愛和傳承
研究馬克思的角度千千萬,也不需我贅言。為什麼要學習馬克思主義,說一點跟我們每個普通人息息相關的話題:就是在「大人物」們制定社會規則、分配社會財富、掌控社會方方面面的時候,普通人可以用什麼「武器」來保護自己?
這就是一些先賢碩哲們研究「道德政治」的初衷。所謂「道德政治」是現代政治哲學的一個重大理論主題和思想趨向,其核心訴求是批判霍布斯、洛克式自由主義所造成的現代政治的非道德化,主張將現代政治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該主題由盧梭開創,經康德和馬克思拓展,形成了現代性批判的完整學術譜系,並成為現代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內在連接點。盧梭首倡建立「道德政治」,提出公民社會應該建立在「公意」和普遍性的基礎上。康德以其道德哲學將盧梭的政治主題先驗化,為「道德政治」奠定了一個全新的先驗基礎。馬克思徹底批判和解構資產階級財產權,將社會問題升級為政治問題,用「窮人的權利」取代普遍權利去規定現代人自由的最高意義,以此將「道德政治」議程推向了頂點。
生而為人,無需抱歉,我們也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獨立的命運。而馬克思主義就是最好的倚天劍。也正因此,二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這是真正的「大愛」,為的就是一個屬於全人類的美好的未來。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最早的《萊茵報》(1842年),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志—布魯塞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以及許多富有戰鬥性的小冊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最後,作為全部活動的頂峰,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做為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沒有別的什麼建樹,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1848年歐洲大陸硝煙剛剛散去,各國政府大肆搜捕革命者,他只好移居倫敦,同流亡德國的眾多革命者一起屈居於索荷廣場附近。共產主義者同盟中的骨幹分子隨即陸續抵達,馬克思不僅開辦圖書室,而且還親自給流亡工人授課。李卜克內西的的回憶錄中寫道:「馬克思語言簡練,盡量不說工人聽不懂的話。他提問的技巧十分高明。任何一處不懂的地方,他都能發現。講課時他也借助黑板,在上面寫出各種公式,包括我們熟悉的《資本論》前幾頁的公式。
這讓我想到了另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1920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前夜,毛澤東在長沙組織共產主義小組,開展工人講習班、「民眾夜學」等活動進行文化知識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和宣傳。毛澤東針對工友埋怨「自己命苦、八字生得不好」,說:「勞工是社會的台柱子,工人力量最大、最有出息。大家不是說『天』最大嗎?『工』和『人』兩個字連一起,不就是『天』嗎?工人只要團結起來,力量就會像天一樣大。」
在十七歲的時候了,馬克思寫下了作文: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的,但將永遠存在;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
毫無疑問,這一切他都做到了。逝世之時摯友恩格斯的講話,與這篇作為一首一尾遙相呼應,是馬克思一生最好的注腳:
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幽靈,仍在今世徘徊。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兩岸從過去的隔絕對峙,逐漸走向和平往來,然而兩岸資訊因傳播媒介、傳播文化等差異,讓兩岸社會的資訊並不如想像中流通。犇報「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將微信上新奇有趣的公眾號資訊,以轉載的方式分享給台灣民眾,有興趣的朋友可關注相關公眾號,持續追蹤最新資訊。
◎轉載|青年马克思:“一代宗师”是怎样炼成的?
◎來源|大浪淘沙
◎作者|赵皓阳
【您可能有興趣】
‧ 五一國際勞動節:發源於美國,卻不是美國的法定節日
‧ 印度馬克思主義學者怒批西方國家:你們永遠都有殖民主義心態!
‧ 人類世時期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
‧ 資本主義垂而不死、腐而不朽?難道馬克思、列寧都失算了?
‧ 不朽的馬克思(1):資本論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