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初入文明社會!黃河流域中華文明探源取得新突破
近期大陸公佈甘肅省兩大史前遺址,地處黃河流域的隴東地區,其中南佐遺址佈局嚴謹、規模空前,其中大量遺存祭祀禮儀色彩濃厚,顯示地處黃河流域的甘肅東部地區當時已進入文明社會,是探索早期中華文明的關鍵性遺址之一。
西北地區也能產水稻?距今約5000年的宮殿式建築規模有多大,玉權杖首長什麼樣?專家表示,近期公佈的甘肅省兩大史前遺址表明,地處黃河流域的隴東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新華社報導,位於天水市張家川縣大陽鎮的圪墶川遺址距今6100年至5600年左右,是當地在進行高速公路建設時發現的,今年4月份開始進行發掘。該大型聚落遺址中心有一處廣場,廣場周邊分佈有100餘座房屋,週邊有三道環壕,同時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炭化植物和動物骨骼遺存。
「環壕的作用和城牆類似,也屬於一種防護性措施。」圪墶川遺址考古隊領隊、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國科說,該遺址為仰韶早期黃河流域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環壕聚落。
陳國科介紹,在該遺址中心廣場發現的一座窖穴是目前所見的仰韶時期單體規模最大的糧倉,容積近60立方公尺,底部殘存有近10立方公尺的炭化粟黍。「糧倉可能發揮公共儲糧的作用,體現當時社會的人口數量及生產能力。粟黍的發現再次表明,北方地區飲食習慣和種植傳統歷史悠久。」他說。
「該遺址還出土了目前國內最早的玉權杖首。作為權力和威儀的代表,玉權杖首的發現,對探討甘肅東部地區社會組織結構和社會複雜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陳國科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介紹,圪墶川遺址時代從仰韶早期延續至仰韶晚期,為強化「黃土高原地區是仰紹文化又一核心區」這一認識提供新的實證和角度。
位於慶陽市西峰區後官寨鎮南佐行政村的南佐遺址距今5200年至4600年。自1958年發現後,經過數輪發掘勘探,考古人員發現一座仰紹文化晚期大型夯土宮殿式建築,周邊圍繞九座時代不明的大型夯土台及其週邊環壕。
南佐遺址聯合考古隊領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韓建業介紹,該遺址外環壕內面積約有600萬平方公尺,是距今5000年左右最大的聚落遺址之一。
韓建業說,南佐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罕見高等級陶器,如陶胎最薄處僅約2毫米的白陶帶蓋圈足簋在黃河中游地區為首次發現。此外還出土較多塗朱砂的石鏃、骨鏃等。
「南佐遺址另一特殊之處是在遺址核心位置和周邊窖穴內發現的大量水稻遺存,目前科研機構正在進行檢測分析。」韓建業說,南佐遺址佈局嚴謹、規模空前,其中大量遺存祭祀禮儀色彩濃厚,顯示地處黃河流域的甘肅東部地區當時已進入文明社會,是探索早期中華文明的關鍵性遺址之一。
◎來源|新華社,作者:何問、郎兵兵
【您可能有興趣】
‧ 賈連翔:清華簡最新研究結果公佈,蚩尤竟然是黃帝之子!
‧ 金面具、神壇、玉琮、絲綢……三星堆考古又新發現500多件文物
‧「中華第一劍」 證明中國2800年前就有冶鐵技術
‧ 兩千多年前的秦陵地宮 能否挖掘考古界共識一致
‧ 大陸發現最早「宮殿」 宮室制度提前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