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大悟!這才是《山海經》裡「怪物」的真面目……

By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 / 2021-12-30 17:17:49 /
摘要:

《山海經》也許是中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一部書。其中的《山經》,其實是一部基於實地調查、旨在服務於國計民生的物產志或博物志。其實,《山經》中沒有怪物。那些所謂怪物,原本都是我們司空見慣的平常動物,書中那些如同異形般的怪獸,你在今天的動物園、水族館中大都能看到。

◎作者|劉宗迪
◎原文出處|歷史研習社


《山海經》也許是中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一部書。其中的《山經》,其實是一部基於實地調查、旨在服務於國計民生的物產志或博物志。

那麼人們不禁會問,書中那些三頭九尾、人面獸身、非牛非馬、不倫不類的怪鳥異獸,竟然會是古人親眼所見嗎?

難道古時候竟然存在過諸如此類的異獸怪物嗎?

其實,《山經》中沒有怪物。那些所謂怪物,原本都是我們司空見慣的平常動物,書中那些如同異形般的怪獸,你在今天的動物園、水族館中大都能看到。比如,上面我們談到一種見於《南山經》的名叫「鯥」(音「六」)的怪獸,可謂一身集異形之大成。書中對鯥的描述是:

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亦作脅)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明明是魚,卻身形如牛,長著蛇的尾巴、鳥的翅膀,雙脅(魼)之下長羽毛,兼具飛鳥、走獸、遊魚、爬蟲類動物的特徵,是完全違背動物分類學規律的怪物。此物不僅長相離奇,習性也怪異:明明是魚,卻住在山上,在冬天死去,到夏天又會復活。它不僅打破了動物分類的邊界,而且還打破了空間(水與陸)和時間(生與死)的秩序。此等與自然秩序背道而馳、格格不入的怪物,似乎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中,而只能存在於科幻電影裡。

xxx圖丨鯥

其實,這怪物不是別的,就是今天仍能看到的穿山甲。

穿山甲,古書中稱為「鯪鯉」或「龍鯉」。「鯪鯉」「龍鯉」發音相近,只是對同一個音的不同轉寫而已。《山經》說,「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留牛」的發音也近似於「六」,可見,穿山甲被稱為「鯥」,即因為其叫聲大概類似「留留留」的發音,「鯥」「留」音通。古人根據穿山甲的叫聲為之命名。很多動物的名字都源於其叫聲,小雞叫起來「嘰嘰嘰」,故名為雞(雞);鴨子叫起來「嘎嘎嘎」,故名為鴨;狐鳴「呱呱」,故名為狐;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故名為鵝……

《山經》常說某某動物「其鳴自號」「其名自呼」,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比如《南山經》說:「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鳴自號也。」這種鳥的名字叫顒,「其鳴自號」,說明它的叫聲與「顒」的發音相近。《北山經》說:「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斯,其鳴自呼也。」這種鳥的名字叫竦斯,「其鳴自呼」,說明它的叫聲跟「竦斯」的發音相近。大自然中的生靈千腔百調,古人根據它們各自的腔調給它們命名,每種生靈因此才擁有了自己的名字。

《山經》關於的「怪異」記述,都是基於對穿山甲的細心觀察和客觀記述:

穿山甲的個頭固然與牛相去甚遠,但穿山甲身大頭小,背部隆起,確與牛的體形有幾分相似,故書中謂之「其狀如牛」;穿山甲尾巴修長,故謂之「蛇尾」;穿山甲周身披甲,鱗片重疊,有似鳥翼,故謂之「有翼」;穿山甲鱗片間生有硬毛,身體兩側硬毛尤多,像是細密的羽毛,故謂之「魼下生羽」;穿山甲像魚一樣,周身生鱗,還能下水游泳,故謂之「魚」;穿山甲有冬眠的習性,還有裝死的本事,且見到人就捲成一團裝死,故謂之「冬死而夏生」。

可見,《山經》關於的記述,對照穿山甲,可謂無一字無根據,無一字無來歷,完全是源於對穿山甲的實際觀察。

穿山甲以螞蟻為食,因此善於打洞,即使堅硬的山岩都難不倒它,故俗稱穿山甲。《山經》說「食之無腫疾」,意為吃了穿山甲可以消腫。古人覺得穿山甲既然善於打洞、吃螞蟻,那麼,自然可以靠它來打通身體中的堵塞,吃掉身體裡的蟲,故中醫經常用穿山甲作為消癰化腫的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說,穿山甲「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意思是:經脈不通,吃穿山甲;產婦奶水下不來,吃穿山甲;消癰化腫,吃穿山甲;瘡癤裡的膿血排不出來,吃穿山甲;肚子裡有蟲,吃穿山甲……最終把原本到處可見的穿山甲,吃得幾乎斷子絕孫,以至於國家最近不得不把穿山甲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禁止入藥。

穿山甲這樣一種司空見慣的動物,現在更是成了人見人愛的網紅動物,為什麼到了《山海經》中,就成了天字第一號的怪物了呢?

xxx圖丨穿山甲。明萬歷時期刊本《金石昆蟲草木狀》文俶繪

道理很簡單。《山經》是博物之書,旨在記錄各種動物、植物和礦物資源,它記錄動物,不僅要說明某某山有什麼動物,叫什麼名字,而且還要對動物的長相詳加描述,這樣才能讓人將其記錄的名字與其所指的動物對號入座。

上古博物學尚未建立像現代博物學這樣標準的分類體系、形態學術語體系與描述方式,更沒有博物繪畫術和照相術,要用文字記述向人們介紹一種陌生動物的長相,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借人們熟悉的動物對之進行比方形容。說它的腦袋像啥,身子像啥,尾巴像啥……如此這般,就「拼湊」出了形形色色、兼具多種動物特徵的異形「怪物」。

實際上,不管古今中外,人類一直就是用這種方式介紹、描述陌生動物的,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在《博物志》中,都經常使用這種方法描述異域動物。考證這些動物究竟是現實中何種動物,成為後來的西方歷史學家和博物學家的難題。其中很多被後人當成了怪物,正如《山經》中的動物被後來的中國人當成怪物一樣。

法國學者埃里克·巴拉泰在《動物園的歷史》一書中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歐洲的探險家、旅行者和博物學者在美洲、大洋洲等地發現了大量前所未見的動物,他們為了向歐洲民眾介紹這些異域動物,不得不採取比擬的方法,借助歐洲人熟悉的動物描述異域動物的各個部位,於是,在歐洲人的想像中,新大陸成了怪獸出沒的世界。

xxx16世紀歐洲人繪製的北歐地圖中的海怪(局部)Olaus Magnus' Map of Scandinavia , 1539

為了滿足歐洲人對於異域怪獸的好奇心,大量異域動物或動物標本被帶回到歐洲的動物園、博物館、珍寶館,並在博覽會、展覽會上展出。1784年在巴黎舉行的聖洛朗展會上,一頭來自麥哲倫海峽的怪獸被展出。一位英國女性參觀者是這樣描述的:

這只動物有一個豹子一樣的腦袋、明亮的大眼睛、獅子般的利齒和長長的鬍鬚,頭部下方有一對鰭狀短肢,肢端的蹼掌就像鵝掌,長著有力的爪子。……中部肥大,堪比一隻大狗,後部呈魚尾形,兩邊各有一鰭,類似狗的後足,但要短一些,而且就像前鰭一樣末端有爪。它的皮膚光滑無鱗,恰似鱔魚,呈暗灰色,與其說有斑點,不如說混有黑色。……我從來沒見過這麼怪異的動物。

她說的這隻怪獸,混合了豹子、獅子、狗、鵝、鱔魚等各種動物的特點,其實就是海獅。在18世紀的歐洲,有些騙子甚至利用地理大發現而激發的公眾對於異域怪獸的好奇心,故意用這種描述方法「製造」怪物,招徠觀眾。比如說,在1774年的巴黎,有一隻名為「岡岡」的怪獸就激發了人們巨大的熱情。據說這只怪獸有著俄羅斯人的腦袋、大象的眼睛、犀牛的耳朵、蛇的脖子和海狸的尾巴。公眾紛紛前來看稀奇,結果看到的是一頭駱駝。

用《山經》的記述辦法,你可以把任何動物瞬間變成怪物。比如說貓,貓長啥樣,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如果一位外星人來到地球,第一次見到貓,他該如何用語言向其母星人介紹呢?他也許會說:這個星球上有一種野獸,長相似老虎,面孔像人類,身上長著豹子的斑點,尾巴擺動起來像蛇一樣,叫聲像人類的嬰兒哭泣,人類根據它的叫聲稱之為「貓」,還養它來捕捉老鼠。用《山經》博物學的語言翻譯過來就是:「有獸焉,其狀如虎,人面豹身蛇尾,其鳴如嬰兒,其名曰喵,其鳴自呼,養之可以避鼠。」

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不難看穿《山經》中種種「怪物」的本來面目。我們再來看看《南山經》記載的幾種怪物:

櫃山,「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這是一種長著人手的怪鳥。其實就是鴟鴞,也就是貓頭鷹。貓頭鷹的爪子確實形同人手,吃過雞的都知道,胖胖的雞爪看起來也跟人手差不多。

堯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這是一種長相像人一樣的怪獸,腦後長著野豬一樣的鬃毛,住在洞穴裡,到了冬天就睡大覺。其實就是熊,熊喜歡像人一樣直立,故說它「狀如人」。

鹿吳之山,「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這是一種角雕,一些雕、貓頭鷹在眼睛上方長著長長的兩簇羽毛,看起來就像長了兩隻角,由於這兩簇羽毛看起來又像是長在腦袋上的兩隻耳朵,故今人稱之為耳羽。

xxx圖丨《山海獸》(十驎著,中信出版社,2017)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那就難免少見多怪,舉目所及,在《山經》中看到的莫非怪物。比如,在明清時期的一些插圖本《山海經》中,就被畫成一個長著牛頭、魚身、蛇尾和兩個翅膀的水中怪獸,從這些圖中,你能看出一絲一毫穿山甲的樣子嗎?

再舉一個例子。《北山經》的丹熏之山上,有一種怪獸,「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䐆,又可以禦百毒」。此獸樣子像老鼠,腦袋像兔子,身體像麋鹿,叫聲像狗嚎,最奇的是,它飛行不用翅膀,而是用尾巴。乍看委實奇怪,其實,這種動物就是鼯鼠,亦即飛鼠。

xxx所謂耳鼠其實就是飛鼠

鼯鼠頭部像兔子,故謂之「菟首」;所謂「麋身」,當指鼯鼠身體的顏色而言,麋鹿為紅褐色,我國常見的複齒鼯鼠(學名:Trogopterus xanthipes)顏色與之相近。鼯鼠不會飛,但它四肢間生有飛膜,飛膜張開可以從高處向低處滑翔,滑翔時蓬鬆的尾巴也張開,故謂之「以其尾飛」。

鼯鼠還有一種特別的習性。一般的動物都是在春暖花開的時候發情求偶,鼯鼠卻是在寒冷的冬天過「情人節」,公鼯鼠在發情時會發出「咕—咕—咕」的叫聲,母鼯鼠則發出「空—空—空」的叫聲,所謂「其音如獋犬」,說它的叫聲像狗叫,大概就是指它的這種叫聲。

在蕭條的冬天裡,鼯鼠求愛的呼喚顯得格外孤獨、淒涼。中國人都知道小學課文《寒號鳥》裡那只可憐的寒號鳥,它得過且過,不肯趁天氣暖和築巢,到了冬天沒有房子住,結果被凍死,寒號鳥正是鼯鼠。其實,所謂「寒號」,根本不是被凍得嗷嗷叫,那是人家鼯鼠熱戀中的歌唱。況且,鼯鼠是築巢能手,常住在岩壁的石縫、樹洞裡,冬天會用草、羽毛把洞口堵上,根本凍不著。人類最大的毛病,就是以「萬物之靈」自居,總喜歡打著「共情」的旗號把自己的成見投射到那些參差多態的生靈們身上。

據說,鼯鼠能夠一邊飛一邊產子,根本不把生孩子當一回事,因此古人認為產婦臨產時,手裡拿一塊鼯鼠皮,就不會難產。《山經》也記錄了鼯鼠的藥效,即「食之不䐆,又可以禦百毒」,「䐆」是脹肚子的意思。《本草綱目》說鼯鼠的肉可以治療腹疼,大概就是由此而來,不知道古人所說的脹肚子是不是也包括難產。

鼯鼠的糞便在中醫眼裡也是一件寶。如果你去看中醫,在郎中先生給你開的方子裡看到「五靈脂」,千萬不要認為那是山上的靈芝草,那其實是鼯鼠拉的屎。《本草綱目》說五靈脂能夠解毒,包括毒藥中毒以及毒蛇、蠍子、蜈蚣叮咬中毒,《山經》說鼯鼠「可以禦百毒」,大概那時候的人們已經用鼯鼠屎解毒了。

上面說的都是一些多種動物的形體組合而成的怪獸,我們姑且稱之為「組合獸」,它們原本並非怪獸,其實都是我們熟知的動物,只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古代博物學的記述方式,不再用跟古人一樣的目光看待這些動物,才把原本平凡的動物看作了怪物。

xxx

本文節選自「中華文化新讀叢書」之劉宗迪《<山海經>的世界》


【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兩岸從過去的隔絕對峙,逐漸走向和平往來,然而兩岸資訊因傳播媒介、傳播文化等差異,讓兩岸社會的資訊並不如想像中流通。犇報「微信公眾號搬運工」將微信上新奇有趣的公眾號資訊,以轉載的方式分享給台灣民眾,有興趣的朋友可關注相關公眾號,持續追蹤最新資訊。

◎轉載|恍然大悟!这才是《山海经》里“怪物”的真面目……
◎來源|歷史研習社

【您可能有興趣】
古代從長安走到敦煌要花多久時間?
中國出土至今為止最完整的恐龍胚胎,稱為「英良貝貝」
蚩尤為黃帝之子!?清華簡為我們打開歷史塵封的大門
漢文帝霸陵是怎麼被發現的?要從多年前的一起盜墓案說起
又被美到了!河南衛視推出重陽奇妙游《有鳳來儀》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