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編輯部
穩穩落在月球表面!嫦娥五號成功落月三大看點
經過約38萬公里、一周左右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12月1日晚間,嫦娥五號探測器穩穩降落在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這是中國探測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軟著陸,也是人類探測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這一區域。後續,嫦娥五號將同時用「表取和鑽取」兩種方式採樣。
中國譴責外國軍隊在阿殺戮行徑 阿富汗媒體表示歡迎
針對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要求中國就發佈澳軍人殺害阿富汗兒童的漫畫道歉一事,《阿富汗時報》1日發表社論稱,「飽受苦難的阿富汗人民對於中國譴責(外國軍隊)在阿富汗境內的非法殺戮行徑表示歡迎,我們也歡迎其他國家支持將殺害無辜阿富汗人的兇手繩之以法這一立場。」
【犇報專題】開放中國:進口博覽會掃描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全球疫情背景下的盛會,和過往兩屆有什麼不同,都有哪些亮點?中國大陸擁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其中中等收入群體約4億人,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之一。大陸的「雙循環」戰略,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請見犇報專題介紹。
馬首回家了 160年來首件回歸圓明園
12月1日馬首銅像終於「回家」了,回到原屬地圓明園。成為圓明園慘遭焚掠160年來,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文物回歸不只是失而復得,更反省帝國霸權侵略殖民的歷史教訓。當前中國積極找回這些失去的文物,希望能讓它們「回家」。
牽引兩岸味蕾 海峽「林博會」在福建三民開幕
17年前,黃群和看好大陸的創業前景和福建的種茶環境,跨越海峽前來發展。不過,直到前幾年,他的幾百畝茶園生產的東方美人茶仍主要反銷台灣。在本屆林博會期間舉辦的三明市秋季茶王賽中,黃群和公司的「全香東方美人」榮獲了該品類銅獎。
中國與中亞農業合作,成果幾何?
儘管遭到新冠疫情巨大衝擊,中國大陸和中亞地區的農業合作並未受到大影響。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強勁復甦,大陸市場不斷擴大中亞的農產品進口。同時,大陸農業科技也「出國」,幫助中亞農作物產量提高,保障當地糧食安全。
千年魯山花瓷:從繁華落盡到重獲新生
「花瓷」全稱花釉瓷器,以花釉瓷鼓而聞名。遺憾的是,隨著歷史的演進和朝代的更替,魯山臨近國都的地理優勢不復存在,加之地處山區,水路運輸不暢,一代名瓷繁華落盡。魯山人沒有忘記千年技藝。2006年,魯山段店瓷窯遺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州台灣會館的舊影新顏
福州台灣會館11月1日復建開館,其前身是清末專供台灣士子來福州參加科舉考試的棲息之所,如今將打造成兩岸交流新平台。福州台灣會館於1883年由晚清分巡台灣道劉璈倡建,並於1884年建成,為清末專供台灣士子參加福建鄉試、進京會試時棲息之所。時代變遷之下,兩郡試館原址已不存。
疫情下非洲經濟復甦之路艱難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非洲經濟的脆弱性凸顯。分析人士認為,雖然非洲各國已採取各種應對措施,但非洲經濟復甦之路依然艱難。近年來,非洲各國經濟增速參差不齊,多數國家增長常低於預期。疫情衝擊之下,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問題顯露,前景更不明朗。正如IMF報告所說,非洲多數國家仍在謹慎放寬封鎖限制,在控制疫情和刺激需求重啟經濟之間艱難尋找平衡。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中國首次挑戰從月球「挖土」回來
11月24日4時30分,大陸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大陸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五次任務。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3次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