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 台灣人在大陸
台灣棒球大叔的「登陸」之旅
江蘇省儀征市實驗中學運動場上,一位戴黑色帽子、墨鏡,穿黑色運動服,皮膚黝黑的「大叔」,每天都帶領十多名國中生進行8小時的棒球訓練,不時用一口台灣腔喊話。這位「黑大叔」叫曾駿安,其實今年才40歲,來自台灣屏東一個「棒球世家」。「大陸各地對發展體育運動很重視,台灣在棒球等專案上有不少優秀教練員、運動員以及具備一定基礎的職業運動體系,兩岸體育交流有很大空間。」曾駿安認為,只要共同努力,兩岸體育交流機遇無限。
一杯咖啡兩岸情 台灣青年的福州故事
「福州,不僅人文與氣候近似台灣,也讓我感到家一般的愛和溫暖。」29歲的郭屹凡來自台中,2016年,因為一次大陸之旅來到福州,從此和榕城結下不解之緣。在這裡,他創辦了「拎咖啡」品牌。目前,新店還在籌備當中。郭屹凡打算打造一個活動空間,融入演講和脫口秀等元素。「拎咖啡將不僅是個咖啡館,更是一個活動場所。」郭屹凡說,等新店開張,要邀請他的台灣朋友來品咖啡,感受溫暖的福州故事。
廣州台商投身對口扶貧
一場特別的捐贈儀式不久前在貴州畢節舉行,30套進口人工耳蝸和相關醫療費用總價值約710萬元人民幣,將為當地貧困聽障兒童帶去康復希望。交付這些物資和款項的是台商施皓天。經過20多年紮根大陸發展,施皓天所在的廣東哥弟時尚服飾研發有限公司從一間小工廠發展為知名女裝企業。作為公司創始人的兒子,施皓天在協助父親深耕主業之餘,時常想如何為社會事業更好貢獻台商力量。
七十載漫漫尋根路 盧氏後人代父圓夢
七十餘載兩岸相望,割不斷血脈親情。近日,盧詩一懷揣父親遺願,向山東省台港澳辦寄來尋親信件,尋找闊別70餘年的親人。經多方尋找,通過查閱族譜為盧詩一在萊蕪區儀封村找到了親人。盧詩祥說,他已把盧氏族譜郵寄給盧詩一,讓居住在台灣的盧氏後人也瞭解家族的根源。時隔七十餘載,這條漫漫尋親路終於畫上了圓滿句號,圓了其一家人魂牽夢縈多年的大陸尋根溯祖夢。
本式台胞證即將退出歷史舞台
2020年9月20日,最後一批本式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俗稱「台胞證」)即將到期失效,所有持本式台胞證的台灣居民須換領電子卡式台胞證或申辦一次有效台胞證來往大陸。據統計,2015年至2019年,台灣居民來大陸累計達2937萬人次,平均每天在大陸旅遊、工作、學習、生活的台灣居民接近35萬人。
寫在中國情人節七夕:兩岸婚姻家庭的歡喜與別離
8月25日是農曆七月初七,即「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古老傳說,使這個夜晚成為中國的「情人節」。1987年兩岸恢復民間交往以來,一段段「海峽情緣」甜蜜來襲,已有逾39萬對兩岸配偶「牽手」,並以每年約1萬對的速度增長,為「愛」留在大陸也成為不少台灣人的選擇。
和大陸共同成長 台灣樂器產業群聚漳州
「我們是和大陸共同成長。」公司總經理呂孟哲坦言,和父親在漳州奮鬥的27年裡,公司「由家業到企業,由企業到產業」,背後離不開大陸發展帶來的紅利。在呂孟哲看來,公司最寶貴的資產始終是工人。如今企業車間裡,不乏工作25年以上的工人,其中有在廠裡相識相知的「夫妻檔」,有並肩打拼的兩代人。
「四島經貿文化旅遊圈」:福建東山見證兩岸交流
碼頭喧鬧,漁港繁忙,30多年歷史的東山港興碼頭,在海風吹拂下略顯滄桑卻不掩其活力。在距其3公里處,面積5萬平方米的5000噸級新碼頭正逐漸成形,今年年底竣工後,它將對接大型船舶和對台直航的需求。位於東山銅陵鎮的台輪停泊點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是大陸最早設立的停泊點之一。
昆山台灣人手繪「精神家園」
一草一木皆為畫,一山一水盡是情。「筆墨傳情•藝術連心」台商家屬書畫展正在江蘇昆山舉行,168幅題材豐富、風格迥異的台商家屬書畫新作,或抒情花鳥,或寄情山水,或寫意人物,用筆墨傳遞對昆山的熱愛,用藝術表達對未來的追求。
上海崇明:小小粽子「包」進兩岸姐妹情
看到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台灣人劉若蘊笑得特別開心。劉若蘊兩年前來到上海,在這座城市經營著自己的舞蹈工作室。端午節前,她受邀參加在上海崇明舉行的「崇台一家親、花博聚『粽』情」端午包粽友誼賽,踏上了這座美麗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