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 中國ING
5·12汶川地震十五周年祭 緬懷逝者,致敬重生!(多圖+影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山河破碎、滿目瘡痍,這場浩劫撕碎無數個家庭。今日,大陸多家媒體、微信公眾號紛紛發文紀念5·12汶川地震十五周年祭,緬懷逝者,致敬重生。
氣球事件後首次,中美在維也納舉行重要會晤
關鍵時刻,中美在維也納舉行了一次重要會晤。種種跡象表明,中美最近的博弈,中方的冷處理,確實讓美國有點被動和著急。美國國內外也面臨巨大壓力,包括盟國的抱怨,認為美國需要與中國合作。
大陸從中央到地方大力支持電動車下鄉 開始佈局充電設施
中國大陸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大力度支持新能源汽車(台灣稱「電動車」)下鄉,業內人士認為,農村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廣闊,需要進一步破解充電設施建設用地、用電、服務等難題,滿足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的補能需求。
全球女性第一人!首位完成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女性
中國登山者董紅娟(又名靜雪)於4月26日17時42分登頂海拔8027米的希夏邦馬峰,並於北京時間4月30日夜間獲得國際登山登頂認證網站8000ers.com認證,成為全球首位登頂全部14座海拔8000米級高峰的女性。
印度人口成為全球第一,中國失去第一人口大國的頭銜意味著什麼?
一系列人口統計研究預測顯示,印度將在4月中旬超過中國。而在去年聯合國發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中,也曾預計印度人口將在2023年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對此,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經濟學家蔡昉在新著《人口負增長時代》中指出:人口負增長的事實不會改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預期,但我們需要及時且準確地把握不斷變化的人口數據及其揭示的發展趨勢,警惕「黑天鵝事件」。
秦剛:中國的土地收回來了,就絕不會再失去(附全文)
2023年4月21日,中國大陸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出席「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中國式現代化 世界的新機遇」。秦剛指出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組成部分,《開羅宣言》白紙黑字寫著,《波茨坦公告》清清楚楚印著。
「雙向奔赴」當日可達!中老鐵路開行國際旅客列車
4月13日,中老鐵路從中國昆明南站、老撾(台灣稱寮國)萬象站雙向對開國際旅客列車,兩地乘火車可當日通達。包括鐵路口岸通關時間在內,全程只需10小時30分,旅客便能實現中國和老撾間的「雙向奔赴」。
中國外交部發布《關於阿富汗問題的中國立場》一文(附全文)
4月12日,中國外交部發布《關於阿富汗問題的中國立場》一文,詳列11點表示中方尊重阿富汗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阿富汗人民做出的自主選擇,日前沙烏地、伊朗在中國迎來世紀大和解,中國能否有助中東由亂轉治,改變中東博弈的未來,引發各界關注後續發展。
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 中方就釣魚台、台海問題闡述嚴正立場
4月10日,中日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機制第十五輪磋商在日本東京舉行,中方就日方近期在東海、釣魚台、南海、台海等問題上的動向闡述嚴正立場,要求日方停止一切侵犯中方領土主權、損害中方海洋權益及導致局勢複雜化的言行,不得插手台灣問題。
最具潛力的清潔能源!中國首條「西氫東送」管道納入國家規劃
「西氫東送」起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終點位於北京市,管道全長400多公里,是中國首條跨省區、大規模、長距離的純氫輸送管道。管道建成後,將對今後中國跨區域氫氣輸送管網建設具有戰略性的示範引領作用,助力中國能源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