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快遞機器人正改變中國大陸物流業
近期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的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京東第3.5代「智能配送機器人」亮相。該配送機器人不僅外表乖巧可愛,還充滿科技「內涵」。京東主要想用配送機器人解決配送「最後一公里」難題,機器人搭建多個鐳射雷達、攝像頭,能辨別紅綠燈、自動泊車、人臉識別。到達指定地點後,機器人會根據設定好的時間停靠,等待客戶取件,完成任務後自動返程。
中國大陸農民記錄偏鄉生活成為「網紅」
在中國人氣短視頻社交平台上,記錄返璞歸真原生態生活的視頻近年來備受網友推崇。在這種新文化現象中,有許多中國傳統農民因此走紅,甚至改變原有的生活軌跡。 生於1975年的樂文秋,住在中國大陸5A級景區明月山腳下的宜春市溫湯鎮下鞏村。曾經,他和村裡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謀生,遠離鄉土;如今卻回歸大山,將大山中的生活在互聯網上向人們展示。
西藏的紅酒之鄉——芒康縣納西民族鄉
從陶瓷大缸裡舀上一碗碗紅酒,端到來客面前雙手敬上,這是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百姓的待客之道。在這裡,紅酒是當地的一種「土特產」,家家戶戶基本都會釀制。 當地百姓釀制紅酒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據傳當時法國一位名叫丁德良的傳教士來此傳教,帶來了葡萄種子,並教授當地百姓釀制葡萄酒。從此,種植葡萄和釀制葡萄酒的習俗深深紮根於此。
草原返青、鮮花盛開 內蒙古進入旅遊旺季
隨著旅遊旺季的到來,內蒙古90%以上的旅遊景區已恢復營業。端午節小長假期間,全區接待旅遊者749.63萬人次,旅遊收入高達46.63億元人民幣。 目前,內蒙古依託草原風光和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相繼推出獨具特色的原生態旅遊景點,打造出眾多旅遊路線。
寧夏偏鄉開通自來水 不用再靠「牛馱水」
中國大陸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因地幅遼闊,城鄉差距極大。至今仍有偏鄉地區的民眾沒有自來水可用。 「愁水」便是西海固老百姓最深刻的記憶。一年到頭不見雨,這裡的人們因缺水而貧困。靠牛馱水翻山越溝找水吃,成了長久以來讓人膽怯的苦。 2016年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通水後,2.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這才擁有了水龍頭。
西藏波密:讓美麗冰川變為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
波密縣地處西藏東南部,擁有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聚集地。縣域境內冰川超過2000座,是世界公認的「冰川之鄉」。 在旅遊業發展中,波密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全力打造冰川觀光品牌,同時採取嚴格環保措施,確保人類活動對生態影響降到最低,讓最美冰川變為農民致富的金山銀山。 昔日寂靜冰川腳下燃起旅遊熱,樸實的藏族村民過上了不離村就能安居樂業的新生活。米堆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已全部脫貧。
中國大陸社會各界為2019高考生暖心「護航」
一千多公里外的國家級貧困縣雲南會澤縣,1400多名考生也迎來了好消息。6月3日,經過多部門努力,一條長約兩公里、寬約六米的砂石路鋪展在會澤縣東陸高中師生面前。 今年,東陸高中的301名考生將在全縣三所普通高中和一所職業高中參加高考,其他學校也有1100餘名考生來東陸高中參考。
海南儋州古鹽田:傳承千年的曬鹽文化景觀
據傳唐代天寶年間(西元742年至756年),一群福建籍鹽工為避「安史之亂」渡海來瓊至儋州峨蔓,一改「宿沙煮海」的傳統「煮鹽」技法,首創利用火山岩槽曬鹽的獨特工藝並流傳至今。 這些形態各異的鹽池、大大小小的石鹽槽,在深深淺淺的沙灘上星羅棋佈,像是從大海深處踏浪而來,向陸地綿延著海的生命,潤澤著與它相伴相生的人們。
今年中國大陸高考人數1031萬 背後是2000多萬家長的辛酸史
就在6月5日早晨7點半,毛坦廠中學考生集體出征。為了有一個好彩頭。首輛送考大巴的車牌號為「91666」,取諧音「就要666」,希望所有考生都能一切順利。開車的師傅姓馬,也屬馬。寓意「馬到成功」。 毛坦廠中學的孩子大多來自普通家庭。那上萬人送行的人浪中,寄托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夢想。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很多人把高考當成改寫命運的唯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