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
中歐投資協定完成,雙方領導人都說了什麼?
歐中投資協定是高水準的,歐方讚賞中方進一步擴大開放,積極促進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歐中都支持多邊主義,一個強有力的歐中關係有益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性挑戰。
【犇報社評】中歐投資協議,全球進入「後美國時代」的序曲
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秩序,將在區域一體化的基礎上,朝著一個多極共治的國際治理體系邁開大步。尋求外交自主、軍事獨立並且在經濟上逐步實現與美元體系脫鉤的願望,已成為歐盟主要國家重構世界體系的潛台詞。再見了,川普!再見了,單邊主義。
中歐攜手將經濟全球化推往共榮發展
作為全球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中歐合作將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歷時7年、35輪談判,中歐以實際行動共同向世界釋放清晰有力的信號,推動歷史朝向世界共榮的正確發展。中歐投資協定帶來的市場機會、發展機會,將惠及中歐雙方企業乃至全球企業。
【犇報專題】RCEP與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
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歷經8年談判後,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終於宣告誕生。東亞地區,覆蓋東盟、中日韓等經濟體,擁有22億人口。RCEP照顧到不同國家國情,給予最不發達國家特殊與差別待遇,可以說最大限度兼顧了各方訴求。分析人士表示,這將促進本地區的包容均衡發展,使各方都能充分共用RCEP成果。
【犇報專題】開放中國:進口博覽會掃描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全球疫情背景下的盛會,和過往兩屆有什麼不同,都有哪些亮點?中國大陸擁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其中中等收入群體約4億人,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之一。大陸的「雙循環」戰略,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請見犇報專題介紹。
【犇報社評】RCEP協定,一個沒有美國的亞洲
RCEP標誌著東亞國家從大國博弈的地緣政治依附,走向地緣經濟自主化的發展道路,既作為冷戰國際分工體系的結果,也是冷戰地緣政治架構的終結。美國向來將東亞地區視為禁臠,是其鞏固西太平洋霸權的戰略前延。可以想見,美國對於RCEP成功簽署是如鯁在喉。一句話,不存在一個沒有中國參與的東亞一體化,也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日本參與的東亞一體化,但卻可能出現一個「沒有美國的亞洲」。台灣,準備好了嗎?
俄媒:中國做成了美國沒做成的事
俄媒刊載俄高等經濟學院教授文章,指出中國做成了美國沒能做成的事——將亞洲除印度外的大型經濟體凝聚在一起,打造新的地區一體化議程。文中表示RCEP的特點還在於其定位。中國和夥伴實際上提出了共同擺脫危機的計畫,這在成員國的聯合聲明中得到了清晰體現。落實它將能鞏固中國地位並部分恢復其聲譽。RCEP的簽署已使華盛頓的形象蒙受打擊。倘若協定獲批並充分實施,美國的損失將是戰略性的。
G7擴容矛盾加劇韓日緊張關係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對美國有意擴大七國集團(G7)架構並邀請南韓參加今年峰會表達了反對意見。6月29日,南韓總統府青瓦台不具名高官指責日本習慣於「禍害」周邊國家卻拒不認錯反省,簡直「無恥之極」。分析人士認為,日本反對南韓參與G7峰會,既是擔心南韓在國際場合宣傳歷史問題,也是想維護其G7唯一亞洲成員國的地位,還有借對韓強硬挽救安倍支持率的目的。
【犇報社評】科技冷戰,制裁華為是美國至上主義作祟
美國對華為進行科技遏制並迫使西方盟友站隊,不管手段如何粗暴,對全球經濟復甦會帶來多大的傷害,都屬勢在必行。只不過,將這種冷戰思維鑲嵌在全球供應鏈時代背景下,不但說明了美國在霸權式微下戰略手段匱乏的窘境,也暴露了川普政府面對防疫不力和經濟衰退,為了轉移國內政治壓力下的病急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