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社評】中歐投資協議,全球進入「後美國時代」的序曲

By / 2021-01-21 18:11:21 /
犇報社評
國際貿易
美國
歐洲
摘要:

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秩序,將在區域一體化的基礎上,朝著一個多極共治的國際治理體系邁開大步。尋求外交自主、軍事獨立並且在經濟上逐步實現與美元體系脫鉤的願望,已成為歐盟主要國家重構世界體系的潛台詞。再見了,川普!再見了,單邊主義。

xxx圖為2020年6月19日,往布達佩斯的中歐班列直達列車在重慶團結村站準備發車。(圖/新華社)

2020年的開春格局相當嚴峻,新冠疫情依然肆虐,不斷變異的病毒,挫折了人們對疫苗上市的樂觀情緒。西方治理體系的危機,不僅表現在疫情控管的失能,也表現在美國國會所上演的「風景線」。許多觀察家認為,這是一個制度性崩壞的表徵,起碼是對長期被灌輸的「美式民主」信仰崩塌的開始,揭示著一個「後美國」時代的來臨。

「從現在開始,沒有人會像以前那樣看待、尊重、敬畏或依賴美國」——美國外交學會會長理查德.哈斯的語重心長並非毫無根據——歐洲國家與美國的關係已今非昔比,作為美國印太戰略地緣政治要衝的東盟國家,也拒絕在中美關係中選邊站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相繼簽署,意味著川普政府通過「反華聯盟」來建構新冷戰地緣政治格局的意圖已然破局,堅持和平共處、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對話協商的多邊主義才是國際社會的主旋律。

新冠疫情改變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近9500萬個病例,超過200萬人的死亡數字,疫情所帶來的直接傷亡,遠遠大於一次中等規模的戰爭;在這個通過物與物的交換所連繫起來的人與人的世界,人流交往的管制意味著商品交易的中輟,疫情對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影響,可能還需要一段相當時日才能清楚地做出總結。目前,我們還正奮力的搶渡第一個險灘。

經濟活動的過程是生產、流通和分配的總過程,既包括了生產要素的流通和組合,也包括了直接生產過程和商品交換過程,當然,更包括了藉由國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所完成的收入和分配的統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鬆脫掉落,就意味著資本循環的受挫,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所謂衰退,就是社會再生產的縮小規模。疫情期間,為了避免大量的商品囤積,生產停擺、設備閒置、商鋪歇業、就業崗位流失,大量的資本退出生產過程和商品流通領域,以貨幣型態在金融市場到處衝撞,一場趁火打劫的資本饗宴正在洗劫所有辛勤勞動者的生活。

各國政府競相以貨幣寬鬆為手段的「救市計畫」,無疑是添柴加火。根據美國聯儲局的所披露的信息,新冠疫情以來,全球央行及政府所提出的刺激方案,總支出高達18.4萬億美元,其中包含7.9萬億美元的貨幣刺激與10.4萬億美元的財政支出。這場超過全球GDP20.8%的財政與貨幣放水,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的強勁回溫,不管是湧向能源、礦產,湧向股市、匯市,還是房地產市場都將是一場災難。它就像一個不知何時會崩潰的堰塞湖,不管是細水漫流的通貨膨脹,或是瞬間潰堤的資產泡沫,在資本全球化下早已危如累卵的中等收入階層和貧窮人口,終將是危機最後的承擔者。

再加上,近年來美國川普當局不顧它國利益,大搞單邊主義,炮製地緣政治衝突,企圖裹挾盟國共同圍堵中國,建構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輻射型的單極體系,給全球秩序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性和不確定性。因此,主要貿易國家都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要嘛,繼續臣服於美國的霸權意志,讓自己的國民經濟持續為美國人民的消費輸血,藉以換取美國所提供的安全保證;抑或是,堅持戰略自主,走向經濟民族主義,通過貨幣貶值、提高關稅與財政補貼等政策手段,讓市場從屬於國家,藉以保護本國產業免於受到跨國資本的侵蝕,但必須承擔政治民族主義情緒升高所帶來的戰爭風險。世界秩序,再一次地走到「人類歷史的十字路口」。

問題是,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特別是近年來在AI自動化的加持下,如果沒有一個足夠龐大的民族市場作為支撐,研發費用與設備投資都必須依賴海外市場的擴張才能順利回收並實現盈餘。放眼天下,除了中國大陸有超過6萬億美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以及品項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多少有點底氣,真正能夠「關起門來搞自給自足」的國家,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病毒雖然在空間上拉大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所帶來的經濟衰退卻更加凸顯人與人、國與國的唇齒相依。過去數十年來,在資本全球化下所建構出來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就是為了克服「規模經濟」的制約,透過生產要素的跨國配置所發展出來的國際分工和貿易體系。如今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誰也離不開誰!面對危機,重構多邊主義的國際治理體系就成為驅動世界經濟和平穩定發展的唯一出路。

xxx

2020年年底,中國與歐盟結束七年談判,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繼去年11月東盟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之後,地緣經濟的另一次重大進展,它不僅標誌著中歐經濟關係的加速升級,也標誌著國際經貿秩序跨越了美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障礙,重新回到多邊主義的道路。

許多人習慣性地將它擺在中美博弈的天秤上來秤斤論兩,衡估得失,計較輸贏,卻忽略了它對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到2025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31%,美國只有11%。歐盟國家積極加強全球合作,特別是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逐漸擺脫美國的控制,跨越意識形態的干擾,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將為全球多邊貿易的穩定、多極地緣政治的平衡提供重要保證。

東盟國家與歐盟國家的相繼背離,說明美國在二戰後通過經濟援助與軍事集體安全所建構起來的霸權體系開始鬆動,那個以「馬歇爾計畫」、「亞洲復興計劃」來捆綁地緣政治格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秩序,將在區域一體化的基礎上,朝著一個多極共治的國際治理體系邁開大步。尋求外交自主、軍事獨立並且在經濟上逐步實現與美元體系脫鉤的願望,已成為歐盟主要國家重構世界體系的潛台詞。再見了,川普!再見了,單邊主義。

◎本文同步刊載《兩岸犇報》第244

【延伸閱讀】
RCEP協定,一個沒有美國的亞洲
後川普時代,拜登能夠找回「美國的靈魂」嗎?
反萊豬元年
里程碑!中國經濟總量躍上一百兆元
前美駐華大使:中國正嘲笑我們美國
【海外通訊】拜登能否讓美國重新領導世界?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