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金廈大橋只是遲早的事 早被這兩人給決定
蓋金廈大橋只是遲早的事,關鍵只在政治問題,在毛澤東與蔣介石為對付美國「台灣獨立」陰謀的默契下,留下金馬作為中國內戰遺留的痕跡。這個格局,是民進黨當局選擇親美抗中也難以超克的格局,讓兩岸同屬一中的分斷問題,淪為在各議題中以打口水戰的方式自我消耗。
柯文哲6月18日去金門輔選時提議建「金廈大橋」,並表示「做一條橋,金門的問題就解決一半」,言論一出挑動兩岸敏感神經引起爭議。陸委會批柯「無知主張」無視金廈大橋衍生的巨大國安風險,綠營更宣稱是在為解放軍開路,批柯為現代吳三桂。然而「金廈大橋」是民進黨在野時也提出的政見,只是民進黨的「雙標」與「時空背景不同之術」已讓人見怪不怪。至於藍營,則依然找不到自身在兩岸議題上的立場,在金廈大橋完全失語。
評論上,早已有人點出癥結。例如聯合報短評指出建不建金廈大橋,像是一道心理測驗,主張兩岸不惜一戰的人,把金門看成反共前線與軍事要塞,本就不珍惜台灣利益,哪還會在乎金門人的安危?知名網路評論「逆風的烏鴉」則點出金廈大橋對民進黨而言確實是國安問題,因為若金門和對岸形成共同生活圈,將示範兩岸和平共榮發展的可能,因此問題只在於「要不要繼續犧牲金門人」而已。
但若把歷史縱深拉開來看,蓋金廈大橋只是遲早的事,其所產生的爭議,只反映台灣內部的自我消耗;以及親美抗中的民進黨,最後是否也要犧牲台灣人而已。
蓋金廈大橋只剩政治問題
為何說蓋金廈大橋只是遲早的事?以地理位置與經濟效益來看,金門與廈門一水之隔,相距僅1.8公里,明清以來,金門先民從廈門、泉州、漳州等地遷入,早已相互往來,只因內戰、冷戰才人為地將金廈民眾硬生阻絕,直到2001年1月「小三通」才突破隔絕。
對金門人來說,能與大陸往來當然增添更多便利與發展機會。對大陸而言,能促進金門繁榮,更能示範兩岸在和平穩定下的共贏發展。眼前,金門民生用水逾七成來自福建供水,金門人在廈門置產買房,都正一步一步體現這趨勢。
當大陸已放眼兩岸台海通道的基建能力下,建橋技術更早已不是問題。因此,蓋金廈大橋最後的關鍵,只剩政治問題。而這政治問題的格局早在八二三砲戰後就已決定:決定兩岸問題是中國內部的分斷問題。
毛澤東與蔣介石的「一個中國」默契
1958年時,美國在毛澤東發動炮擊金門時,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多次私下勸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但都遭到蔣介石嚴辭拒絕。蔣介石深知美國試圖放棄金馬,讓台灣從中國「獨立」出去,並以「兩個中國」的方式來鉗制中共。
台灣獨立與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一個中國」理念背道而馳,引起蔣介石嚴重不滿,美蔣之間也因此產生尖銳的矛盾。在杜勒斯後來回答記者表示「我們沒有保衛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時,美國欲建「台灣獨立國」的陰謀,被毛澤東敏銳地觀察到,毛澤東迅速改變作戰方針,提出「要解決台、澎、金、馬一起解決。中國之大,何必急於金、馬」。
從此,兩岸在金門「單打雙不打」的隔海炮擊攻防,成為毛澤東與蔣介石「一個中國」的「默契」行為,共同對付美國欲行的「台灣獨立」,讓中華民國在冷戰格局的夾縫中延續至今,沒有如美國所願跟上二戰結束後的殖民地獨立潮,並留下今天金門、馬祖隸屬福建省這讓民進黨尷尬不已的疙瘩,以及勢必出現的金廈大橋爭議。
蓋金廈大橋只是遲早的事
蓋金廈大橋只是遲早的事,關鍵只在政治問題,而在毛澤東與蔣介石為對付美國「台灣獨立」陰謀的默契下,留下金馬作為中國內戰遺留的痕跡,將兩岸問題的格局定調在中國內部的分斷問題。
這個格局,是民進黨當局選擇親美抗中也難以超克的格局,台灣的統治階層,從執政黨到在野黨,為維護既有利益,也以維持現狀為最大共識,成為不敢改變現狀的反動派,讓兩岸同屬一中的分斷問題,淪為在各議題中以打口水戰的方式自我消耗。
2019年,大陸召集兩岸40多名專家齊聚福建福州,就馬祖至福州的榕馬大橋、金門至廈門的金廈大橋展開專門研討,初步形成兩地通橋方案。並提出金廈大橋計畫以廈門本島為起點,經過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再連通金門島。同時根據大橋不同區段的車流量需要,分別設計4至8車道的橋樑。
看著台灣不斷內耗,中國大陸自信而穩定地走自己的路,蓋金廈大橋真的只是遲早的事。相信當決定蓋橋的那一天到來時,也是台灣停止內耗,開始真正為人民福祉做建設的轉折點。
【您可能有興趣】
‧ 金門民生用水逾七成來自福建供水
‧「台海通道」兩岸通車!最難解決的不是技術,是政治問題
‧ 平潭跨海大橋建成:北京連通新竹的高鐵線只差68海哩
‧ 福建提「新四通」深化兩岸交通發展 投資平潭30億元建對台機場
‧ 棋子不該知道棋盤的存在:在台灣看不到烏克蘭的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