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三百年的雲南傈僳族
走進雲南藏區(系列一)
在中國大陸,藏區不僅僅是指大家耳熟能詳的西藏,還包括四川、雲南、青海各省的部分地方。兩岸犇報記者陳崇真與「雲南藏區採訪團」一行,前往「香格里拉」,考察採訪當地喇嘛廟、佛學院、企業與少數民族村寨,為台灣讀者帶來第一手藏區各族人民的生活采風。 雲南省迪慶維西「傈僳族」(ㄌㄧˋㄙㄨˋ)自治縣葉枝鎮同樂村是目前中國大陸境內規模最大的傈僳族山寨,2012年被雲南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按】
在中國大陸,藏區不僅僅是指大家耳熟能詳的西藏,還包括四川、雲南、青海各省的部分地方。兩岸犇報記者陳崇真與「雲南藏區採訪團」一行,前往「香格里拉」,考察採訪當地喇嘛廟、佛學院、企業與少數民族村寨,為台灣讀者帶來第一手藏區各族人民的生活采風。
雲南省迪慶維西「傈僳族」(ㄌㄧˋㄙㄨˋ)自治縣葉枝鎮同樂村是目前中國大陸境內規模最大的傈僳族山寨,2012年被雲南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木楞子」的傳統建築,三百年來不斷修繕保存至今,是傈僳族村民至今生活於此的象徵,也是傳統文化完好保存的體現。
本報記者一走進同樂村,歌舞聲中迎來村民遞上的自釀大麥酒作為歡迎。隨後村民跳著當地傳統舞蹈「阿尺木刮」,意為「山羊的歌舞」,是僳僳族人民在重大節日與場合時歡唱的歌舞,分別由男女方各自帶隊領唱,在歌聲中較勁比拚,若難分軒輊,甚至能唱上一天一夜。
同樂村傈僳族目前有137戶,居住於海拔2600公尺,居民以放牧和種植經濟作物為主要收入,除種植玉米、蕎麥,還有貴重中藥材,包括當歸、桔梗、重樓。此外,村民也手工縫製傈僳族傳統服飾,女裝一整套就可賣到4000到5000元人民幣(約台幣兩萬到兩萬五)。
同樂村之所以能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在於村莊保留傳統建築「木楞子」,其建築特色是不上漆、不用鐵釘、全靠木料裁割後鑲嵌。「木楞子」通常一樓用來養牲口,二樓給人住。一戶一戶逐坡而上的傈僳族傳統建築,成為同樂村最具特色的風景。
傈僳族為北方游牧契丹族後裔,先祖在雲南迪慶維西紮根,成為傈僳族的發源地。傈僳族遍布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連瑞典、英國都有傈僳族人民,在傈僳族重要的闊什節慶(相當傈僳族的農曆春節,時間在12月24~27日),同時會舉辦尋根之旅,讓海內外傈僳族回到發源地一同慶賀。
葉枝鎮也同時是傈僳族音節文字的發祥地,由傈僳族農民哇忍波在1920年創造。據《哇忍波自傳》記載,光緒二十六年時,哇忍波出生於貧苦農家,因幼年喪父沒錢安葬,向同村地主典當土地籌錢,然而因沒有白紙黑字的文字記錄,當好不容易存到錢要贖回土地時,地主卻不認帳。
哇忍波認為如果能像漢人那樣,將重要契約用白紙黑字記錄下來,就不怕賴帳了。哇忍波因此創造傈僳族的音節文字,根據後人整理,除去重複出現的,共計918個字,標識維西傈僳族語言的全部音節。
此外,半放牧半農耕生產方式,讓傈僳族得以將其文化保留三百多年,但如今也面對著現代化發展的問題。村內的小朋友上下學踩慣的泥土路,直到近幾年才改善成水泥路。當記者詢問村中上大學的人數時,葉枝鎮文化站羅娟站長表示今年有四位村裡的學生考上大學,在同樂村現有的條件下已屬難能可貴。
由於同樂村的發展還不能滿足村中青壯年人口的求職問題,在縣級政府組織並提供車資的協助下,許多同樂村勞動力到深圳、廣東等地打工。近幾年,村子也發展旅遊觀光,村內目前已有11間民宿,讓外地的散客來到同樂村體驗傈僳族在地生活。
近幾年,中國大陸積極推動扶貧,同樂村也是扶貧的對象。官方在檢驗脫貧的標準中有一條為住屋能防雨避風,然而傈僳族的傳統建築工法,卻無法做到完全避風。因此,在維護傳統建築與脫貧問題上,當地政府推出了兩個方案供村民選擇,一為在傳統建築內側加裝木牆內壁,達到防風效果;另一方案則在平地另建新樓,讓願意遷居的村民搬離傳統居住地。
三百年來,傈僳族維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如今面對保存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的整合,考驗著傈僳族人的智慧。眼前同樂村正積極申請成為大陸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期望更多資源的進駐,讓同樂村傈僳族村民能在維持傳統文化下,過上更為便利的生活。
【延伸閱讀】
中國大陸少數民族傈僳族 下山開啟新生活
【走進雲南藏區】
系列一:走過三百年的雲南傈僳族
系列二:雲南啟別村打造藏區鄉村旅遊
系列三:瑞士藏僑返鄉打造香格里拉特色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