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犇報專題】開放中國:進口博覽會掃描
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全球疫情背景下的盛會,和過往兩屆有什麼不同,都有哪些亮點?中國大陸擁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其中中等收入群體約4億人,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之一。大陸的「雙循環」戰略,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請見犇報專題介紹。
馬首回家了 160年來首件回歸圓明園
12月1日馬首銅像終於「回家」了,回到原屬地圓明園。成為圓明園慘遭焚掠160年來,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文物回歸不只是失而復得,更反省帝國霸權侵略殖民的歷史教訓。當前中國積極找回這些失去的文物,希望能讓它們「回家」。
牽引兩岸味蕾 海峽「林博會」在福建三民開幕
17年前,黃群和看好大陸的創業前景和福建的種茶環境,跨越海峽前來發展。不過,直到前幾年,他的幾百畝茶園生產的東方美人茶仍主要反銷台灣。在本屆林博會期間舉辦的三明市秋季茶王賽中,黃群和公司的「全香東方美人」榮獲了該品類銅獎。
中國與中亞農業合作,成果幾何?
儘管遭到新冠疫情巨大衝擊,中國大陸和中亞地區的農業合作並未受到大影響。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強勁復甦,大陸市場不斷擴大中亞的農產品進口。同時,大陸農業科技也「出國」,幫助中亞農作物產量提高,保障當地糧食安全。
千年魯山花瓷:從繁華落盡到重獲新生
「花瓷」全稱花釉瓷器,以花釉瓷鼓而聞名。遺憾的是,隨著歷史的演進和朝代的更替,魯山臨近國都的地理優勢不復存在,加之地處山區,水路運輸不暢,一代名瓷繁華落盡。魯山人沒有忘記千年技藝。2006年,魯山段店瓷窯遺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州台灣會館的舊影新顏
福州台灣會館11月1日復建開館,其前身是清末專供台灣士子來福州參加科舉考試的棲息之所,如今將打造成兩岸交流新平台。福州台灣會館於1883年由晚清分巡台灣道劉璈倡建,並於1884年建成,為清末專供台灣士子參加福建鄉試、進京會試時棲息之所。時代變遷之下,兩郡試館原址已不存。
疫情下非洲經濟復甦之路艱難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非洲經濟的脆弱性凸顯。分析人士認為,雖然非洲各國已採取各種應對措施,但非洲經濟復甦之路依然艱難。近年來,非洲各國經濟增速參差不齊,多數國家增長常低於預期。疫情衝擊之下,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問題顯露,前景更不明朗。正如IMF報告所說,非洲多數國家仍在謹慎放寬封鎖限制,在控制疫情和刺激需求重啟經濟之間艱難尋找平衡。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中國首次挑戰從月球「挖土」回來
11月24日4時30分,大陸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大陸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五次任務。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3次飛行。
俄媒:中國做成了美國沒做成的事
俄媒刊載俄高等經濟學院教授文章,指出中國做成了美國沒能做成的事——將亞洲除印度外的大型經濟體凝聚在一起,打造新的地區一體化議程。文中表示RCEP的特點還在於其定位。中國和夥伴實際上提出了共同擺脫危機的計畫,這在成員國的聯合聲明中得到了清晰體現。落實它將能鞏固中國地位並部分恢復其聲譽。RCEP的簽署已使華盛頓的形象蒙受打擊。倘若協定獲批並充分實施,美國的損失將是戰略性的。
新冠病例破千萬 美國社會撕裂
「如果說這個國家的醫療危機和政治危機曾經是分開的,那麼現在不是了。」11月9日,美國又遭遇一個冰冷的數據,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000萬。而疫情還在繼續蔓延,沒有放緩跡象。新冠疫情肆虐與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種族矛盾突出等多重危機交織,加深美國社會撕裂。





.f037c45eddfbcf86.jpg)


_1.660588e94364caf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