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

《兩岸犇報》第243期:毒蘋果札記

4 年前 / 0

《兩岸犇報》第243期:毒蘋果札記
2020.10.25 光復與回歸
2020.11.23 《假面舞會》
2020.11.26 秘笈
2020.12.1 凱子葡萄酒
2020.12.7 一跪了之

今韻華章掌上情緣 兩岸青少年同習木偶文化

4 年前 / 0

11月21日,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在福州開營,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泉州、漳州及台灣等地木偶劇團,為兩岸青少年舉辦研學交流活動。發源於福建閩南地區的木偶戲演變分為掌中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特別是掌中木偶戲也就是布袋戲,於明末從閩粵沿海一帶傳入台灣,經過守正創新,融入現代聲光電元素,吸引了大批年輕受眾。

人生課題 閩台合作劇碼《12.3坪》福州上演

4 年前 / 0

《12.3坪》編劇、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名譽教授紀蔚然,因為疫情無法前來福州觀看首演。這是他繼去年自己與福建人藝合作推出「家庭倫理三部曲」之一《盛宴》之後,今年又合作推出三部曲之二《12.3坪》。

深圳奇跡:從邊陲小漁村到現代化國際大城市

4 年前 / 0

1981年夏天,我有機會到成立剛好一年的深圳經濟特區看看。當時深圳正在大興土木,塵土飛揚,實在看不出什麼明堂,更不敢想象一個前景不明的經濟特區,40年後竟然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邊陲小漁村變成一個國際矚目的現代化大都市。深圳用40年的時間,走過了外國一些大都市上百年才完成的歷程,深圳的兌變不愧為人間奇跡。

《兩岸犇報》第241期:毒蘋果札記

4 年前 / 0

《兩岸犇報》第241期:毒蘋果札記
2020.10.20 罰
2020.10.26 棺材與鈣
2020.10.31 媒
2020.11.6 橫地先生(1943.1.31-2020.10.20)
2020.11.13 下雨了
2020.11.16 柔情

大陸新網路流行語 你今天「內卷」了嗎?

4 年前 / 0

內卷(involution)一詞,源於柯利弗德·格爾茨的《農業的內卷化:印尼生態變遷的過程》,作者討論爪哇島的農業始終是勞動密集型,停止演化,並未產生技術或者政治的變革的現象。「內卷化」在1985年,被中國學者黃宗智引入中國農村研究。之後,這個詞被引申到不同的領域,如今,已然成為互聯網高頻詞,指長期停留在一種簡單層面的自我消耗和自我重複現象。互聯網上,「內卷」背後所代表的時代情緒,比本身的意義更重要。

《兩岸犇報》第239期:毒蘋果札記

4 年前 / 0

《兩岸犇報》第239期:毒蘋果札記
2020.09.23 補遺
2020.09.30 雜思與懸想
2020.10.10 豪豬
2020.10.16 東海火龍果

中國人民文學的脊樑 曾健民醫師手稿再刊

4 年前 / 0

1927年正是中國新文學經過風風火火的10年之後,中國文壇出現了包括魯迅在內的許多有成就的作家。當年9月,有位瑞典考古學家到上海了解到魯迅的文學成就後,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被魯迅婉拒了。1930年代中期,瑞典也曾有意提名魯迅,但魯迅還是謝絕了。魯迅回信強調了中國人的正直脊樑。

我與一條河 | 讓每條河都歡快地流淌

4 年前 / 0

【編按】「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的祖國》出自電影《上甘嶺》,導演沙蒙在邀請喬羽作詞時曾要求:「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只希望將來這部片子沒有人看了,這首歌還有人唱。」喬羽左思右想,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長江時的場景,才把歌詞寫了出來。沙蒙後來曾問為何不用「萬里長江」或「長江萬里」,喬羽也在後來的回憶解釋說道,「因為每個人記憶裡,家鄉都有一條大河,而這條河,就代表著祖國。」藉此,犇報轉載《人民日報》副刊「人民日報文藝」專欄的「我與一條河」專題,介紹四位作者與他們心中那條河流之間的故事。

庚子中秋夜懷曾健民醫師

4 年前 / 0

二○二○年十月一日,是傳統的中秋(陰曆八月十五日)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一週年的節日。「七十一」也是曾健民醫師的逝壽。曾醫師畢生致力於「民族再統一」、「台灣再光復」、「反帝國主義」、「去殖民」、「清理皇民化遺毒」的志業。生前執業之餘,勤勉著述,皇皇八巨冊台灣戰後史相關著作,都是可以藏諸名山的金櫃石室之書。二○一八年宣告退休後,本擬展開更宏大的寫作計畫。不意壯志未酬,撒手竟去,慟哉!

第 11 頁,共 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