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

魯迅今日還能教我們什麼?

5 年前 / 0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病逝,這位大文豪留給孩子的遺言卻是不要做空頭的文學家。魯迅不是高踞在上的、傲然不可親近的文學導師,他總是親切有味,深知人情世故而不世故的,保持孩子似的純真。只有這樣葆有童心的作家才有活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跨越各種文化的藩籬界限而成就寬厚博大的胸懷。文學藝術之所以可貴,正在於文學能夠涵養讀者對於他人的同情理解,能夠消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使不同時代、民族的心靈能夠真誠地結合在一起。我們今日閱讀《吶喊》、《徬徨》時仍然從字裡行間獲得感動與警醒,那都來自近代中國苦難的歷史與魯迅的智慧和純真。

《兩岸犇報》第217期:毒蘋果札記

5 年前 / 0

《兩岸犇報》第217期:毒蘋果札記
2019·11·22 飛沫
2019·12·01泉州四題
2019·12·13 南京大屠殺

《兩岸犇報》第215期:毒蘋果札記

5 年前 / 0

《兩岸犇報》第215期:毒蘋果札記
2019.10.18 芭樂
2019.11.13 才子佳人
2019.11.15 「音樂公社」回訪

【人間書訊】《倒退著走進未來——文化研究五年集》

5 年前 / 0

這些體式雜亂的文字之所以能放在一起,完全是因「文化研究」之名。它是個嘗試,嘗試著跨出文學領域,看看更大的世界;嘗試著用一套還並不很熟悉的知識和理論重新結構對世界的認識;嘗試著走出書齋和學校,走進更大的人群,了解他們,理解他們;嘗試著轉換一下身分,重新體會向實踐者學習的狀態;嘗試著更直接地面對現實和社會問題;嘗試著重新思考知識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人間書訊】《無悔:陳明忠回憶錄》

5 年前 / 0

1929年1月2日出生於高雄岡山的陳明忠是知名社會運動家、社會主義理論家。陳明忠在戒嚴時期兩度被捕入獄,是台灣最後一位政治死刑犯,總共坐了21年的黑牢。二二八事件時是台中農學院學生兼謝雪紅領導的二七部隊(到埔里後改編為「台灣民主聯軍」)突襲隊長。一生經歷日本殖民統治、二二八事變、五O年代白色恐怖、黨外民主運動。他用一生的實踐、反省和思辯,探索著民族和平統一的未來和人類全面解放的道路。

【人間書訊】《人間思想》第20期:馬克思主義在東亞

5 年前 / 0

在當下的「後冷戰時代」,「馬克思主義」常常可能成為被刻板印象化的標籤,對「東亞」的討論開展多年卻進展徐徐。在這樣的考慮之下,我們選取了四篇重「分析」少「判斷」的文章,並依照文章內容的時空順序排序。這樣的做法,希望能盡量避免過多的「定論」,不是去評斷「這是當時或當下的局限」,而是希望我們和讀者都能更多地去思考自身歷史及當前所在的位置,從中尋求前進的可能和保證。

賴聲川專訪:希望讓海外觀眾看到更多中國現當代原創戲劇

5 年前 / 0

「這是很讓人感動的,你會發現人類有著共同的語言,叫做戲劇。」賴聲川認為,雖然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但是大家都認可對人性共同之處的展示。

東歐女孩的「中國夢」

5 年前 / 0

「剛來中國的時候學的是重慶話,學會了我還以為全中國說的都是重慶話,後來才知道原來還有方言。」近日,大陸網絡上一段外國女孩說重慶話的視頻爆紅。女孩洋氣的長相和一口地道的重慶話搭配在一起,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深耕本土藝術 林晉《永和美麗傳說》水墨展

5 年前 / 0

林晉住在永和已五十年,因此林晉以永和印象為墨,以地方文史為筆,勾勒出一系列早期永和之印象。希望能夠藉由純樸而真摯的創作喚起老永和人們的記憶,也讓年輕一代了解古早永和的景象。

《兩岸犇報》第213期:毒蘋果札記

5 年前 / 0

《兩岸犇報》第213期:毒蘋果札記
2019.9.26 孟晚舟(之四);
2019.9.30 度超;
2019.10.3 《德國的浩劫》;
2019.10.4 東風系列;
2019.10.10 宋慶齡的神情

第 15 頁,共 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