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 台灣人在大陸
港澳台居民申辦居住證 在重慶可享4項公共服務
港澳台居住證持有人可以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依法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等各項權利,以及義務教育公共就業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各項公共服務。此外,若在重慶還可享有重慶市規定的4項公共服務。
正港「血濃於水」 在廈台灣人推動無償捐血公益
幾天前,有則新聞報導上海各方積極救治台灣人黃彥豪的故事,今天則要講述廈門台灣人熱心參與無償捐血的事蹟。來自台北的林姵蓁對捐血有一份執著和擔當,這源於父親捐血幾十次的身教。她的Rh陰性血因為太過稀有被稱為「熊貓血」,她志願成為無償為他人捐獻「熊貓血」的「熊貓俠」,在台灣每次接到求助電話都會第一時間趕來廈門捐血。令林姵蓁感動的是,在廈門與她抱有同樣情懷的台灣人很多。
難分難捨上海「小台北」──台灣人的古北情結
「真正的融入是不再分彼此。」 汪美華等不少早期到上海打拚的台商回憶稱,選擇落腳在古北社區等上海西郊方向的樓盤居住,主要因為那時心裡還不夠踏實,隨時準備提著行李回台灣。 地理位置靠近機場,加上獨特的外銷房供給,構成早期上海「小台北」的雛形。而今古北社區也經歷了新陳代謝,一些台灣家庭來了又搬走,還有一些走了又想念這裡而回遷。古北就好像一塊磁石,始終吸引著台灣人。
台灣人黃彥豪 上海求醫救回一命
來自台灣38歲的黃彥豪23日再度造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一個月前,他以危重病患的身份入院治療。這一次,處於康復中的黃彥豪特意來向醫務人員表達謝意。 「這場大病,讓我見識了大陸過硬的醫療水準和醫護人員的高超醫術。」黃彥豪說,這也讓他對上海這座城市更有感情,對在大陸的發展更有信心。
「情繫」山東齊魯文化 兩岸開啟「文旅融合」交流新方向
「情繫中華」系列兩岸交流活動於2001年創辦,邀請台灣地區具有較高藝術造詣和社會影響的文化人士及大陸文化人士參加,至2018年已舉辦16屆。「海峽兩岸旅行商交流大會」也已舉辦多年,是兩岸旅遊業對話交流的視窗和業務合作的平台。
兩岸崑曲人「崑曲之鄉」話傳承議發展
2019年海峽兩岸(崑山)崑曲交流演出暨「5‧18」崑曲申遺紀念活動,16日晚在崑曲發源地江蘇崑山啟幕。兩岸崑曲人共抒創新體會,共話傳承使命。台灣崑劇團團長、著名崑曲學者洪惟助說,崑曲交流是兩岸交流的典範,在雙方共同呵護下,傳承之路將越走越寬。
對抗「非典」(SARS)的台灣人
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跨海飄零70年 九旬赴台老兵張萬龍圓夢返鄉
年輕時張萬龍入伍跟隨國民黨軍隊一路向南,後與家人失去了聯繫。1949年他隨軍從上海搭船去了台灣,因腿部受傷退伍,40多歲時與一名當地女子組成家庭,自此長留台灣。 70載歲月,一個跨越海峽兩岸的團圓夢最終實現。跪在祖墳前,90歲的張萬龍目光炯炯有神,念叨著:「回來了,回來了。」
王碧雲和她的音樂世家
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兩岸崑曲人齊聚上海
上海崑劇團的《浣紗記傳奇》是當下大陸崑曲界「守正創新」之作。該劇跳出崑曲才子佳人的套路,以劇問史,塑造了明代戲劇家魏良輔、梁辰魚、張野塘等崑曲先賢的鮮明形象,融愛情悲歡、歷史興亡和藝術情懷於一爐,令人耳目一新。 與此同時,著名作家白先勇帶著國光劇團、蘇州崑劇院兩班人馬,分別在上海大劇院和東方藝術中心與崑曲迷談戲論道,人氣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