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搶救傳統工藝:穿梭兩岸的「一抹藍」
「這些都是傳統文化,但如果沒有產業化,老人走了,還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從事這樣的工作?」鄭美淑認為,這是兩岸傳統工藝都面臨的問題。大陸是藍染起源地之一。大陸先民渡海來台,帶來了藍草植物和藍染技術。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台灣藍草產業達到鼎盛,產品大量銷往大陸,曾高居貿易輸出品第三名。但工業合成染料興起,天然藍靛染料及相關加工技術迅速消失,斷層了數十年。
「長三角一體化」商機 吸引台商投資項目超過1800個
以「台商聚力長三角、兩岸共用新機遇」為主題的台商參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活動5日在上海舉行。「長三角長久以來就是台商投資大陸的重要地區。『長三角一體化』的規劃藍圖,為台商提供了難得的轉型契機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蕭萬長的這一表態,成為與會台商的共識。
實體書店強勢回歸 大陸打造「線上+線下」立體閱讀空間
曾經浩如煙海的出版物使得愛書人目不暇接,後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深刻影響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如今互聯網+閱讀又走回到線下,線上+線下相結合為大陸民眾打造多層次閱讀空間。
灣生回家的省思 台東的日本地名探查
池上、大原、鹿野村,都是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在台灣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所建立頗具規模的移民村。這一頁日本移民台灣的歷史,到光復後移民全部引揚(遣返)回國,似乎就告一段落。但是當初住在日本移民村的農民,尤其出生在台灣的「灣生」,經過一甲子之後,對「故鄉」台灣的強烈感情與依戀,卻不斷發酵。這些情節由歷史的片段成為文學的藍本,再轉化為影像的呈現,其中不乏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其實,當時移民村的設置,是建立在台灣民眾的血淚史上。
微電影《夢•緣》獲獎:演繹台青登陸故事
11月9日,第六屆「金飛燕」海峽兩岸微電影微視頻大賽頒獎典禮在武漢舉行。由大陸導演李波執導的微電影《夢·緣》從眾多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斬獲「金飛燕」獎,《擱淺的人》、《撿愛》、《最後的記憶》等台灣作品獲得銀飛燕獎、銅飛燕獎、最佳導演獎等獎項。在當前金馬獎與大陸金雞獎的對立氣氛中,「金飛燕」的頒獎,對於兩岸電影人來說彌足珍貴。
兩岸「民族文創」合作前景:西藏文創借助台灣經驗
如何將民族文化深厚內涵融入文創產業?台灣文創學會秘書長鄭懿芬表示「民族文化是調動民族認同感的『鑰匙』。華夏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望引領世界文創產業的發展。」
福建金融助力台灣90後「農二代」
「90後」的楊詠安來自台中,是福建漳平台創園內典型的「台農二代」。大學畢業後,他來到父親公司幫忙經營管理茶山,至今已近7年。今年初,他準備擴大茶山規模時,遇到了資金短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