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家園

兩岸崑曲人「崑曲之鄉」話傳承議發展

5 年前 / 0

2019年海峽兩岸(崑山)崑曲交流演出暨「5‧18」崑曲申遺紀念活動,16日晚在崑曲發源地江蘇崑山啟幕。兩岸崑曲人共抒創新體會,共話傳承使命。台灣崑劇團團長、著名崑曲學者洪惟助說,崑曲交流是兩岸交流的典範,在雙方共同呵護下,傳承之路將越走越寬。

「大家好,小家才會好」──陸配周鳳「緣」來的事業

5 年前 / 0

出生於東北的周鳳,與台灣丈夫合開工廠、創辦培訓學校、開設音樂藝術中心……兩岸姻緣不僅給了大陸配偶周鳳幸福美滿的生活,也為她的事業不斷帶來「靈感」。 「作為一名嫁給台灣人的大陸人,我既了解台灣人的需要,又熟悉大陸的政策,我覺得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台灣「80後」教師王孟筠:在大陸找到築夢舞台

5 年前 / 0

活潑直爽的王孟筠是位「80後」台灣教師,目前任教於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她說:「台灣老師來大陸授課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可大陸學生也同樣需要適應台灣老師,多換位思考,互相體諒。」

對抗「非典」(SARS)的台灣人
【老台胞故事集】

5 年前 / 0

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跨海飄零70年 九旬赴台老兵張萬龍圓夢返鄉

5 年前 / 0

年輕時張萬龍入伍跟隨國民黨軍隊一路向南,後與家人失去了聯繫。1949年他隨軍從上海搭船去了台灣,因腿部受傷退伍,40多歲時與一名當地女子組成家庭,自此長留台灣。 70載歲月,一個跨越海峽兩岸的團圓夢最終實現。跪在祖墳前,90歲的張萬龍目光炯炯有神,念叨著:「回來了,回來了。」

【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第四集:三角湧之戰

5 年前 / 0

新北市三峽區台北大學附近,在1895年7月13日時,曾是隆恩埔戰役的古戰場! 當時日軍運糧隊到隆恩河的清水港時船隊暫時停靠,因天氣酷熱日軍官兵紛紛下水沖涼,此時埋伏在兩岸的800名抗日義軍展開襲擊!該日本小隊幾乎全隊覆滅損失31人,僅4名官兵倖存,是日軍澳底登陸以來單次戰鬥中死傷,僅次於基隆之役者。 如今因為大漢溪改道,當年的隆恩河已不復見,這段台灣抗日史料也從大家的記憶中消失。

【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第三集:台北城淪陷

5 年前 / 0

大概很多人以為1895年6月7日上午是辜顯榮打開台北城北門歡迎日軍進城的?反而不清楚日軍是如何攻下北門, 讓部隊順利入城的?在第三集「台北城淪陷」影片中,我們會細說這段被人們誤解的台灣抗日史,其實另有其人協助日軍攻城! 《兩岸犇報》與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合作,分享【1895 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系列影片於「台灣人與台灣史」專欄,希望讓更多朋友看到這系列影片。

【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第二集:瑞芳之戰

5 年前 / 0

1895年5月31日新任的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從澳底海灘上岸之後,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東武天皇)就日後攻台之對策進行說明,約定6月3日佔領基隆,以確定兵站基地。於是,北白川宮師團長擬定和常備艦隊對基隆海陸合擊之方法,以攻下基隆。 台灣抗日軍的傷亡據當時日本《讀賣新聞》的記載,一千五百人之浙江的寧波兵生還回寧波者僅百人,可見戰況之激烈。而日方為紀念戰死的日軍亡魂,在瑞芳建立日軍忠魂碑。

【1895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第一集:日軍澳底登陸

5 年前 / 0

台灣軍事雜誌最老牌、最有名的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因看到當前台灣社會對日本殖民歷史充滿議論,因而特別製作1895年發生的乙未戰爭紀錄片,介紹這段鮮為人知卻極為重要的台灣歷史,還原台灣本土的重要記憶。《兩岸犇報》與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合作,分享【1895 乙未台灣抗日戰爭】系列影片於「台灣人與台灣史」專欄,希望讓更多朋友看到這系列影片。

王碧雲和她的音樂世家
【老台胞故事集】

5 年前 / 0

1949年國共內戰讓海峽兩岸斷絕往來,當時有一群台灣人留在了大陸,時至今日,他們被人們稱為「老台胞」。生活在大陸的老台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與台灣有著濃濃的血緣親緣關係。本報將陸續刊登這些老台胞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追尋老一代台灣人的個人素養、道德水準、高風亮節和敬業精神,從不同側面折射出老一代台灣人的祖國情懷。

第 35 頁,共 3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