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犇報專題】通往未來的答卷——大陸2020高考
2020年7月7日,大陸1071萬考生在延期30天後走入大學入學的高考考場。這注定是一場不平凡的「大考」,從2020年伊始至高考前夕,大陸社會經歷從疫情到汛情的雙重壓力,既考驗考試單位的應變處置能力,也考驗著今年大陸高考生的韌性。在疫情和暴雨中,2020年大陸高考經受了怎樣的考驗和歷練,一千多萬考生從這場「大考」中又收穫了怎樣的成長,本期「當代中國」為讀者揭曉。
保育意識提高 秦嶺深處能巧遇野生大熊貓、金絲猴
「我們經常見到野生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動物,它們已是我們的『老朋友』。」佛坪嶽壩鎮大古坪村村民何義文說,在嶽壩鎮,有村民曾半個月內4次偶遇野生大熊貓,「看見野生大熊貓已經不稀奇」。
「世界經濟大事件」: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大陸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作出重大判斷——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大陸最高決策層會議首次公開作此判斷。從「轉向」到「已進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功變軌,對於世界經濟來說,其規模和影響堪稱「大事件」。
金沙太陽神鳥何以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對太陽和太陽鳥的崇拜是古蜀千百年傳承的習俗,太陽神鳥是古蜀人早期部落的圖騰,太陽神鳥金飾極有可能是古蜀王舉行盛大祭祀典禮遺存下來的寶物。「神鳥繞日」表達了中華先民向往太陽、崇尚光明的飛天夢想。太陽神鳥金飾就是從金沙遺址出土的「國寶重器」,被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同時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為什麼只有中國人愛喝熱水?
為什麼中國人愛喝熱水?這是Google上有關中國人搜索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也是外國人最難懂的中國之謎。在美國討論社區Reddit上有個神奇的求救問題:我媽只喝熱水,我該報警嗎?就算我們早已對喝熱水習以為常了,另一廂老外總在源源不斷地發出喝熱水的世紀之問。這種互不理解的文化差異似乎早已根深蒂固了。
古來征戰幾人回?中國考古發現還原唐朝士兵戍邊生活
1200多年前,唐朝士兵是如何在「大漠孤煙直」的邊塞戍守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發掘與初步研究,正在解開這一謎團。烽燧遺址出土的紙文書還包括《孝經》《韓朋賦》《遊仙窟》等。胡興軍認為,戍邊官兵把一些典籍、文學及文化觀念帶到了西域,客觀上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十級狂風中點燃一根蠟燭——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重型燃機
這個點火試驗到底有多難呢?打個比方吧,就像在十級狂風中去點燃一根蠟燭。中國引進重型燃機,只要一談到技術轉讓,國外企業都是一口拒絕,這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關鍵核心技術。長期以來,只有美國、日本、德國等少數國家能夠自主研發重型燃機。中國企業用起來不僅貴,還充滿變數。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國外「斷供」了,國內「買不到」核心部件,電廠就只能「癱瘓」。
「比保護大熊貓還難!」中俄如何聯手挽救瀕危的「虎中之王」
野生東北虎被稱為「虎中之王」,主要分佈在俄羅斯遠東和中國東北地區,被列為世界十大瀕危動物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球野生東北虎數量僅有約500隻。為幫助野生東北虎種群恢復,中國政府做出巨大努力。2017年,中國在與俄羅斯、朝鮮接壤地區規劃出146萬公頃土地,作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域。這一區域占地面積比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還要大約60%。
廈門人都在講台語?從方言窺探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
現在台灣的許多青年跑到廈門來,會奇怪為什麼廈門人人會講台灣話?他們不知道閩南語是福建的移民帶到台灣的。台灣3/4的人講閩南語,分為泉州腔和漳州腔,另外客家話占了1/4。漢語隨著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更新,一些古老的用法也隨之流失,但時代的前進並沒有完全洗刷掉漢語的古老意涵,一些東西留存了下來,尤其是在方言裡,從而使我們得以對古老的文化追根溯源。
保住文物就是留住歷史:福建南安一座老橋的拆留兩難
歲月流逝,永貞橋飽經風吹日曬,抵禦洪水侵襲,超過設計壽命,不得不面臨「拆」與「留」的兩難境地。經多方努力,原計畫拆除重建的永貞橋得以保留,將作為景觀橋出現在人們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