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社評
【犇報社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美國遏制戰略的最後一擊
美國以「國內法」為手段來編派世界秩序,干預他國內政,甚至顛覆當地政權的作為其來有自。但問題其實不在美國主觀上「想幹什麼」,而是客觀上「能幹什麼」?美國將「自由貿易」與「遏制政策」綁在一起的戰略手段,最重要的是美元霸權體系的支配力,開啟了冷戰後美國在世界範圍推行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序幕。美國意圖用香港問題來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不過是在當前世界秩序轉移過程中的奮力一擊,非但對中國的威脅有限,反而揭穿了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等美式價值的假面,提供中國人民反思的借鑑。
【犇報社評】國民黨不分區提名,是菁英傲慢而不是權力貪婪
國民黨不分區名單出爐後,許多人把焦點歸咎吳敦義覬覦立法院院長的私心,但真正關鍵是在於背離「民心」,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整份名單與韓國瑜「庶民起義」的選戰主軸兩不搭嘎,與藍營群眾的情感需和對未來的想像,相去甚遠。不分區立委提名,反映的是各個政黨的自我想像。國民黨所提出的名單與支持的社會群體嚴重背離,與其說是肇因於權力的貪婪,更確切地說是根源於權力的傲慢,是久居廟堂的政治菁英對「泥腿子」的不以為然。
【犇報社評】RCEP,區域經濟一體化框架下的「中國因素」
RCEP的出現,勢必對以美元霸權為中心的新自由主義資本全球化經貿秩序形成挑戰,取而代之的是以區域一體化為主要形式的多極共治體系。這將徹底改變世界經貿秩序和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而台灣則將會進退失據,這才是「中國因素」的真實含義。
【犇報社評】「陳同佳投案」,法治主義的坍塌是從政治體制開始
台灣民主政治窮得只剩選舉,一個香港殺人嫌犯「陳同佳投案」引發的爭議,就足以把保障民主政治順利運作的法治主義碰得鼻青臉腫,窘態畢露。政治權力的擴張若突破法治主義籠子,那麼民主政治將無可避免地走向它自身的對立面,不管這種權威是來自於個人,還是集體。
【第134期犇報社評】雙十談話,什麼都可以談但什麼也都沒得說
【編按】三年前2016年時,犇報發表社評〈雙十談話,什麼都可以談但什麼也都沒得說〉,評析蔡英文總統2016年時的雙十談話。今年2019年,中華民國再度歡祝國慶,蔡英文總統也再度發表雙十談話。犇報在此分享2016年時的社評,邀請大家一起來評比經過三年,蔡政府的兩岸政策有多少變化。
【犇報社評】民進黨新「決議文」:台灣離今日的香港還會太遠嗎?
近日民進黨推出「社會同行,世代共贏」決議文,提到「不將台灣的定位侷限於台灣海峽一側,而是以太平洋的台灣、世界的台灣自我期許」,說明民進黨當局對台灣未來定位,從「一個中國」脫鉤,而融入美國的「跨太平洋體系」的戰略意圖。 此舉,非但是自絕於攸關台灣安全與發展的「東亞區域一體化(RCEP)」進程,更是自甘作為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地緣戰略棋子,加速台灣社會的內部分裂,並將台灣推向社會動盪與戰亂的前沿。 可以想見,在民進黨的執政下,「明日的台灣」離「今日的香港」還會太遠嗎?
【犇報社評】大選迷航 消失在台灣視野的RCEP
四年中有一天是民主的慶典,大多數選民自以為可以用選票說了算,但其餘的三年三百六十四天就是民主的長假,選民成了無足輕重的老百姓... 台灣,正像是一艘迷航在百慕達三角洲的帆船,掌舵的水手們不是想方設法的研究瞬息萬變氣候與風向,使用六分儀來精準定位,依靠羅盤來指引航向,卻用投票來選擇方向,並宣稱多數人選出的舵手絕對不會犯錯。天佑台灣!
【犇報社評】黃之鋒來台,是誰給了「兩岸三地公民社會連結」的想像?
鄧小平「五十年不變」的政治承諾,以香港的社會性質在歷史的進程中「必然改變」作為前提。否定「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經驗,否定「一國兩制」本身,不會是對中共當局的否定,也絕不會讓香港更加向西方靠攏,而是加速與中國大陸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大陸在「港珠澳大灣區」的一個組成部份。 一旦「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經驗被證明失敗,非但威脅不了中國現行體制的正當性,反過來是說明了中國制度與道路的優越性,特別是通過深圳的成功經驗來證明。所謂「兩岸三地公民社會連結」不過是昧於形勢的癡人說夢而已。
【犇報社評】退出中國市場,美國對華遏制政策還走得通嗎?
川普政府從加徵進口關稅、遏制「中國製造2025」,甚至要求美國企業退出中國市場的一連串「組合拳」,頗有擺開對華進行新的冷戰遏制政策的陣勢。 問題是,美國傳統的遏制戰略對今天的中國是否還能行得通?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文安立認為,今天的全球格局也與冷戰時期大所不同,世界格局由兩極對立變為多極共治。 文安立的結論是,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技術變革將使美國傳統的遏制政策不再行得通,尤其對中國這樣不打算與世隔絕的國家來說。
【犇報社評】韓國瑜困局,不敢直面兩岸關係和階級問題的本土化
韓國瑜的出線,意味著國民黨正面臨著第三次「本土化」風潮的考驗,只不過,這一次的本土化,不是以省籍為界線,更無關乎地域與統獨,只不過是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堅壁清野的兩岸對抗路線與合作共贏的兩岸和平發展路線的再一次民意對決。 但是,韓國瑜的成敗,卻關乎國民黨能否跳脫傳統黨內「技術官僚」、「催台青」和地方派系三大體系的歷史糾葛,也有可能翻轉藍綠支持者的階級構造,深刻的影響島內的利益格局。 全民最大黨「討厭民進黨」或許是韓國瑜匯集民氣的利器,但絕對是體察民意的誤區,甚至是認識上的陷阱。不敢面對兩岸關係的「庶民經濟」,不碰階級問題的「本土化」,只不過是民進黨台獨思想的尾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