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歧視
川普二度入主白宮後的強硬移民政策令世界不安|對話空間
川普將第二度入主白宮,川普在競選期間提出的對內實施減稅、對外加徵關稅、收緊移民等政策,將大大增加美國「二次通脹」的風險,強硬的移民政策可能間接加劇全球經濟的扭曲和割裂。毫無疑問,川普的政策願景將影響數百萬美國人的生活,乃至全球人民的生活。
又是加拿大!又是印第安兒童無名墓!
2023年1月,薩斯喀徹溫省一個原住民社區宣布,他們在一所寄宿學校舊址附近發現了2000多個「異常點」,並發掘出兒童骸骨碎片,疑似為無名兒童墓地。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一個原住民社區也宣布在聖約瑟夫教會寄宿學校舊址新發現66處潛在墓葬。
西方國家靠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隸經濟實現工業化、現代化
西方國家在全球主導「進步」、「現代化」的敘事,推廣「自由、民主、人權」時,影視產業中對殖民主義的反思,巧妙的被挪用為遮掩後殖民的現實。唯有重新檢視西方的「現代化」敘事,才能明白西方引領人類社會率先進入工業化,根本不是建立在「制度優勢」、「文化優勢」,而是奠基在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隸經濟。
弗洛伊德遇害兩周年 美國非洲裔仍「無法呼吸」
2020年5月25日,「無法呼吸」的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死於白人員警膝下,成為美國人權史上的恥辱一頁。兩年過去了,弗洛伊德事件所激起的變革期待正在慢慢消逝,,美國種族主義問題積弊難改,非洲裔的處境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許許多多人依舊「無法呼吸」。
這座博物館現代堂皇 卻蓋不住美國迫害印第安人的黑歷史
用美國印第安部落立岩蘇族主席戴夫·阿爾尚博的話說,美國發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淚史。種族滅絕和資源劫掠的規模有多大?數字說話:1887年至1933年,印第安人被奪土地達9000萬英畝(約合36.42萬平方公里);15世紀末到20世紀初,印第安人數量從數百萬驟減至25萬——兩個冷冰冰的資料背後有多少血淚故事?細思恐極!
以正義為名的邪惡:種族滅絕與戰爭宣傳
無辜百姓在戰火下的犧牲,自然是令人痛心。然而,拜登以「種族滅絕」指稱俄烏戰爭的內涵,是否言過其實?在帝國主義的發展之中,歐美強權在世界殖民地的擴張中,對於當地民族的侵略、屠戮,才是真正的「種族滅絕」,尤其美國在西部拓荒的階段,對於印地安人的傷害;以及近年在中亞、中東所發起的戰爭行為,更是血淚斑斑,罄竹難書。
過去販賣黑奴、如今種族歧視 美國的種族主義病灶
在美國,種族主義是全面、持續和系統性的。曾經的黑奴販賣史是抹不去的歷史污點,而當今美國社會在就業、教育、衛生等各領域針對有色人種顯性或隱形的歧視依然如故。有評論認為,美國現有的法律體系已無法解決種族不公與歧視,美國必須直面這一貽害深遠的社會病灶。
去華盛頓佈道——致馬龍白蘭度
這首《去華盛頓佈道——致馬龍白蘭度》寫於上世紀七零年代末,距今近半個世紀。發表在《夏潮》雜誌32期,1978.11.1,71、72兩頁,編入五月即將出版的《施善繼詩全編》乙書第87首。舊稿新刊,呼應以美帝為首的五眼聯盟,它們在世界近代史上的豐功偉績。它們在北美洲與大洋洲,執白人至上,上帝選民,斷魂原住民的「種族滅絕」,仿佛事過境遷雲淡風輕。
名為仇恨的「病毒」正在吞噬美國……
美國人在潛意識裡更傾向於區分「我們」和「他們」、「本土」和「外來者」,以強化自己所屬群體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而政客們恰好利用了這一點,頻頻甩鍋、污名化亞裔,煽動民眾排外情緒。一直以來,美國都在向世界輸出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權等價值觀,並常常以此為口實,干涉他國內政。但實際上,美國的民主只是少數人享有的權利,數百萬人民因膚色而被區別對待。
美國反歧視組織一年收到近3800起針對亞裔歧視事件
自去年3月19日至今年2月28日,美國反歧視組織「制止仇恨亞太裔美國人組織」收到3795起各種類型的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事件報告,其中言語攻擊最多,占到總數的68.1%,其後是故意回避和人身攻擊,分別占20.5%和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