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相隔25年,68件流失英國的中國文物終於返還!
11月18日上午,68件流失英國的文物成功回到中國。新追回的68件歷史文物橫跨春秋戰國到清代,包括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一組四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這批文物在1995年時,由英警方向中國駐英使館通報,偵破一起國際文物犯罪案件過程中發現疑似中國文物,歷經多年努力,還剩下68件文物因故無法索回。直至今年,才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中國。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修復壁畫面積250餘平方公尺
阿爾寨石窟的壁畫以西夏和元代為主,因所處的自然條件惡劣,對壁畫修復可以延緩壁畫衰退,使壁畫實現長時間保存。阿爾寨石窟現有65個洞窟、22個浮雕石塔等遺存,其中41個洞窟保存完好,洞窟內壁畫繪有蒙古包、騎射、狩獵和喪葬習俗等場景,是中國草原地區唯一的集寺廟、石窟建築、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
合體了,龍門石窟流散佛首首次實現「數位復位」
當3D列印技術遇到千年石窟,會擦碰出怎樣的火花?近日,在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北壁,一件一比一3D列印複製的佛首造像順利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斷面完全吻合,實現了造像的準確復位。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世紀初,洛陽龍門石窟被大規模破壞、盜鑿,大批石窟造像流散在外。
大雨沖出掩埋的斷碑 明代崇真宮龍紋碑的愛情故事重見天日
今年7月31日,河北滄州下了場大雨。雨後,村民張財源出門辦事,在路上看到蓋樓挖的地基中,被大雨沖出龍紋碑首。經專家比對,這塊龍紋碑首與2013年興濟鎮偶然出土的斷碑基本吻合。斷碑上刻有「中宮」「崇真宮」等字樣,與龍紋碑首上的「弘」字正好前後連接,成為史書記載明孝宗為皇后張氏在家鄉敕建崇真宮的有力證據。
農家女採藥挖出「鎮館之寶」:南宋龍泉窯船形硯滴
「這是一件出土情況不明的採集品,出身寒微、身世朦朧,但是一經面世就大受推崇。」浙江省博物館研究館員蔡乃武這樣介紹「鎮館之寶」南宋龍泉窯船形硯滴。在歷史上,浙江龍泉生產的龍泉青瓷曾經獨領全球風騷數百年。浙江省博物館珍藏著不少龍泉青瓷,而巔峰之作,就是這件60多年前一位農家姑娘採藥時挖出的南宋龍泉窯船形硯滴。
甲午沉艦遺址 山東威海定遠艦水下考古工作啟動
甲午沉艦定遠艦遺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10日在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舉行開工儀式。該專案於2017年啟動,2018年於劉公島東村外發現一處沉艦遺址,2019年以抽沙揭露方式對沉艦展開專項調查,基本確定「威海灣一號」沉艦為清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此考古調查工作為甲午海戰史、近代海軍史和艦船史等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實物資料。
金沙太陽神鳥何以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對太陽和太陽鳥的崇拜是古蜀千百年傳承的習俗,太陽神鳥是古蜀人早期部落的圖騰,太陽神鳥金飾極有可能是古蜀王舉行盛大祭祀典禮遺存下來的寶物。「神鳥繞日」表達了中華先民向往太陽、崇尚光明的飛天夢想。太陽神鳥金飾就是從金沙遺址出土的「國寶重器」,被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同時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古來征戰幾人回?中國考古發現還原唐朝士兵戍邊生活
1200多年前,唐朝士兵是如何在「大漠孤煙直」的邊塞戍守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的發掘與初步研究,正在解開這一謎團。烽燧遺址出土的紙文書還包括《孝經》《韓朋賦》《遊仙窟》等。胡興軍認為,戍邊官兵把一些典籍、文學及文化觀念帶到了西域,客觀上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西周夔紋銅禁:從電解銅廠撿回拼成的國寶
在天津博物館有這樣一件青銅器珍品,它曾被軍閥盜掘、被日軍劫掠、被砸成碎塊賣到電解銅廠,後被文物工作者一塊塊撿回,由專家歷時三年「拼接」復原。它,就是西周夔紋銅禁,是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名副其實的國寶。
古蜀後裔埋骨之地找到了
22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佈,在眉山市彭山區發現戰國至明清時期墓群——大墳包墓地,專家判斷此地為古蜀後裔的埋骨之地。傳說中古蜀國被秦滅以後,蜀王敗逃,死於武陽城。蜀王親眷及僚屬的後裔此後就一直在武陽城生活,武陽城城址位於眉山市彭山區武陽鎮五一社區,北距成都約6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