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太
中國航太科技 力爭2030年躋身世界航太強國行列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大陸航太事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效益,擁有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產體系。 中國大陸的運載火箭可以把太空飛行器送到地球、月球的任何軌道;運載火箭、飛船可以把太空人安全地送入太空、返回地球;衛星可以讓目光俯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探測器可以讓深空不再深不可測。
月球已近,火星尚遠 中國大陸航太工程師迎接新挑戰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開始論證嫦娥一號時,中國大陸僅有支持近地衛星的測控網,如何實現地月之間38萬公里的測控還是個難題。 如今,中國大陸計畫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次完成對火星的「繞、落、巡」。這樣形式的探測還沒有哪個國家實現過,這體現出中國大陸在空間技術發展中的「首創精神」,但難度非常大。
走向星辰大海 聯合國熱切關注中國太空發展
即將在太空閃耀的中國太空站,會迎來首批來自17個國家的國際合作實驗專案;已經發射多顆衛星的北斗系統,正在為90多個國家提供導航等服務…… 正於維也納舉行的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第62屆會議上,中國的太空站和北斗系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彰顯中國願與世界一起走向星辰大海,推動構建外空命運共同體。
中國太空站與國際合作 共同發展太空科學實驗
航太事業的發展,有賴世界各國通力合作。未來太空站任務中,中國載人航太將在設備研製、空間應用、太空人培養、聯合飛行和航太醫學等多個方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載人航太發展成果。中國太空站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具備支持開展大規模多學科的空間科學研究、技術驗證和空間應用的獨特優勢。
SpaceX「星鏈」計畫 國際天文界憂破壞夜空
美國天文學會10日發佈聲明,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鏈」計畫可能影響天文觀測等方面表示擔憂。此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等機構也表示了類似的擔憂。 天然夜空不僅是天文學家的資源,也屬於所有仰望星空以理解和感受宇宙絢爛的人,破壞夜空帶來的負面影響超出了天文學領域,期待有關各方加強合作,努力降低負面影響。
中國大陸首次海上火箭發射成功 有利未來衛星發射
2019年6月5日12時6分,中國大陸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一號A、B星及五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試驗取得成功,這是中國大陸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 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具有靈活性強、任務適應性好、發射經濟性優等特點,可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落區,滿足各種軌道有效載荷發射需求,為「一帶一路」沿線提供更好的航太商業發射服務。
嫦娥四號成果發表 玉兔二號揭示月球物質
玉兔二號月球車首次在月球背面「踩下的足印」,留在來自月球深部的月幔物質上。這為解答長期困擾科學家的月幔詳細物質構成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可以幫助人類進一步認識月球的形成與演化。
長征5號失利的背後:2019年大陸航天工程6大任務
新浪網刊登署名「深空探索者」的文章,回顧2016、2017年長征五號遙一、二火箭發射失敗的經過。首先是2016年發射的長征五號遙一火箭,儘管載荷進入了預定軌道,但火箭二級發動機YF-75D提前關機導致飛行異常,最後還是依靠「遠征二號」的補充燃燒才讓載荷順利入軌;2017年的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則在發射升空幾分鐘後,由大陸央視宣布火箭飛行出現異常,任務失敗。從那以後的一年半時間直到現在,長征五號再也沒有發射。
「衛星的衛星」:探訪大陸第二代中繼衛星系統
把地面測控站升高到36,000公里的太空,為衛星與地球之間架起「資訊橋」,組網衛星被稱為「衛星的衛星」。3月31日深夜,天鏈二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大陸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