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的女酋長」瑪利亞·索逝世,最後時光回到了馴鹿身旁

By 犇報綜合 / 2022-08-26 16:44:38 /
少數民族
傳統文化
摘要:

2022年8月20日2時27分,「中國最後一位女酋長」瑪麗亞·索老人在內蒙古根河市去世,享年101歲。瑪麗亞·索的家人發佈訃告稱:母親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還是想上山去看看她養了一輩子的馴鹿,只想回到馴鹿身邊,最後母親在獵民點安詳離世。

xxx瑪麗亞·索老人與她養的馴鹿。圖片來源:導筒directube

「一想到鄂溫克人沒有槍,沒有放馴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夢都在哭!」——中國最後的女酋長瑪利亞.索

2022年8月20日2時27分,「中國最後一位女酋長」瑪麗亞·索老人在內蒙古根河市去世,享年101歲。

瑪麗亞·索的家人發佈訃告稱:慈母瑪麗亞·索老人因年歲已高,各項身體機能逐漸衰竭,於2022年8月20日2點27分仙逝,享年101歲。母親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還是想上山去看看她養了一輩子的馴鹿,只想回到馴鹿身邊,最後母親在獵民點安詳離世。

瑪麗亞·索出生於1921年,來自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部落,她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使者,是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主人公的原型,被世人譽為「中國最後的女酋長」。

據內蒙古日報報導指出,瑪麗亞·索的部落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被人們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瑪利亞·索是家族的核心,不僅因為她的年長,也來自於她以往的善於打獵和管理部落的經歷。

面對鄂溫克民族馴鹿和狩獵文化的逐漸消亡,老人曾向林外的人們悲愴傾訴:「一想到鄂溫克人,沒有獵槍,沒有放馴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夢都在哭!」「我只想回到馴鹿身邊」……

xxx「中國最後一位元女酋長」瑪麗亞·索於2022年8月20日2點27分在她鍾愛的馴鹿身邊去世。圖片來源:導筒directube

瑪麗亞·索老人的一生,經歷了遊獵、定居、發展的鄂溫克族百年變遷史。老人一生堅守山林,90多歲高齡的時候還在山上飼養馴鹿,想著多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傳承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中國最後一個使鹿部落


據內蒙古日報報導,歷史上,鄂溫克族曾分別稱為「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等,1957年才統一民族名稱為「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敖魯古雅」是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敖魯古雅鄂溫克是中國最後一個使鹿部落,也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

xxx鄂溫克族,古老的游獵民族。具體起源眾說紛紜,族人都知道一個傳說——他們來自阿拉斯加。圖片來源:那一座城

據澎湃新聞報導介紹,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北緯52度,環北極地區泰加林帶的最南端。在鄂溫克的語言裡,敖魯古雅是「楊樹林茂盛的地方」。

400多年前,瑪利亞·索所在的使鹿部落沿著泰加林林際線從更加寒冷的西伯利亞列拿河上游來到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的交匯處,摸索出了一套養護馴鹿的方法,從此,他們的一生都離不開馴鹿、獵槍和原始森林。

瑪利亞·索的父親,是奇乾部落的酋長,屬於鄂溫克的著名家族索羅共氏。她大哥昆德伊萬擔任過額爾古納左旗副旗長。在父親的薰陶下,瑪利亞·索從小練就了打獵的好本領,許多男人都不是她的對手。結婚後,她更成為了丈夫拉吉米的好幫手,丈夫打中的獵物,都是由她帶著馴鹿運回家中。

拉吉米不幸離世後,瑪利亞·索開始承擔起家族的重擔,由於她擅於尋找馴鹿和管理獵民點,不久便成為部族的核心,樹立起了自己的威信。

xxx大興安嶺山頭上密林深處都是馴鹿。圖片來源:公眾號@國家民委

人會懶得幹活,但馴鹿不會偷懶


馴鹿是使鹿部落的寶貝,使鹿人狩獵離不開馴鹿。冬天雪深的時候,人們騎著馴鹿去打灰鼠,在他們眼裡「人會懶得幹活,但馴鹿不會偷懶」。因此,使鹿人過去從來不殺馴鹿,也不吃,看到在外頭病死了的馴鹿,就用架子把屍體擱到高處,防止腐爛或被別的野獸啃食,這叫做「風葬」。

而那時候的大興安嶺,獵物也很多,使鹿部落不管男女,都能使槍。「我們就是這樣打獵,放馴鹿,過了一年又一年。過去,打獵、放馴鹿的地方挺大的,方圓上千里……一直到黑龍江省呼瑪縣境內。不管多遠的路,我們都牽著馴鹿走。過去,到處都有犴、鹿、灰鼠子,現在不一樣了,到處都有人,到處都有偷獵的人。」瑪利亞·索在《敖魯古雅·敖魯古雅》中自述道。

xxx瑪利亞·索的日常,與馴鹿在一起。圖片來源:那一座城

2007年,導演顧桃因為偶然翻起父親曾經拍攝的關於大興安嶺與鄂溫克族人的照片,而萌生了紀錄鄂溫克族人的念頭,便一個人帶著機器去了大興安嶺,製作了紀錄片《敖魯古雅·敖魯古雅》。這是一部講述居住在大興安嶺的使鹿鄂溫克部落的故事,鏡頭中的瑪利亞·索雖然已經是耄耋之年,垂垂老矣,但她仍惦記著大興安嶺的山川、森林、河流,惦記著馴鹿的未來和鄂溫克族人的命運。

xxx顧桃的「鄂溫克三部曲」,《敖魯古雅·敖魯古雅》(2007)、《犴達罕》(2013)、《雨果的假期》(2010)。圖片來源:導筒directube

她說,根河、莫爾道嘎、金河、阿龍山、滿歸,這些古老的地名都是鄂溫克族人取的;那些年大興安嶺的公路、鐵路都是鄂溫克族人帶路修的;鄂溫克族的獵手是大興安嶺最早的護林員,哪裡的雷劈了,哪裡林子著火了,第一時間就領著人在林子打火……然而後來,林子裡的樹開始被放倒、砍光;偷獵的人來了,用套子把林子圈起來,用毒藥藥死野鹿和犴;鄂溫克族人的槍被收走了,放馴鹿群的地方沒有了,馴鹿沒有吃的……

「我一個人的時候很寂寞,覺得被別人忘了,來人了雖然很高興,可他們老一個勁兒地拍照,弄得我都不知道該做啥了。你們從這麼遠的地方來看我,說明我這個孤老太太還有人關心。現在最要緊的,就是給馴鹿劃出個地方來。」

xxx2012年06月22日,大興安嶺密林深處的鄂溫克族敖魯古雅獵民鄉,瑪麗婭·索在烙餅。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走進現代文明的鄂溫克族


隨著現代文明的加速推進,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人口數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環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很多人走出了大山,搬入300公里外根河市的新居,也不再從事狩獵。

2003年8月,國家投入1200萬元在根河市為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建起移民新村和免費居所,將這個狩獵部落以生態移居的方式從山裡遷出,獵民們從原始部落生活直接步入現代社會。

xxx百年間,瑪麗亞·索成為生活在敖魯古雅的鄂溫克族發展的一個縮影。圖片來源:導筒directube

在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當地人在申請建立「馴鹿自然保護區」,鄂溫克人認為,民族文化結合國家制度的保護方式將是最有效的。2008年,敖鄉5個(現已發展到8個)放養馴鹿部落正式以「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名義加入了國際馴鹿養殖者協會,在馴鹿項目規劃、養殖技術、對外宣傳等方面與其他成員國家(組織)實現資源分享。

截至2021年,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共有鄂溫克族316人,使鹿部落211人,飼養馴鹿1200餘頭。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也成為人們瞭解使鹿鄂溫克人的一扇視窗,通過馴鹿文化博物館介紹當地獨具魅力的「使鹿文化」與「狩獵文化」,部分居住于此的鄂溫克人發展起民族旅遊,以另一種形式傳播和延續民族文化。

xxx瑪利亞·索坐在自己的撮羅子(遊牧民族的住屋)前。圖片來源:導筒directube

◎兩岸犇報綜合內蒙古日報、澎湃新聞、導筒directube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內蒙古搶救鄂溫克族瀕臨消失的傳統音樂
為非洲「正人君子國」建設 獲當地酋長送禮
莫那能談少數民族權利議題中的虛與實
走過三百年的雲南傈僳族
有一種榮耀叫「騎射」 在現代社會留下老祖宗的技術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