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康|黃河大合唱:民族音樂史詩,冼星海的傳奇一生(節錄)
知名作家張萬康撰寫長文介紹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並指出當今台灣對黃河大合唱這種充滿民族魂魄、音樂價值的作品無感,反映出在冷戰架構下已跟隨藍綠一起遠離中國。本文經作者授權後節錄約3300多字內容以饗讀者。
犇報編按
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週年,民族音樂《黃河大合唱》當年曾在抗日戰爭中起到鼓舞作用,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是中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的重要作品。然而,台灣因為反共曾經長期禁播《黃河大合唱》,直到解嚴後才逐漸解禁。對此,知名作家張萬康撰寫近7000多字的長文介紹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並指出當今台灣對黃河大合唱這種充滿民族魂魄、音樂價值的作品無感,反映出在冷戰架構下已跟隨藍綠一起遠離中國。本文原刊於作者部落格「尻尻聊天(張萬康)」,經作者授權後節錄約3300多字內容以饗讀者,並附上全文版連結,作者在原文中詳細整理bilibili站上各種版本的《黃河大合唱》精彩表演,值得閱讀全文,並享受民族音樂氣韻恢宏的洗禮。
◎作者原文連結:
《黃河大合唱》交響樂合唱曲:氣韻恢宏的民族音樂史詩,冼星海的傳奇一生。(附音樂連結)
.28443cf5b211047b.jpg)
2021年,黃河大合唱,李心草指揮。歡迎點選播放搭配本文。
(影片取自bilibili,如遭刪除請見諒。)
黃河大合唱:民族音樂史詩,冼星海的傳奇一生(節錄)
◎作者|張萬康(知名作家)
全面抗戰時期,1939年三月下旬,來自廣東,34歲的冼星海,在延安的窯洞,和其他做文藝工作的同志們,聽了湖北詩人光未然朗誦的黃河詩篇後站起說,我來譜曲,我有把握。說來就來,他不眠不休花了六晝夜,在3月31日創作出偉大的《黃河大合唱》。共八個樂章。4月13日延安首演。此後傳唱中國大地。
在藝術上,留法的冼星海將這部組曲融合西方古典音樂、中國傳統音樂。他尤其重視黃河老鄉的民歌。此前他和光未然對黃河都是陌生的,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中部地方人。光未然早前渡黃河去山西抗戰時,一方面心想如果戰死沙場了就回不來延安,另一方面從高山之巔,金濤澎湃,船夫吆喝的號子中,感到了大自然鄉土的莫名力量。無巧不巧,渡口恰恰選在地理奇觀,壺口瀑布底下。
。左:光未然(本名張光年;小冼星海八歲)。圖源:尻尻聊天(張萬康).c15bae6cabedc1e4.jpg)
冼星海到底是否見過黃河我不清楚,重點是,一,他就算看過黃河,那不是陝西、山西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黃河;這裡的黃河氣勢雄偉磅礡,有別魯豫兩省的黃河。而距離延安最近的黃河段是的壺口瀑布,相隔140公里之遠,所以至少大概率冼星海沒親眼見過黃土地的黃河。二,以他的才情和悟性,就算他沒看過一眼黃河,我想他依然作得出黃河大合唱。他並無不見黃河心不死的侷限,因為他是冼星海,因為他是中國人。
1938年秋天武漢淪陷,冼星海去了延安,而不是去重慶。他沒跟蔣介石的國民黨走,這是他藝術、政治與人生的節點,也是催生出黃河大合唱的關鍵。這年早前在五月時,毛主席已發表《論持久戰》做出戰局預測和戰略戰術下達,要大家打到底,會贏!他預判日軍遲早會打不動了,且極有可能被迫南進南洋和北進西伯利亞。延安的能量值得冼星海奔赴。同有留法背景的周恩來,坐鎮武漢主持全國抗戰宣傳工作時邀請冼星海上延安,冼星海毫不猶豫地答應。
1939年中日雙方果然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推進緩慢,疲態漸露。來延安後冼星海大量研究民歌,他在日記中談到民歌的價值和作用,「因為它是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此外他還雄心勃勃計劃寫一首《民族解放交響樂》。
.c2d39e90f2c73497.jpg)
在精神内涵和目標上,黄河大合唱反映抗日的信念,打動人心。它是抗戰歌曲,民族交響詩歌,是小調歌謠,是磅礡大曲(忽想到大曲酒,即大麴酒)。當時本曲傳唱很廣,延安也派人去重慶、昆明演出過。直到國民黨中央退來台灣後才禁。本島綠營不關注抗戰史,藍營關注也有限,而且老藍至今愛講中共沒有抗日,直到現今仍歪曲史實。這部音樂篇章亦可說是中共八路軍、新四軍投入抗日的一個證明。八路軍在北方,新四軍在南方。
.eae9fea464796402.jpg)
冼星海的抗日思想、反法西斯思想、左翼思想是如何養成的呢?他生於1905年,6歲跟媽媽去新加坡,13歲回到國內生活,先後在廣州、北京、上海學習,24歲去了法國六、七年。1935年30歲返國這年立馬就參與抗日宣傳,此時離西安事變和七七事變都還有一段時間,可說思想很早就偏左。
1939年五月,在黃河大合唱首演的一個月後冼星海申請入黨,在寫給黨支部的自傳中,他提到入黨最重要的原因,「我們中國需要有一個無產階級政黨」。而後得到批准,成為共產黨員。沒有傑出表現在當年入黨是很難的。能入黨是光榮更是責任。
冼星海的手稿仍保留著,這一整段值得看,第一段起筆就來:「我對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刻苦精神是時刻不能忘記的。並不是因為中共有『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光榮記錄,或者是有很多優良的組織和幹部。而是我們需要有一個無產階級政黨,這個政黨是代表群眾意志,有組織地、廣泛地去領導全中國,向著一條偉大的路邁進。」
.faaf36d83c6bc1c3.jpg)
冼星海在1939年春天完成黃河大合唱這部史詩樂章,不幸六年後因病過世,得年四十。只因他1940年五月前往莫斯科做抗戰紀錄片的後製(此時女兒剛出生八個月),從蘇聯返回祖國途中,因飢寒交迫,得了肺病(一個說法是原本就有這個症頭,體弱復發),流浪受困於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被熱心的當地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收留照顧。後來才輾轉送回莫斯科治病,抗戰勝利的兩個月後他病逝異鄉。1905-1945。整整四十年的人生。
.34692b2b0bfc0aa6.jpg)
.b6c137cb2ebb3bc4.jpg)
由於本島長期封鎖黃河大合唱,1990年代中期我才首次聽到。十分震動。當時是聽香港雨果出品的《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會的現場錄音CD。大陸指揮家嚴良堃曾來台指揮本曲,合唱由兩台鋼琴伴奏,沒有管弦樂團。油管和B站都可找到這個視頻,說是2001年的。事實上他在1989年七月就曾來台指揮,此前一年台北愛樂合唱團的指揮杜黑去北京找他要過譜子先回來練。杜黑回憶當年:
「新聞局始終說曲子有問題。我說,裡面哪一個音是『共產黨』,你給我指出來!說到此,杜黑大笑。到後來,時任中國國民黨辦公廳主任的宋楚瑜出面說話,改動了歌詞中的三個地方:
「新中國已經破曉」改成「全中國已經破曉」(編按:出自怒吼吧黃河一曲),
「太行山上打遊擊」改成「大家齊心打遊擊」(編按:出自河邊對口曲),
「全世界的勞動人民」改成「全世界受苦的人們」(編按:也是怒吼吧黃河)。
直到正式演出的前一晚,准許演出完整版的批文才送到樂團手上。曾參與《黃河大合唱》臺灣首演的合唱團成員陳逢淼回憶:「演出很火爆,台下座無虛席,很多老兵哭得泣不成聲。」」(2009年的大陸網站資料)
其實新中國是1949年才建立,歌詞的新中國不是指中共成立的政權吧,比較像新精神的意涵。太行山上打游擊一句,這也沒啥,八路軍在此抗戰是事實,後來還延伸到魯西。冼星海還沒去延安、還在武漢時期就作了《在太行山上》一曲給國人唱,此時周恩來派駐國民政府在武漢做抗日宣傳,隸屬國民黨陣營的建制(八路軍和新四軍此時編在國軍序列,屬國共合作抗日階段),可見國民黨自己以前准唱關於太行山的歌詞,連歌名都有太行山。何況有這句又不可能表示國民黨部隊沒抗戰。
.e5859db3ef37778b.jpg)
在我看「全世界勞動的人民」這句固然是共產主義、國際主義、共產國際的基本精神立場,但以孫中山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精神來看也是大差不差,何況孫中山曾聯俄聯共(國民黨叫聯俄容共,國共一起北伐是國共第一次合作,在北伐中途蔣介石在國民黨內奪權成功並發動「四一二」,國民黨叫「清黨」,國共翻臉。後來抗戰是第二次國共合作,但到了1941年初「皖南事變」再次翻臉才各抗各的。此外國父還講過一句「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哩)。個人認為原句是怎樣就怎樣,不然就別唱,國民黨謹小慎微的毛病弄到今天連和平統一和中國人都不敢講。如今不是改的問題,是全沒了,
嚴老的說法,記者是這樣寫:
「嚴良堃也還記得,《黃河大合唱》演出前,關於公演「好」與「不好」的討論當時在報端吵了一個月,一份當時臺灣的剪報資料他至今保存。後來,《黃河頌》、《黃水謠》兩個樂章先解禁了。演出的批准書,在一九八九年七月首場演出的前一天送達。
嚴良堃對記者說,他瞭解到那幾場音樂會,兩個樂章的演出讓許多老兵、臺灣觀眾震撼、感動、流淚,在四十多年後重新聽到這麼好的曲子。至於《黃河大合唱》在臺灣全曲解禁,還是後來的事,「太行山」等少許字眼也進行了改動。到一九九○年,一個臺灣合唱團首次到北京、上海演唱《黃河大合唱》。
嚴良堃說,在當時中央樂團進行演出前排練時,他聽到來自對岸的一百多位音樂人在那裡唱「黃水奔流向東方」,熱流滿胸、感動極了。」(2007年大陸網站資料)
。生於湖北武昌。冼星海在魯藝時期的學生。圖源:尻尻聊天(張萬康).9d79cd5fc8967293.jpg)
最晚近看到Youtube上傳,是2015年陳雲紅女士指揮「台灣合唱音樂中心」,鋼琴伴奏,標題其中有一句「向大師致敬」,所致敬的就是冼星海。這次演出做了完整的黃河大合唱呈現,歌詞一字未改。視頻後製的圖案是「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音樂會」,並且特別上了一段文案以推崇冼星海,很有心意。
也奇,這年台灣早已大幅綠化了;前一年春天是太陽花,這年夏天是反課綱(發生在抗戰勝利紀念日前),竟然仍偶見黃河大合唱,還唱了全本八首。表面上看台灣是進步自由了,徹底容納了黃河大合唱,但不如這麼說,台灣社會沒人理會這種冷門東西,不知道,搞不懂,或反正隨便它。正因為不要中國了所以隨便它。
國民黨的史觀本有問題,因為不老實慣了,所培養的愛國教育也就空洞虛弱,對黃河大合唱這種充滿民族魂魄、音樂價值的作品從拒絕,演變到彆扭(又接受又否定),再到今天的無感,這反映出藍營對大陸、對中共幾十年來的心態,他們否定了中共等於失去中國認同。冷戰架構下的藍綠都一起遠離了中國。要我說,遠離了冼星海和黃河大合唱不就等於遠離中國嗎?沒有民族魂的藍綠怎麼可能認同中國呢?煽惑百姓認同大和民族和盎撒民族,四個字:不倫不類。兩個字:殖人。
◎作者原文連結:
《黃河大合唱》交響樂合唱曲:氣韻恢宏的民族音樂史詩,冼星海的傳奇一生。(附音樂連結)
◎作者|張萬康(知名作家)
◎編輯|山那編
【您可能有興趣】
‧ 張萬康|開弓沒有回頭箭:館長陳之漢首次大陸行的轉變(節錄)
‧ 張萬康|乒乓外交,乒乓內交
‧ 抗戰勝利後,中國為何放棄1200億戰爭賠款?真的是以德報怨?
‧ 統派政團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 回顧歷史、批判民進黨法西斯逆流
‧ 龍紹瑞|淡江「時事研習社」:曾經從台灣內部產生的左派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