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貧到抗疫: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哪裡?
與一國發展匹配的制度必定與該國的文化傳統、歷史現實契合,也必定能贏得人們對它的信心。制度背後,是文化、價值、精神——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中華大地,並不斷從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文化中汲取營養。
從戰貧到抗疫,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中國,依靠制度優勢,取得了公認的成就。
據新華社報導指出,評價一個國家的制度,關鍵在於看它是否符合本國國情,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能否帶來穩定進步和民生改善,並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中國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市建造了兩所專科醫院,從選址、設計到落成僅用了十幾天,「中國速度」震驚世界。在這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每天新增3000個床位。中國19個省區市對口支援湖北,4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一線。
「中國的速度、中國的規模和中國的效率……是中國的制度優勢。」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曾感歎,從沒有見過這樣的動員,相信中國能控制住疫情。
中國制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僅用了兩個多月就遏制了疫情蔓延,經濟社會發展逐漸恢復,並在常態化防控下,實現復工複產,還經受住了暑期、國慶黃金周和元旦期間大規模人員流動的考驗。中國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否行之有效,實踐最有說服力,民眾最有發言權。
2020年5月,在一家新加坡民調機構針對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抗疫表現所做的民意調查中,中國以85分高居榜首。同年7月,美國知名公關公司愛德曼發佈的信任度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的信任度高達95%,在受訪國中排名第一。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社會學教授於爾根·格哈茨在近期發表於《法蘭克福彙報》上的一篇題為「中國在制度比較中勝出」的文章中稱,中國的成功不僅僅表現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也同樣表現在幾十年來的繁榮發展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7.7億人脫貧,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中國為世界輸出了極大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中國減貧的一個根本經驗,就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然後再精准發力,找到適合國情的有效辦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說。
在研究中國減貧經驗和理論時,多國專家發現,中國減貧經驗某種程度上可概括為「5D」要素,即領導人和執政黨的堅強領導(Determined Leadership);注重制定戰略規劃、細繪藍圖(Detailed Blueprint);堅持發展導向(Development Oriented)、將發展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強調將先進的數字管理(Data-based Governance)應用到精准減貧全流程;遵循上下一致的扶貧程式,分級實施(Decentralized Delivery)。世界視角中的「5D」要素成為中國戰貧的成功密碼。
與一國發展匹配的制度必定與該國的文化傳統、歷史現實契合,也必定能贏得人們對它的信心。制度背後,是文化、價值、精神——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中華大地,並不斷從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文化中汲取營養。
疫情不可避免地對中國的經濟活動造成了衝擊,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這不僅是因為中國超大經濟體的韌性和潛力,更是源自中國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
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的制度優勢在減貧的勝利和抗疫所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中得到彰顯,同時,中國也清晰地看到了自身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的短板、漏洞和弱項,並選擇正視國家治理面臨的新任務、新挑戰。這既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也為其日臻完善提供了可能。
【延伸閱讀】
‧ 歷史交匯點的中國兩會
‧ 消除絕對貧困!中國創造人類減貧奇跡
‧ 大陸扶貧劇爆紅!衛星告訴你真實的《山海情》是什麼樣
‧ 中國960萬易地搬遷人口脫貧,為什麼可說是人類兩大世界壯舉?
‧ 從落後到追趕西方國家,為什麼中國辦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