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俊雄:中東六國訪華的真相,中東人民才是中東的主人|海外通訊
中國沒有意願主導中東局勢,中東局勢應當由中東國家主導,外國主導中東局勢的時代應當結束。正如王毅在結束接待中東6國外長及海合會秘書長訪中之後接受媒體採訪所說的:「中東人民才是中東的主人,中東從不存在權力真空,當然也不需要外來家長」。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1月10日至14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巴林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四個成員國外交部長和海合會秘書長先後訪問中國。土耳其和伊朗外交部長也於12日、14日接連訪問中國。新的一年短短幾天內6個中東國家陸續訪華,這一「盛況」並非突如其來,而是中國「以發展促和平」(Peace Through Development)理念取代美國「以實力促和平」(Peace Trough Strength)、「以民主促和平」(Peace Trough Democracy)理念的結果。去年(2021年)3月,大陸外長王毅曾密集出訪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和巴林等6國,此次中東6國外長接連訪華,也可以視為是一次友好的「回訪」。
中東地區盛產石油,接近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地處聯繫亞、歐、非,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及聯絡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的「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最複雜、最敏感的地區之一,一直被譽為世界的火藥桶。地緣矛盾、領土爭端、能源爭奪、族群隔閡、文明衝突、宗教紛爭等致亂因素紛呈。
中東與中國雖不接壤,但卻是中國「大周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海外能源進口主要來自中東(約占50%左右),而商品出口、勞務輸出以及工程承包又主要集中在中東。另外,中東還是中國打擊國內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等「三股勢力」,維護西部邊陲穩定的前沿陣地;中東正位於「一帶一路」的交匯處,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與中東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所必需的。迄今為止,中國同中東5個國家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同8個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這體現了中東多國對中國的重視、信任和認同;同時,也表明了中國對中東的理解、關切和重視。
由亂到治的轉型機遇
多年來,中東地區飽受大國博弈和地緣爭奪之苦,個別西方大國為維護霸權私利,長期在中東地區挑動陣營對抗,煽動「顏色革命」,推行「民主改造」,甚至悍然發動戰爭,嚴重妨害地區和平穩定和健康發展。相對而言,中國主張,中東只屬於中東人民,不是任何人的領地。中東不應淪為大國博弈的受害者和地緣衝突的犧牲者,中東國家應擺脫大國地緣爭奪,走聯合自強之路。
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想儘快擺脫中東出現的幾個「爛攤子」,結束「無休無止的戰爭」,以集中精力在亞太和印太展開與中國競爭,因而取消了中東的優先地位,從而削弱了美國對其中東盟友的安全保護能力,盟友一方面對幾十年來美國治下的動蕩不穩定感到厭倦,同時對美國「靠不住、信不過」的印象加深,紛紛開始尋求「自救」,增強「戰略自主」,減少對美國過度依賴,這為地區局勢趨緩創造了條件。
當前,中東仍處於「中東大變局」的後續震蕩期,該地區正經歷由「亂」到「治」的艱難轉型,安全、發展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尤其是阿拉伯世界反思「阿拉伯之春」10年來的艱難折磨和痛苦轉型教訓,逐漸認清唯有發展才是解決各類難題的總鑰匙,因而必須將主要精力用於內部發展。阿拉伯國家的頭等關切不再是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地區建構,而是本國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良政善治和社會穩定。
總體緩和的新勢態
另外,地區諸強相互爭鬥疲態顯現,開始探索建立新的共存之道。
沙特和伊朗連年爭鬥均已導致各自「戰略透支」,本國財政缺口不斷拉大,當權者威信受損,傷及政權穩定。沙特等海灣國家正逐漸改變以往對伊朗的正面對抗打壓策略,轉而尋求與伊朗長期共存的「新常態」。與此同時,伊朗因長期受歐美等西方國家制裁出現財政、軍費吃緊,近年來有意收縮地區戰線,調整外交政策優先投入方向,尋求與沙特等周邊國家改善關係。土耳其受困於當前國內政爭激烈、民眾不滿政府等壓力,在干預敘利亞、利比亞局勢的同時強調政治和外交途徑重要性。
在以上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平時互相對杠的領導人現在正在探討是否可以做出有利於各自國家的更具建設性安排。曾經為爭奪地區影響力而成為死對頭的國家也開始修復關係。因此,外交正在該地區遍地開花,當前,緩和與合作似已不再只是零星出現的「單調音符」,而是愈發匯成「地區共鳴」,「總體緩和,局部震蕩」逐漸成為中東地緣主流態勢。
「求穩定、謀發展」已成為中東地區各國的普遍共識,在此情況下,中國的治國理政經驗、經濟發展模式,無疑是中東各國借鑒的最好榜樣。這可能是中東6國外長接連訪華的最主要背景因素。
中東人民才是中東的主人
中東6國外長訪華期間分別表示,願意加強沙特「2030年願景」、科威特「2035年國家願景」、阿曼「2040年願景」、巴林「2030年經濟發展願景」、土耳其「中間走廊計劃」、伊朗第七個「五年計劃」等與「一帶一路」對接。中國和中東各國在5G、大數據、電子商務、新能源等領域將進一步拓展合作。中方和海合會還一致同意儘快完成中海自貿協定談判,一致同意儘快召開第四次中海戰略對話,共同制定並簽署今後三年戰略行動計劃,為雙方合作注入新內容,拓展新領域。
2021年是中東地區大國之間矛盾走向緩和的一年,雖然如此,但各方並未從根本上解決衝突,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能夠同時與沙特、伊朗和土耳其三大地區大國,以及同樣重要的地區國家以色列保持全方位的外交,這一點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中國和中東國家共同努力下,中東的區位優勢將更好地轉化為發展動能,中東地區與中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大格局有望早日形成。
中國中東政策必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色,同歷史上的大國中東政策有本質區別。中國不必保護盟國與遏制敵人,而是同所有地區國家保持著友好合作關系。中國不必推廣「普世價值」,而是希望,建設各國都能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中國沒把中東作為大國競技場,而是呼籲大國停止干預中東事務。美國的中東政策是冷戰遺產、霸權思維,嚴重依賴軍事手段,過度「軍事化」,給中東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破壞和災難。中國的中東政策是新時代的產物,是冷戰結束後「總體超脫」政策的延續和發展。中東和平、發展、獨立、開放是中國最根本的利益,中東政策著眼於此、服務於此,這是中國同歷史上大國的本質區別。中國沒有意願主導中東局勢,中東局勢應當由中東國家主導,外國主導中東局勢的時代應當結束。正如王毅在結束接待中東6國外長及海合會秘書長訪中之後接受媒體採訪所說的:「中東人民才是中東的主人,中東從不存在權力真空,當然也不需要外來家長」。
同其他大國相比,中國中東政策的核心工具是「軟實力」,融合使用外交、科技和經濟資源,統籌多邊、雙邊機制,同國際大國合作,讓中東國家和人民發揮更大的作用,塑造和平穩定的中東秩序,給中東人民帶來了發展和建設。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和中東國家心手相連、並肩邁步,必將在共同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您可能有興趣】
‧ 烏克蘭危機始末(上):《為何烏克蘭危機是西方的錯誤》
‧ 前美國國務卿柯林.鮑威爾:一個戰犯和帝國主義者
‧【海外通訊】阿富汗變局:中國可能成為大贏家?
‧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陷落」,敲響美國霸權衰落的喪鐘
‧ 為什麼美國明知戰爭是坑,還不斷給自己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