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俊雄:中美兩國在東南亞的角力|海外通訊
正如中美合作在上世紀曾極大地促進東盟的發展一樣,如今中美之間的競爭態勢也會對東盟構成真正的挑戰。東盟各國希望中美儘管存在地緣政治競爭,但仍能形成積極的工作關係,因為中美合作事關東盟及全世界許多關鍵問題。當今中美關係不僅不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從11月10日開始,東盟國家正式進入「峰會季」,首先召開的是11月10日至13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第40屆和第41屆東盟峰會及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該峰會的主題為「東盟:共同應對挑戰」,以實現整個地區的和諧、和平與繁榮。緊接著是11月15日至16日在印尼峇厘島舉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及峰會前一天14日中美兩國元首習近平主席和拜登總統的會晤。G20峰會主席國印尼將主題定為「共同復甦、強勁復甦」。最後是11月18日至19日在泰國曼谷進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的東道國泰國確定的主題是「開放、聯通、平衡」。
連續舉辦的幾次峰會可以說是東南亞迎來「高光」時刻,而中國可以說是「高光」的焦點。
東盟-中國、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和東亞峰會
中國總理李克強出席了東盟-中國10+1會議、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東亞峰會。
東盟-中國10+1會議
李克強於11月11日在第25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發表講話。李克強說,這是他最後一次出席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他感謝東盟同事10年來給予他的支持與協助。他特別指出,2021年11月,雙方舉行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紀念峰會,正式宣布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提出共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雙方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宗旨,和睦相待,通過協商對話解決分歧,政治互信持續深化。通過加強溝通協調,共同守護了東亞「和平綠洲」,為地區安全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李克強指出,東盟-中國共同發展勢頭愈發強勁。疫情發生近3年來,中國東盟貿易逆勢增長,目前已互為最大貿易伙伴,雙向貿易額連創新高,2022年前10個月已達7984億美元,同比增長13.8%。雙方共同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實施,合力建設全球最大規模自貿區,開放聯動發展邁向新台階,互聯互通成果尤為豐碩。柬埔寨邁入「高速時代」,金邊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通車。中老鐵路助力老撾實現「陸聯國」夢想。東盟首條高鐵雅加達至萬隆高鐵即將試運營,中老泰鐵路、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建設提速。中馬、中印尼「兩國雙園」(按指馬中關丹產業園和中馬欽州產業園以及福建福州元洪投資區和印尼民丹工業園區)做大做強。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高效聯通歐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標誌性成果。
李克強稱中國與東盟是命運與共、休戚相關的全面戰略伙伴,選邊站隊不應是我們的選擇,開放合作才是克服共同挑戰的必由之路。中國將繼續堅持親誠惠容和以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視東盟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堅定支持東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最後,為不斷深化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堅定不移聚焦發展,聚焦合作,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同邁向現代化,團結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李克強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一是進一步凝聚發展合作共識;二是不斷增強發展功能;三是持續夯實發展支撐;四是加強多邊發展治理協作。
就大家關注的南海問題,李克強高度評價《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取得積極進展。這展示我們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共同意志和決心。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把解決南海問題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中。
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
11月12日,李克強在10+3會議上表示,10+3 是東亞合作的主要管道,中方願繼續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經濟技術合作捐款,協助東盟國家提升能力,支持盡早成立RCEP秘書機構,希望各方支持香港加入RCEP,維護多元穩定國際經貿關係。李克強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並指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沒有理由不對外開放,開放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會議期間,李克強會見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總統尹錫悅。
美國總統拜登11月12日出席了東盟峰會,他表示,與東盟建立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有助於共同解決這個時代最重大的問題,包括氣候變遷、衛生安全,以及抵抗對規則為本的國際秩序和法治的重大威脅。拜登重申,東盟地區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期待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穩定繁榮、有彈性和安全的印度洋-太平洋」,解決從南海到緬甸的挑戰。
中國在2021年11月已經與東盟宣布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這次美國跟隨其後,除了有拉攏東盟的意味之外,更在象徵意義上使美國與中國處於同等水平。而就在拜登和東盟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同一時間,中國外交部發布了《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行動計劃2022-2025》,中國又朝前走了一步。
疫情爆發三年多來
中美元首首次線下見面
拜登在東亞峰會之後,立即趕往印尼峇厘島並在G20峰會前一天11月14日與習近平會晤。這次會晤既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三年多來兩國元首的首次見面,也是拜登就任總統以來兩人首次面對面會晤,同時也是美國中期選舉、中共二十大後兩國元首的首次會晤。
對於中美關係,習近平指出,中美關係不應該是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是機遇而非挑戰。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雙方應該正確看待對方內外政策和戰略意圖,確立對話而非對抗、雙贏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調。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不干涉美國內政,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雙方應該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共同確保中美關係沿著正確航向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遵守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這是雙方管控矛盾分歧、防止對抗衝突的關鍵,也是中美關係最重要的防護和安全網。
對於美國強調今後的10年,中美關係將產生激烈的競爭,習近平表明,「任何時候世界都有競爭,但競爭應該是相互借鑒、你追我趕,共同進步,而不是你輸我贏、你死我活。」當前形勢下,中美兩國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中美不衝突、不對抗、和平共處,這是兩國最基本的共同利益。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面臨新的發展任務,需要從對方發展中獲益,這也是共同利益。全球經濟疫後復甦、應對氣候變化、解決地區熱點問題也離不開中美協調合作,這還是共同利益。雙方應該相互尊重,互惠互利,著眼大局,為雙方合作提供良好的氛圍和穩定的關係。
拜登表示,美中作為兩個大國,有責任保持建設性關係。美方致力於保持兩國元首及政府各層級溝通渠道暢通,就雙方存在分歧的問題開展坦誠對話,為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重要全球性挑戰加強必要合作,發揮關鍵作用。這對美中兩國至關重要,對整個世界也十分重要。我願重申,一個穩定發展的中國,符合美國和世界的利益。美國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從「四不一無意」(按即不尋求與中國打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及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延伸到「五不四無意」足以說明,美中元首首次會晤,對穩定美中關係,促進大國共識,推進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拜登表示,美中關係如何發展,對未來世界走向至關重要。美中雙方有共同責任向世界展示,美中能夠管控分歧,避免和防止由於誤解誤判或激烈競爭演變成對抗甚至衝突。美方認同應確立指導美中關係的原則,可由雙方團隊在已有共識基礎上繼續談下去,爭取盡早達成一致。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尋求利用台灣問題作為工具遏制中國,希望看到台灣海峽和平穩定。
台灣問題是這次習拜會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系統闡述了台灣問題由來以及中方原則立場。習近平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是中國的內政。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任何人想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都違背中國的民族大義,中國人民都絕不會答應!
習近平指出,中方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如果出現《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三種嚴重情況,中方必將依法行事(按即「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希望看到並始終致力於保持台海的和平穩定,但「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希望美方言行一致,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總統先生多次講過不支持「台獨」,無意將台灣作為謀求對華競爭優勢或遏制中國的工具。希望美方將總統先生的承諾落到實處。
兩國元首會晤後,美方表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希望盡早訪華,跟進後續工作。中方對此表示歡迎。布林肯表示,明年初中國之行將有助於加強兩國之間的溝通渠道,並跟進美中元首此次會晤時提出的問題。布林肯表示,正如美中元首會面時強調,如果雙方要負責任地處理彼此的關係和競爭,雙方必須保持公開且持續加深彼此的溝通,這樣才不會變成衝突。他說,與此同時,雙方要找到可以合作的領域,特別是那些不只對雙方民眾有影響而且是攸關全球民眾福祉的議題。
布林肯指出,拜習會面之後,不管是這次在泰國曼谷參與「亞太經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2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或是剛落幕的印尼峇厘島20國集團(G20)第17次峰會,他聽到許多國家樂見美中兩國領導人的會面,各國都希望美中兩國負責任地處理彼此的關係。
習拜會安排在G20 峰會開幕前一天,向擔憂中美徹底走向對抗的國際社會傳遞了積極信號。對需要在全球合作中獲取經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中美關係的穩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季辛吉強調美中元首峇厘島會晤至關重要,他說,美中兩國必須要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政治關係,需要進行坦率的討論,至少這扇門已經打開。他現在要比兩年前更加樂觀。
在14日習拜會後短短不到10天,中美雙方在國防、氣候、貿易等諸多領域聯繫都已迅速重啟,顯示中美兩強在激烈競爭下,仍願意積極恢復溝通、改善關係,這有助於緩解世界緊張情緒。
習拜會後,中美兩國元首立即投身到G20 峰會。
G20 峰會,
習近平:各國共同發展才是真發展
拜登總統公布了西方富裕國家的新舉措,承諾投入數千億美元在貧窮國家建設基礎設施,這一舉措被廣泛視為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反擊,他會見了意大利和土耳其領導人,以加強對烏克蘭的支持。
G20峰會是世界上最大經濟體的一次聚會,從中國和美國的議程可以看出,這兩個大國如何通過相互競爭的優先事項和支出計劃來吸引其他國家。這在援助和支持事項上會產生競爭,因此有時會令東道國印尼等中等國家受益,但也可能讓這些國家擔心夾在兩個互相推搡的巨頭之間。
此次印尼之行是習近平近年來首次親自出席中國以外的重大全球聚會。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他的首次出訪是在9月前往烏茲別克斯坦。20大以來,他的權力得到了加強,習近平似乎準備好為中國的外交重新注入力量。他曾表示,希望中國更有力地推動解決世界問題的辦法。
G20 峰會期間,習近平在兩天的時間裡與11個國家領導人舉行了雙邊會談,此外還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這11個國家包括美國、法國、荷蘭、南非、西班牙、阿根廷、塞內加爾、韓國、澳大利亞、印尼和意大利。有媒體戲稱這簡直是「外交派對」,而主角就是習近平,因此也有人說,G20變成了習20。
11月15日上午,峇厘島峰會舉行第一階段會議。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題為《共迎時代挑戰 共建美好未來》的講話,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凝聚共識、指明新路徑。習近平說,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人類發展面臨重大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各國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一時代課題,共渡難關,共創未來。
習近平認為,20國集團成員都是世界大國和地區大國,應該體現大國擔當,發揮表率作用,為各國謀發展,為人類謀福祉,為世界謀進步。習近平說,他歷來主張,20國集團要堅守團結合作初心,傳承同舟共濟精神,堅持協商一致原則。正如印尼諺語所說,「甘蔗同穴生,香茅成叢長」。分裂對抗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團結共生才是正確選擇。
習近平指出,各國共同發展才是真發展。世界繁榮穩定不可能建立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基礎之上。每個國家都想過上好日子,現代化不是哪個國家的特權。走在前面的國家應該真心幫助其他國家發展,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大國要有大國的擔當,都應為全球發展事業盡心出力。為此,他提出「全球發展倡議」。一年來「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成員已逾60國,並同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推進這一倡議,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新助力。
習近平認為,全球發展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為此,他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目的是同大家一道,弘揚聯合國憲章精神,本著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倡導通過談判消彌衝突,通過協商化解爭端,支持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
11月16日,習近平與G20 輪值主席國印尼總統佐科威共同視察了雅萬高鐵試驗運行。雅萬高鐵是印尼和東南亞第一條高鐵,全長142公里,最高運營時速350公里,於2018年6月開工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印尼兩國務實合作的標誌性項目,其中印尼投資六成,中國投資四成並負責施工。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將在明年6月正式開通。雅萬高鐵在G20峰會期間正式亮相,不啻是中國高鐵這張名片最好的國際宣傳。
在G20峰會期間,中國印尼雙方還發表《聯合聲明》。兩國元首共同見證簽署《加強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行動計劃(2022-2026)》、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以及經貿合作、數字經濟、職業教育、藥用植物等領域合作等。
印尼是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全球第三大發展中國家、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東盟最大的經濟體,G20 中唯一一個東南亞國家,其地區乃至全球影響力不言可喻,利用G20峰會加強與印尼的關係至關重要。習近平印尼峇厘島之行可謂成果豐碩、滿載而歸。
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
泰國曼谷是習近平主席此次東南亞之行的最後一站。11月17日至19日,他在曼谷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2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泰國進行訪問。17日下午,習近平主席抵達曼谷的第一項日程,是應邀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書面演講。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到十字路口。世界向何處去?亞太怎麼辦?我們必須給出答案。」這篇演講的標題是《堅守初心 共促發展 開啟亞太合作新篇章》。
習近平指出,21世紀是亞太世紀。亞太地區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占世界經濟總量逾六成、貿易總量近一半,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帶。亞太成員經濟發展過去取得了不凡成就,今後也一定能書寫更壯麗的篇章。鑒往事,知來者。過去幾十年,亞太經濟合作為地區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有效提升了人民福祉。經驗彌足珍貴,初心需要堅守。
我們要走和平發展之路。亞太地區不是誰的後花園,不應該成為大國角鬥場。任何搞「新冷戰」的圖謀,人民不會答應,時代不會允許!我們要走開放包容之路。開放包容是人類繁榮進步的基本條件。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阻滯甚至拆解亞太地區長期形成的產業鏈供應鏈,只會使亞太經濟合作走入「死胡同」。我們要走和衷共濟之路。「亞太奇蹟」是靠大家攜手奮鬥、爬坡過坎創造的。長期以來,亞太地區秉持大家庭精神,堅持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化解各種風險,在世界經濟大潮中破浪前行,在合作中形成共同體意識,成為實現不斷發展的深厚根基。
習近平強調,新形勢下,我們要汲取歷史經驗教訓,因應時代挑戰,堅定推進亞太經濟一體化,共同開拓發展新局面,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他提出了六點建議:第一,築牢和平發展根基;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第三,打造高水平的開放格局;第四,實現更高層次的互聯互通;第五,打造穩定暢通的產業鏈供應鏈;第六,推進經濟優化升級。
習近平表明,中國的發展受益於亞太,也用自身發展回饋亞太、造福亞太。中國經濟同亞太經濟相互依存、深度融合,中國已經成為許多亞太經濟體的主要貿易伙伴和地區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節點。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為亞太穩定繁榮作出更多貢獻。
習近平指出,迄今為止,世界上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總數不超過10億。中國14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將是人類發展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中國經濟社會的更好發展,歸根結底要激發14億多人民的力量。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繼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等收入群體在未來15年超過8億,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中國古人說:「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中國已經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要繼續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的共同富裕,是要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逐步實現整體富裕、普遍富裕,堅持市場和政府相結合、效率和公平相統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打造橄欖型分配結構。
為了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習近平提出「全球發展倡議」。中國正同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推進倡議落實,推動落實今年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成果。中國願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同各方一道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
習近平說,長期以來,亞太工商界是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希望工商界朋友發揮企業家精神,積極促進經濟合作,積極參與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亞太和世界發展繁榮貢獻正能量。
11月18日,習近平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2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團結合作勇擔責任 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講話。
習近平說,亞太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全球經濟動力之源。過去幾十年,亞太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亞太奇蹟」,亞太合作早已深入人心。現在,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亞太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中國古人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新形勢下,我們要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再創亞太合作新輝煌。為此他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建設和平穩定的亞太;第二,堅持開放包容,建設共同富裕的亞太;第三,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清潔美麗的亞太;第四,堅持命運與共,建設守望相助的亞太。
最後,習近平提出泰國諺語:「撒什麼種子結什麼果。」我們已經共同播下布特拉加亞願景的種子,應該精心栽培、共同呵護,培育亞太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花!」與大家共勉。
習近平主席的兩篇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了「亞太奇蹟」的經驗與啟示,展現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於亞太大家庭的擔當,給亞太和平與發展注入強大正能量。
中美兩國自塑不同的國家形象
隨著東南亞連續舉行三大國際會議和各國領袖恢復親身出席,中美兩國不約而同自塑強大而有擔當的國家形象,務求拉攏東南亞各國抗衡對方。
亞太國家視美國為在本區域擁有重大利益的常駐大國。與此同時,中國是隔鄰的區域大國。亞太國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如果任何一方試圖迫使亞太各國做出選擇—如華盛頓試圖拉攏各國遏制中國的崛起,或是北京尋求在亞太建立一個專屬勢力範圍—美中將走上一段持續數十年的對峙之路,使長久以來預期會出現的「亞洲世紀」蒙上陰影。
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一帶一路」和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銀行(亞投行)等,都為東南亞國家帶來了發展機會。此外,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中國也都是區域內首屈一指的大國,因此它們都希望與中國展開相關合作,它們承受不起疏遠中國的代價。
美國倡導建立一個開放、一體化和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並通過一個安全保護傘,使區域國家能夠在此基礎上合作與和平競爭。美國跨國企業在亞太大量投資,帶來了資本、技術和創意。隨著華盛頓促進自由貿易和向世界開放美國市場,亞太與美國的貿易逐漸增長,美國的這一切,使亞太的穩定和繁榮得以實現。換句話說,「美式和平」使亞太各國視美國為不可缺席的區域常駐大國。
回顧中國和東盟的經濟關係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是不斷深化升級的穩步發展過程,而沒有被偶發紛爭打斷,沒有發生反反復復。這是發展國際關係的良好典範。
2020年,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東盟依然躍升為中國最大貨物貿易伙伴,中國與東盟實現了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歷史性突破。2021年,在全球疫情反復、世界經濟復甦放緩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貿易規模繼續逆勢上揚,達到8782.07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28.1%。這也充分體現出中國-東盟自貿區與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帶來的強大韌性。中國連續13年保持東盟最大貿易伙伴,東盟作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截至2022年7月底,中國與東盟累計雙向投資超過3400億美元,是相互投資最活躍的合作伙伴。在RCEP框架下,中國和東盟在分享超大規模市場、進一步發揮互補優勢、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方面等具有更廣泛的共同利益,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合作前景也更加廣闊。在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排外民族主義有所枱頭的背景下,RCEP的順利實施充分表明,中國與東盟共同堅守雙方長期捍衛的多邊主義,向世界發出「要拆牆而不要築牆,要開放而不要隔絕,要融合而不要脫鉤」的共同聲音。
「亞太再平衡戰略」曾是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地緣政治戰略指導方針,但其總體上以失敗告終。而川普打著「美國第一」的原則,推行單邊主義,破壞了美國亞太地區的聯盟體系,使得「亞太再平衡」成為歷史。然而,拜登的上台似乎標誌著「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復歸。
拜登政府的戰略構想更加強調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相較於歐巴馬時期的戰略更具有對抗性。拜登政府致力於拉攏亞太地區盟國,期望這些國家與美國站在同一條線上,聯合對華採取強硬的態度立場和措施。這是其所謂再平衡戰略構想中的核心內容—擴大與亞太國家尤其是盟國的接觸,加強亞太地區的安全同盟體系,以重塑美國在該地區的政治和戰略影響力。
亞太國家面對美國所構想的強化版亞太安全同盟體系的態度較為矛盾,一方面期望美國能夠進一步加強同盟體系建設,為維護亞太地區的安全貢獻積極力量;但是另一方面,亞太國家也擔心,由於再平衡戰略所針對的目標對像是中國,勢將引發中國的不滿與反對,加劇中美之間的矛盾,導致它們在華利益受損,因而對未來美國的亞太政策也保持著高度警惕,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求利益槓桿的平衡。
東盟已經隱隱然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極,使得各方不可能忽視其存在,而美國尷尬地發現,這麼一個新興增長的國際新勢力,自己竟然對其影響力日漸衰落,也沒有很好的切入點去介入和主導東盟的發展走向。甚至,自己的頭號戰略競爭對手中國才是對東盟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世界主要大國。和世界主要大國相比,東盟也有一個發展願景,那就是整個東盟的經濟總量到2030年要排名世界第五,而到那個時候,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大概率會是中國,
在東南亞,美國的排序是安全、政治、經濟;中國跟東南亞打交道的排序是經濟、經濟、經濟;而東南亞國家自己的排序也是:經濟、經濟、經濟,東盟實質上就是一個經濟組織。儘管東盟是亞洲經濟迅速增長的區域,但大體上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貿易、基礎設施投資和發展援助。沒有哪一個東南亞國家願意以具體的利益,交換捉摸不定的國際秩序概念,因為這與它們沒有直接關係。中國對此知之甚詳,它以經濟優勢駕馭建設性外交來應對與個別東南亞國家的利益衝突。東南亞各國政府最關注的是經濟而不是選擇性地執行人權或民主。美國維持地區的軍事安全秩序,而中國則支撐經濟秩序。沒有一項積極的地區經濟戰略,任何宣稱「美國回來了」的言辭都是空洞的。
由於相較於軍事,由貿易創造的安全持續時間更長,所以,在東南亞,中國的「經貿持久戰」將擊敗美國的「武力速勝論」。這種反差凸顯了華盛頓在印太地區的短期博弈與北京的長期博弈之間的差異。美國將賭注押在與澳大利亞和英國簽署的美英澳AUKUS安全協議上,該協議的重要特征是承諾向澳大利亞交付潛艇。中國正押注於利用貿易來贏得鄰國的支持,尤其是最成功的亞洲集團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的成員國。潛艇是隱形的,但貿易更隱形。兩者都能產生安全—前者通過威懾,後者通過相互依賴。但由貿易創造的這種安全持續時間更長。如果北京專注於東盟和RCEP,而華盛頓專注於澳大利亞和AUKUS,華盛頓將一敗塗地。華盛頓可以專注於向澳大利亞出售潛艇—或者破釜沉舟,與東亞和東南亞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鑒於美國放棄了《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也未打算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CPTTP),美國的選擇似乎已經不言自明。
美國在東南亞的言論和政策往往狹隘地以中國競爭為中心,而不是專注於該地區積極和全面的願景。美國領導人必須超越對中國和安全問題的強硬言論。他們必須在東南亞闡明一項積極的、多邊的議程,政府各部門應帶頭努力推動一項全面的議程來塑造該地區的未來。美國的言辭和戰略還必須考慮到現代東南亞一個重要的事實:地區國家依靠中國推動他們近期大部分經濟增長。在安全議題上與華盛頓的合作與和與北京廣泛的經濟融合並存。因此幾乎沒有哪個地區領導人支持任何選擇性的經濟多樣化之外的倡議。
東南亞僅是美國或中國能夠勝出的一個角鬥場,或是一個能讓所有利益攸關者如美國、中國和東盟所有成員國都能同時受益的合作平台?
正如中美合作在上世紀曾極大地促進東盟的發展一樣,如今中美之間的競爭態勢也會對東盟構成真正的挑戰。東盟各國希望中美儘管存在地緣政治競爭,但仍能形成積極的工作關係,因為中美合作事關東盟及全世界許多關鍵問題。當今中美關係不僅不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印尼總統佐科威在峰會期間明確表態,東盟不要成為「新冷戰」的前沿。
東盟奇蹟—和平的催化劑
新加坡著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與其好友孫合記合著的《東盟奇蹟—和平的催化劑》(The ASEAN Miracle—A Catalyst for Peace)一書中說,東南亞是世界上文明交匯最復雜的地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有著如此多的文化、宗教、語言和種族多樣性,6.6億人口中包括2.4億穆斯林、1.3億基督教徒、1.4億佛教徒以及700萬印度教徒,此外還有不少道教和儒家信徒。
東南亞的地緣政治是中東之外最複雜的區域。然而,東盟自1967年成立後,不僅成員國之間沒有發生過戰爭,東盟還能逐漸把所有大國融合到一起,為大國互動提供一個不可或缺的外交平台。馬凱碩稱此為「東盟奇蹟」。
馬凱碩在書中強調,美國的東盟政策最需要的是「謹慎」,這是處理與東南亞關係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一個強大團結的東盟更有利於美國,還是一個弱小分裂的東盟更有利於美國」,這是美國政府需要認真思考的。如果美國試圖爭取全部或部分東盟國家讓中國難堪,這將會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威懾中國,反而會讓東盟嚴重受損。
馬凱碩認為。中國應把東盟視為其最重要的戰略資產之一,盡力去強化它。證明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最佳「實驗室」就是東盟地區。此外,東盟具有罕見的戰略「潤滑劑」的效果,能緩和亞太大國之間的矛盾。只有東盟能為大國互動提供一個獨立且中立的地緣政治平台,因為在這個地區只有東盟能為各方所信任。
馬凱碩提議中國建立「大國與中小型國家的新型關係」。中國可以由此證明自己與美國不同。中國會堅持大小國家平等原則,真正尊重中小國家的利益和關切。而東盟就是中國落實這一主張的最佳場所。
馬凱碩認為中美雙方「都應把東盟視作一個精致、易碎的貴重花瓶。如果東盟遭到破壞或毀滅,那麼美國和中國的利益都會受到損害,謹慎地處理與東盟的關係對於雙方至關重要。」馬凱碩的這一見解是近年來中美兩國的東盟政策的比較分析與評價中較為公正合理的。
【您可能有興趣】
‧ 中美元首三年來首次面對面會晤 習近平:「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
‧ 東盟華盛頓特別峰會:預期很高,但成果有限
‧ 中國與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意味著什麼?
‧ 美國正落入的並非「中國陷阱」而是「霸權陷阱」
‧ 新型的反中冷戰:當發生在全球最大的兩個貿易夥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