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俊雄:當美國失去西太平洋─美中第二島鏈的新均勢|海外通訊

By 花俊雄 / 2021-10-26 12:25:03 /
兩岸
美國
中美關係
摘要:

隨著中美軍事差距的縮小,美國維持亞太地區的軍事優勢的能力將逐漸被抵消,未來雙方將在距離中國海岸線約1500-2000海里處形成相對穩定的軍力對比態勢,從此美國將失去西太平洋地區軍事主導權。介入東亞對美國來說已經不是那麽想當然了。

◎作者:花俊雄(台灣旅美政治評論員)

xxx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的示意圖。(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10月7日,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托羅(Carlos Del Toro)簽發新的美國海軍戰略指南,首次承認「中國和美國的海軍實力旗鼓相當」。新戰略指南將中國列為美國海軍面對的四大挑戰中的首要挑戰。托羅宣稱:「中國帶來的長期挑戰對五角大樓來說是最重要的,其海軍從根本上擴大了規模和能力,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艦隊。」他特別強調說:「中國是一個步步緊逼的挑戰,我們必須規劃好作戰的戰略與投資……這是至少一個世代以來,美國首次面對在海軍實力上可匹敵、並積極部署軍力以挑戰美國原則、夥伴關係與繁榮的戰略競爭對手。」

中國向「海陸複合」國家轉型


今年3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曾根據美國海軍情報局的資料透露,截至2020年底,中國海軍現役軍艦數量為360艘,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艦隊。預計2025年將增加到400艘、2030年達到425艘。而美國海軍2020年只有297艘,未來數年內連達到313艘的預定計劃都很困難。不過報導承認,中國海軍的整體戰力仍不如美國。「美國海軍共33萬人,中國海軍只有25萬人;美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和攻擊能力,以及核潛艇數量都超越中方」。

美國第51任國務卿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在1950年曾說,只要美國控制著東亞海域,即使中國成為東亞大陸的主導國家,也是可以接受的。當時中國也致力於確保陸地邊界安全,並未謀求發展和控制海洋。隨著中美關係的正常化,雙方在東亞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兩極均勢結構」,即基於「陸海分離」狀態的戰略平衡。中國擁有3.2萬公里綿長的海岸線,由陸權國家向陸海複合型國家演進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路徑,也就不可能長期接受「陸海分離」的狀態。

中國發展海權是地緣政治環境發生劇變的結果。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來自北方大陸霸權威脅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復存在;中俄之間的良好關係更使雙方在地緣上從中蘇時代的「面對面」武裝對峙迅速轉變為「背靠背」相互支持。與此同時,中美關係卻因為蘇聯解體導致共同對手消失,中國迅速崛起,使美國感受到威脅,而逐漸惡化,美國海軍「由海向陸」的戰略轉型使原本惡化的中美關係更加雪上加霜—美國海軍力圖在使用制海權的基礎上具備遠程精確打擊中國大陸縱深目標的能力。

此外,台灣問題在中美之間的矛盾性與敏感性也在這一時期不斷上升,甚而導致1995年和1996年台海危機。該事件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中國的戰略決策層充分認識到中國的海上力量不足以抵禦來自海洋方向(美國)的安全威脅,而這種威脅將會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此外,構建當今國際海洋秩序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頒布與實施客觀上使中國的周邊海洋安全環境變得更加複雜,與日本、韓國以及東盟國家分別圍繞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主權爭端、蘇岩礁主權和漁業資源爭端、南海島礁以及專屬經濟區爭端等產生了大量海權矛盾,這些矛盾被美國別有用心地炒作和利用後,使中國的海洋安全環境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

地緣政治環境的改變使中國數百年來第一次免除了來自北方陸權國家的安全威脅。作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對海外貿易和資源的依賴與日俱增,中國的海外利益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不斷拓展。海上交通線的通暢與否已經具有關係到中國經濟命脈的戰略價值,「發展海權」、「建設海洋強國」、「由陸向海」轉型遂成為發展的必然路徑。

西太平洋出現兩支海軍


雖然早在1953年,毛澤東就提出「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然而受制於經濟、科技發展的滯後和不得不「重陸輕海」的國防戰略,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海軍依然是一支「空、潛、快」的近岸防禦型海軍。這段時期,這支海軍不僅與美、英、日等傳統海洋強國的海上力量存在技術代差,而且即便是面對周邊中小國家的海軍,裝備上也無太多優勢。

中國海軍的大規模現代化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受1995和1996年台海危機的刺激,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共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分別提出了「實施海洋開發」、「發展海洋產業」和「建設海洋強國」的任務。在2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現代化的驅逐艦、護衛艦、新型潛艇、航空母艦、主戰飛機等主要作戰平台,以及動力、雷達、導彈等各個載荷模塊和武器系統等,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就綜合發展潛力來看,中國海軍是美國海軍之外的世界其他力量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它的興起正在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繼蘇聯紅軍之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按照流行的說法,「中國龐大艦隊正打破太平洋地區力量平衡」。相對保守的說法是,「中國海軍至少會改變西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平衡」。美國海軍智庫人士多次表示,現在西太平洋開始有兩支海軍,而不再是美國一支海軍,南海和東海的主權爭議在美國戰略界眼中已經全然變成了中國海上力量的「擴張」問題。

2019年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對中國海軍軍事力量的評估中,已經明確給予中國海軍實力定位,認為中國的海軍實力已經超出了所謂近海區,業已達到了第2島鏈,即從菲律賓到關島之間的廣大海域。這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海軍在近海區,也就是第1島鏈,主要範圍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沖繩島鏈內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海域內是一支難以匹敵的軍事力量。

中國海軍的主場優勢


近海的戰略態勢關係到中國的主權及領土完整,關係到中國的戰略安全及發展安全,關係到中國的主要海洋權益。中國的絕大多數核心和重大海洋利益都集中在近海權益,東亞近海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確保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防止朝鮮半島出現與中國敵對的政權、捍衛釣魚島及南沙島礁的主權、維護中國進出大洋通道的安全是中國的核心地緣目標。

長期以來,中美之間的安全摩擦主要存在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之內,在中國近海,也就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關聯地區,美國海軍逐漸失去主導權的趨勢是注定的。美國海軍是全球海軍,需要全球部署,而中國海軍只要集中在西太平洋、南海和北印度洋的主要作戰海域,在這裡,美國海軍從艦艇數量到噸位都不高於中國海軍。

在台海及鄰接海域,中國海軍不僅是主場,而且是在保衛國家的存亡;美國海軍是在客場,台海戰爭關係到美國存亡的說法,並無現實意義。中美海軍如果在西太平洋交戰,中國的目的從來不是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存在,而是確保台海戰爭的勝利。

在可預見的將來,除了戰時增援,並不存在美國海軍的兵力全部壓到中國方向的問題。戰時增援有時間問題,美國海軍從大西洋調集到西太平洋耗日費時,難說是否趕得上趟。

再說,中國艦隊有其毗鄰這一地區的地理優勢。不僅如此,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ASBM)將整個改變遊戲規則。借助這一利器,中國海軍在涉及周邊亞洲國家的問題得以進一步實現其目標。中國的ASBM射程高達2500公里,這意味著倘若美國艦隊越過北起日本,南達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第2 島鏈,就有可能遭到打擊。

ASBM的攻擊—甚至僅僅只需存在這類攻擊的威脅—便足以嚇阻遠道而來的美國艦隊,使它們不敢冒險深入這一海域;倘若後者一意孤行,必將引發嚴重事態。藉此,中國海軍將使美國這一強大對手無法介入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周邊海域,並嘗試奪取制海權。

中美第二島鏈的新均勢


關於介入問題,倘若中國欲將美國鎖閉於其周邊海域之外,他們可以採用最直接和最引人注目的策略便是「反介入與區域拒止」戰略,即綜合運用一切軍事與非軍事手段,延遲美國及其盟軍抵達戰區的時間,阻滯或斷絕該力量使用本地區基地的可能,並使敵方之力量投射工具(如航母)盡可能遠離戰區。它展示了中國將如何阻止對手介入其近海「爭奪區」,並獨占中心國家在開發海洋資源、人力以及其他方面利益時的有利條件。這一富於想象力的戰略可以使北京獲得在遠離美國本土之所對抗美國軍隊的能力。

隨著中美軍事差距的縮小,美國維持亞太地區的軍事優勢的能力將逐漸被抵消。美國前常務副國務卿詹姆斯•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和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邁克爾•奧漢隆(Michael O’Hanlon)分析認為,按照中國將70%的軍事資源部署在中國東部、美國將60%軍力部署在亞太的計劃,未來雙方將在距離中國海岸線約1500-2000海里處形成相對穩定的軍力對比態勢,從此美國將失去西太平洋地區軍事主導權。介入東亞對美國來說已經不是那麽想當然了。

【您可能有興趣】
花俊雄:分崩離析的美利堅合眾國|海外通訊
水秉和:拜登大叔出了什麽問題?|海外通訊
【快評】轉型正義的共犯結構:反思黃國書事件
中美鬥爭:一場圍棋大賽
阿富汗,是美國國運走下坡的起點嗎?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