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 > 中國ING

【犇報專題】新中國70年的變遷

5 年前 / 0

【編按】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大陸社會興起一波70年前後變化的討論。包括GDP增長超過170倍、財政收入增長近3000倍、糧食年產量增長5倍、快遞從零到全球第一、工業產值增長超970倍、7億多人擺脫貧困、航太發射次數從零到300+、人均生活用電量增長700倍、文盲佔八成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從吃飽吃好到吃健康、人均預期壽命翻一倍多、農民佔比少五成等各種面向。本期當代中國為台灣讀者介紹新中國70年的巨大變遷。

【犇報專題】解碼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5 年前 / 0

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啟用,與此同時,有近代中國第一座機場之稱的南苑機場則走入歷史,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還親自出席了大興國際機場的啟用典禮。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底有何特殊之處,從興建到落成啟用,無不成為各國媒體與大陸民眾關注的焦點?

【犇報專題】深圳如何超英趕美?從「經濟特區」到「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5 年前 / 0

如同30多年前被劃為中國大陸首個「經濟特區」一樣,深圳如今又有了「獨一無二」的新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示範」兩字意義重大,意味著深圳的改革創新不僅僅要符合深圳的實際,還要推廣,以點帶面推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中國大陸的現代化建設。

首艘陸產大型郵輪在上海開工建造

5 年前 / 0

10月18日,首艘陸產大型郵輪在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點火開工,全面進入實質性建造階段。這意味著,中國人不僅是豪華郵輪的消費者、經營者,還將成為豪華郵輪的建造者。

一支原子筆寫出「中國製造」的大文章

5 年前 / 0

小小一支筆,內藏大乾坤。從筆尖用鋼的攻堅研發、制筆企業的反覆運算,到修筆師淡出歷史舞台、私人訂制筆方興未艾,這恰是中國大陸製造轉型升級的注腳。陸媒記者近日在山西、上海、甘肅等地圍繞「一支筆」採訪發現,小小一支筆的發展沿革書寫著中國製造的「大文章」。

中國大陸國慶連假消費驚人!折射中國經濟哪些信號?

5 年前 / 0

中國大陸剛剛結束7天非同以往的國慶長假,黃金周假日經濟效益凸現,消費升級亮點紛呈。在漫天煙花、人潮笑臉、如畫風景與燃情大片的交織中,映照出一幅幅歡樂祥和、富足興旺的畫面。

在歐洲檔案中見證中國的苦難輝煌

5 年前 / 0

歷史,以泛黃的故紙呈現於世,每個字都異常厚重。一張張照片,講述著一個經歷苦難的民族,對復興的深切渴望;一件件實物,記錄著一個國家歷經磨難而奮發圖強的輝煌…… 中國大陸慶祝國慶70周年之際,大陸記者走進歐洲的檔案館、偉人故居和百年企業,翻閱塵封文獻,採訪研究學者和歷史見證人,聆聽歷史的腳步聲,見證中華民族踏上波瀾壯闊的復興之路。

70年生產總量增長157.8倍 中國成為能源生產第一大國

5 年前 / 0

70年來,中國能源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基礎性保障作用持續增強。70年來能源生產總量增長157.8倍,已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

認識全球化下的中國共產黨人

5 年前 / 0

中國共產黨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執政黨,黨員已突破9000萬名,當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在全球範圍越來越大,這些在中國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共產黨員,可說功不可沒。在台灣,對共產黨人的認識,最早可說就是「共匪」了,在當今全球發展趨勢下,重新認識共產黨人,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大陸在世界中的影響力。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在福建貫通 為將來北京通台灣高鐵鋪路

5 年前 / 0

隨著一段長17公尺、重473噸的鋼桁梁被精確固定到位,總長16.34公里的平潭海峽公鐵大橋25日上午合龍貫通。 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是福州至平潭鐵路控制性工程,也是「十三五」規劃中北京至台灣高鐵的先期工程。

第 32 頁,共 40 頁